政治對立下的債權博弈:新發(fā)現(xiàn)“孫文發(fā)售債票案”及相關問題述論
本文選題:孫中山 切入點:護法運動 出處:《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本文通過對新發(fā)現(xiàn)的"孫文發(fā)售債票案"原始檔案資料的考察,追溯了孫中山建立護法軍政府發(fā)行公債的背景及其歷史過程。結合此次公債發(fā)行,站在公債發(fā)行權沖突的角度上看,南北政府均通過公債等借款進行博弈。公債發(fā)行權的爭奪實質上反映了護法軍政府與北京政府政治的較量與政權合法性的爭奪。通過公債發(fā)售一案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的艱難歷程。
[Abstract]: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original archives of the newly discovered "Sun Wen debt issue case", this paper traces the background and historical process of Sun Zhongshan's establishment of the military junta to issue bond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conflict of the issue rights of the public debt, Both the north and south governments play games through borrowing such as public debt. The contention for the issuing right of public debt reflects in essence the contest between the ruling junta and the Beijing government in politics and the legitimacy of the regime. The case of bond sale can also be deepened. Understand the difficult course of the guard movement led by Sun Zhongshan.
【作者單位】: 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近代史研究所;
【基金】:鄭成林教授主持教育部重大項目(08JJD770109)資助的成果
【分類號】:K258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莫世祥;中華革命黨與護法運動[J];近代史研究;1990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方瀟;;清代救災法律制度述評[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2年01期
2 王憲明;楊琥;;五四時期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第二陣地——《晨報副刊》傳播馬克思主義的貢獻與意義[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4期
3 肖建新;;宋代的監(jiān)察機制[J];安徽史學;2006年02期
4 王建偉;;20世紀20年代國民黨“反帝”口號評析[J];安徽史學;2010年02期
5 何建國;;《孫文學說》初版探微[J];安徽史學;2011年01期
6 王尤清;;民國前期南北地緣話語與政治演進[J];安徽史學;2012年02期
7 馬勇;;從君憲到共和:袁世凱的一段心路歷程[J];安徽史學;2012年03期
8 陶季邑;;孫中山晚年才將其“大同主義”與“共產(chǎn)主義”等同起來[J];安徽史學;2012年03期
9 楊振華;探析孫中山疏離新文化派的原因[J];安徽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10 魏春明;;論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及其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建華;;努力提高領導干部社會管理創(chuàng)新能力[A];提高領導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能力理論研討會暨中國領導科學研究會2011年年會論文集[C];2011年
2 孔寒冰;項佐濤;;十月革命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解讀中國人的十月革命觀[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孫曉春;;人民主權觀念與現(xiàn)代民主——近代以來中國政治發(fā)展過程的政治文化解讀[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國家建構與政治文化”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下)[C];2008年
4 于建福;;孫中山中庸教育哲學思想探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5 陳欣德;;“榮辱紛紛滿眼前”——從陸榮廷的巴孟巖題詩看其晚年的榮辱觀[A];陸榮廷與龍州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虞坤;;評護法運動中的岑春煊[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7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民族思想及其當代價值[A];瞿秋白研究文叢(第三輯)[C];2009年
8 陳新余;;中國錢幣學的研究對象再研究[A];西部金融·錢幣研究——2008陜西省錢幣學會論文匯編[C];2008年
9 楊立強;戴鞍鋼;;孫中山推進長江流域經(jīng)濟發(fā)展的構想[A];近代中國(第一輯)[C];1991年
10 齊衛(wèi)平;;孫中山向西方尋找真理途程的歷史考察[A];近代中國(第二輯)[C];199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胡鋒;黎元洪與民初政局[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衛(wèi)莉;孫中山經(jīng)濟思想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4 劉暉;從“民族救亡”到“民族復興”—我國近現(xiàn)代體育發(fā)展的歷史動因[D];北京體育大學;2011年
5 何建國;領袖著作與意識形態(tài):孫中山著作的出版與傳播研究(1919—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楊茜;民國時期上海民俗書刊出版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7 丁健;民初農(nóng)商部研究(1912-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8 李君;“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9 楊曉娟;新聞輿論與民初政局[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10 惠萍;嚴復與中國近代文學變革[D];河南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媛媛;近現(xiàn)代中國國家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俊博;青年毛澤東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原因與特征[D];湘潭大學;2010年
3 劉彬;慈善意識:我國慈善事業(yè)的倫理困境[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張盛滿;華僑參政權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趙煒中;試論當代中國和諧文化建設[D];河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張春志;民國文官撫恤制度研究[D];安徽師范大學;2010年
7 梁肖;民國時期皖北水災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09年
8 劉生;民初動蕩政局及其社會文化根源的深層考察[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劉本森;急進與保守·劇變與不變[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劉雷;信息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161860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6186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