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中國政治轉型與公民教育思想的興起
本文選題:公民教育 切入點:晚清時期 出處:《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晚清時期,隨著西方對中國侵略日益加劇,中國開始出現全面政治危機。在此背景之下,中國各領域相繼產生了以自強御侮為主要目標的革新運動,公民教育思想的興起即為重要代表之一。作為一種政治性極強的教育理念,源于西方的公民教育思想在晚清中國的生成,固然是中國傳統(tǒng)教育制度向近代轉型的必然結果,但卻更體現了當時中國學習西方、改造國民性及國家建構等多重政治訴求。政治轉型因素對晚清公民教育思想興起所具有的決定性影響,不但使得這種公民教育思想從一開始就有著政治性大于社會性、工具性大于價值性等教育救國性質,而且使其在基本內涵及時代特征等方面都與西方原生性公民教育思想之間形成了一定的差別。
[Abstract]: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 the intensification of Western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 China began to have a comprehensive political crisis. The rise of the thought of civic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s. As a highly political educational idea, the emergence of the thought of civic education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is certainly the inevitable result of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education system to the modern times. However, it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demands of China to learn from the West, to transform the national character and to construct the country. The factors of political transformation had a decisive influence on the rise of civic education though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Not only has it made this kind of civic education thought more political than social, more instrumental than value, and so on, it has the nature of saving the nation from the very beginning. Moreover, it has formed a certain difference between the basic connot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nd the original civic education thought of the West.
【作者單位】: 浙江農林大學法政學院;
【分類號】:K25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3條
1 徐勇;;“回歸國家”與現代國家的建構[J];東南學術;2006年04期
2 朱小蔓;馮秀軍;;中國公民教育觀發(fā)展脈絡探析[J];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3 忻平;清末新政與中國現代化進程[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97年02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江沛;遲曉靜;;中國國民黨“黨國”體制述評[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2 黎俊祥;;清末新政啟動前慈禧心態(tài)的變化[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3 劉建華;王興龍;;淺論中國近代史中的右與左[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9年05期
4 金建;袁世凱與民國初年的經濟發(fā)展[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5 儲天虎;;陳獨秀在大革命時期對帝國主義的批判[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8期
6 石文玉;;超然于新舊之間的一次思想努力——張之洞《勸學篇》的寫作背景研究[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7 劉亞萍;;從甲午詩歌看臺灣民眾的反割臺斗爭[J];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8 李在全;;民初的司法、傳媒與政爭——對1917年一樁高官案件的考析[J];比較法研究;2008年03期
9 聶鑫;;國民大會的理論與實踐[J];比較法研究;2008年05期
10 趙明玉;饒從滿;;現代化進程中的國家建構與公民教育[J];比較教育研究;2008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李忠;;中國教育史研究的目標定位及其發(fā)展走向[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教育史學理論及史學史研究[C];2009年
2 鄭國民;;清末民初的白話語文教科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霍云麗;;赫爾巴特教育理論在華的傳播與接受[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較研究(含比較教育等)[C];2009年
4 王崗;;回歸主流文化的中國武術發(fā)展戰(zhàn)略[A];中國的前沿 文化復興與秩序重構——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四屆學術年會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5 楊小輝;;覺醒與吶喊——20世紀初新知識階層的“中等社會”論說[A];生命、知識與文明: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七屆學術年會文集(2009年度)哲學·歷史·文學學科卷[C];2009年
6 趙定東;;“社會福利社會化”邏輯誤差析論[A];浙江省社會學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暨2010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0年
7 馬銘德;;孫中山、張作霖同盟與莫斯科的關系[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8 張劍;;“科學救國”之夢——任鴻雋推展科學事業(yè)的一生[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9 文紅玉;;民初聯邦思想與聯省自治運動[A];知識分子與近現代中國社會[C];2007年
10 梁仲明;宮欣旺;;論危機處理中中央向地方授權的困境及其成因——基于漢、唐、清三代的比較分析[A];“建設服務型政府的理論與實踐”研討會暨中國行政管理學會2008年年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饒傳平;論近代中國憲法中基本權利條款之演變(1908-1947)[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王紅梅;商會與中國法制近代化[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蘇彥新;近代西歐大陸私法的歷史基礎[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4 徐晨;盛宣懷近代化思想與官督商辦模式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秦偉江;城市化進程中的民族區(qū)域自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7 趙方杜;身體規(guī)訓:中國現代性進程中的國家權力與身體[D];南開大學;2010年
8 李來容;院士制度與民國學術[D];南開大學;2010年
9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李煉;張君勱的倫理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玲玲;漠河金礦官督商辦經營研究(1888-1900年)[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袁唯;20世紀20年代湖南省憲運動中的選舉風潮[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賈連瑩;中等職業(yè)學校世界公民教育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4 伍本霞;論張君勱“修正的民主政治”[D];湘潭大學;2010年
5 楊明嬌;和諧社會視野下高校公民教育初探[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6 涂菁菁;論我國成人公民教育[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吳淦;《百家講壇》帶給高中歷史教學的啟示與思考[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8 肖志珂;張君勱論德與知[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瑞良;在思想政治課中加強公民教育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10 孫張輝;《覺悟》、《建設》和唯物史觀的傳播[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驚鐸;;生態(tài)體驗式道德學習引論[J];中國德育;2006年02期
2 朱小蔓;李榮安;;關于公民道德教育的對話[J];中國德育;2006年05期
3 徐勇;現代國家建構中的非均衡性和自主性分析[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4 汪熙;關于買辦和買辦制度[J];近代史研究;1980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智效民;;民國時期的公民教育與黨化教育[J];雜文月刊;2010年05期
2 智效民;;民國時期的公民教育與黨化教育[J];炎黃春秋;2010年03期
3 楊才林;;論民國時期的公民概念及其公民教育[J];歷史教學(下半月刊);2010年05期
4 劉保剛;;孫中山公民教育思想研究[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5 徐臨江;;民國時期公民教育何以失敗——以20世紀30年代浙江省公民教育為中心的考察[J];天津社會科學;2006年05期
6 何愛國;;陳獨秀的“現代愛國主義”命題及其當代意義[J];江淮論壇;2006年04期
7 劉保剛;;中國近代公民教育中的人文主義[J];中州學刊;2008年04期
8 張靜;;嚴復的“民德”思想及其現代價值[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9 劉保剛;清末公民教育思想探析[J];中州學刊;2005年06期
10 鄧康延;;大國民·小時候·小事情[J];讀書文摘;2011年09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趙曉陽;;余日章與中國基督教青年會的早期本土化[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2年卷[C];2002年
2 尉gq君;;淺談辛亥革命與澳門公民教育的發(fā)展路向[A];“辛亥革命與民族振興”論壇交流材料[C];2011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條
1 發(fā)言整理 深圳報業(yè)集團駐滬記者 盧羽華;特區(qū)意義在于突破改革路徑障礙[N];深圳特區(qū)報;201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陳華;中國公民教育的誕生—課程史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桑圣麗;南京國民政府時期中小學公民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2 闞欣欣;民國前期中小學公民教育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3 閔強;抗戰(zhàn)時期大后方國民政府“黨化教育”述評[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4 馬偉勝;新文化運動時期公民教育思想研究(1915-1925)[D];鄭州大學;2011年
5 曹麗娟;山西省立民眾教育館研究(1933-1937)[D];四川師范大學;2012年
6 劉立剛;晏陽初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對農民工教育的啟示[D];湖南大學;2012年
7 關爭光;清末民初歷史教育觀念演變初探[D];揚州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56139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56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