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國通過西北地區(qū)的對華軍事援助
本文選題:抗日戰(zhàn)爭 切入點:軍事援助 出處:《新疆師范大學(xué)》2010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xué)位論文
【摘要】:1937年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日本依仗軍事優(yōu)勢,對我國展開大規(guī)模進攻。隨著戰(zhàn)爭的不斷擴大,中國抗戰(zhàn)變得異常艱苦,急需得到軍事援助,積極尋求國聯(lián)的支持。因此接受外援的國際交通路線顯得十分重要。 抗戰(zhàn)初期,中國所需的外援物資主要是通過東南沿海接運。廣州、武漢失守后,沿海主要城市及港口,大部分鐵路被日本控制,海上運輸被封鎖。西南、西北地區(qū)成為抗戰(zhàn)的大后方,是國民政府接受外援的主要通道?箲(zhàn)時期,經(jīng)新疆地區(qū)運輸盟國軍援的路線主要有三種類型:公路運輸、航空運輸、驛站運輸(簡稱驛運)。 公路運輸線是西北新疆通往蘇聯(lián)的主要線路,以蘇聯(lián)中亞地區(qū)的阿拉木圖為起點,由霍爾果斯入境,經(jīng)烏蘇、迪化、吐魯番、哈密,至星星峽出新疆至甘肅蘭州。同時,中蘇間的航空運輸線隨之開通。1939年自蘇聯(lián)阿拉木圖至新疆哈密的航空線建成。新疆在伊犁、烏蘇、迪化、奇臺、哈密設(shè)立航空站,保障蘇聯(lián)的作戰(zhàn)物資運往抗戰(zhàn)前線。同援助物資一起到達的,還有蘇聯(lián)空軍志愿隊,他們駕駛飛機直接飛往中國內(nèi)地參加對日作戰(zhàn)。 驛站運輸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交通運輸方式?箲(zhàn)時期,鐵路、公路遭到嚴重破壞,新疆地區(qū)的交通設(shè)施落后,為接受美國的部分援助物資,國民政府決定恢復(fù)驛運。1944年國民政府開辟中印驛運線,從印度的列城出發(fā),翻越喀喇昆侖山口,將物資驛運到新疆葉城。然后再用汽車轉(zhuǎn)運至蘭州。 1941年蘇聯(lián)出于自身考慮與日本簽訂《蘇日中立條約》,而后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蘇聯(lián)無暇顧及,遂中止對中國的軍事援助。與此同時,美國通過《租借法案》,成為援助中國抗戰(zhàn)的主要國家。此后,盟國對華軍援也有部分通過新疆,但新疆不再是盟國軍援的主要路線。
[Abstract]:In 1937, whe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roke out, Japan, relying on its military superiority, launched a large-scale attack on our country. With the continuous expansion of the war, China's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became extremely difficult, and it was in urgent need of military assistance. Actively seek the support of the League of Nations. In the early years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China's foreign aid was mainly transported through the southeast coast. After the loss of Guangzhou and Wuhan, most of the railways in major coastal cities and ports were controlled by Japan, and sea transportation was blocked. 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 the Northwest region became the main rear area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and the main channel for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to receive foreign aid.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there were mainly three types of routes for transporting allied military aid through Xinjiang: road transportation, air transportation, post transportation (abbreviated as post transportation). The road transport line is the main route from northwest Xinjiang to the Soviet Union, starting from Almaty in Central Asia of the Soviet Union, entering from Horgos, passing through Usou, Dehua, Turpan, Hami, and Xingxing Gorge out of Xinjiang to Gansu Province. At the same time, The air transport line between China and the Soviet Union was then opened. In 1939, an air route from Almaty, USSR, to Hami, Xinjiang, was established. Xinjiang set up aviation stations in Yili, Wusu, Dehua, Qitai and Hami. The Soviet Union's war supplies were transported to the front lines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and along with the aid supplies arrived the Soviet Air Force volunteers, who flew directly to the mainland of China to take part in the war against Japan. Post transportation is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ransportation in China. During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railways and highways were severely damaged, and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in Xinjiang were backward. In order to receive some aid from the United States, In 1944, the national government opened the Sino-Indian post transportation line, set out from the city of Leicheng in India, crossed the Karakoram pass, transported the material post to Yecheng, Xinjiang, and then transported it by car to Lanzhou. In 1941, the Soviet Union signed the Soviet-Japan neutrality Treaty with Japan for its own sake. After the Soviet-German War broke out, the Soviet Union stopped its military assistance to China because it had no time to take it into account. At the same time, The United States passed the "Lease Act" and became a major aid country in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Since then, some of the allies' military aid to China has passed through Xinjiang, but Xinjiang is no longer the main route of allied military aid.
【學(xué)位授予單位】:新疆師范大學(xué)
【學(xué)位級別】:碩士
【學(xué)位授予年份】:2010
【分類號】:K265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韓文寧;;國民政府的漫漫求援路[J];百科知識;2011年14期
2 張勉勵;;中國援越歷史回溯[J];世界知識;2011年13期
3 錢亞平;;“請求我給予”“要求我援建” 新中國援助了誰[J];人物畫報;2011年12期
4 仲華;;論周恩來在抗美援朝出兵決策中的歷史作用[J];軍事歷史研究;2011年02期
5 石建國;;董霖:命運與蔣介石內(nèi)戰(zhàn)相捆綁[J];世界知識;2011年13期
6 曹曦;;論戰(zhàn)后(1951~1965)美國對臺教育援助[J];學(xué)術(shù)探索;2011年03期
7 陳旭;;國民政府外交的歷史探察[J];北方文學(xué)(下半月);2011年03期
8 閆永雪;;“將革命進行到底”——1949年毛澤東致新年獻詞[J];中國檔案;2011年08期
9 陳永祥;;論抗戰(zhàn)時期宋子文的美援外交思想[J];廣州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11年04期
10 黃詩玉;;李濟深與北伐戰(zhàn)爭[J];社科縱橫;2011年07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章百家;;中國為抗日尋求外國軍事援助與合作的經(jīng)歷[A];紀念七七事變爆發(fā)7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楊彪;;戰(zhàn)后初期美國政府與軍方在對華政策上的爭論及其影響[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3 楊婉蓉;;1947年魏德邁使華與美國對華政策的轉(zhuǎn)變[A];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xué)術(shù)論壇(2008年卷)[C];2009年
4 石冬明;王圣禎;;抗戰(zhàn)初期蘇聯(lián)對華外交[A];江橋抗戰(zhàn)及近代中日關(guān)系研究(上)[C];2004年
5 王祥玉;;略論杜魯門主義[A];河北省歷史學(xué)會第三屆年會史學(xué)論文集[C];1983年
6 胡博;;略述國民革命軍陸軍師之變革[A];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xué)學(xué)會學(xué)術(shù)會議論文集之七——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及史料研究[C];2007年
7 婁亞萍;;對外經(jīng)濟援助與美國國家安全戰(zhàn)略[A];國際關(guān)系研究:探索與創(chuàng)新——2009年博士論壇[C];2009年
8 胡澎;;日本侵略戰(zhàn)爭期間的軍國主義婦女團體[A];中國抗戰(zhàn)與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學(xué)術(shù)研討會文集(上卷)[C];2005年
9 李國濤;;打開塵封歷史的兩本書[A];當(dāng)代文學(xué)研究資料與信息(2009.3)[C];2009年
10 若松寬;;十七世紀中葉的卡爾梅克族與東突厥斯坦[A];蒙古史研究(第一輯)[C];198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李良勇;美叫停對黎軍事援助[N];新華每日電訊;2010年
2 上海師范大學(xué)非洲研究中心主任 舒運國;和平才是正確選擇[N];人民日報;2008年
3 黃培昭;美以強化軍事合作[N];人民日報;2007年
4 俞懿晗;布什:蒙古有美國這個朋友![N];東方早報;2005年
5 趙遠方;波美反導(dǎo)談判漫長的博弈[N];工人日報;2008年
6 記者譚衛(wèi)兵、嚴鋒;美終止對三十五國軍援[N];人民日報;2003年
7 張源培 馮武勇(記者 張源培);哥總統(tǒng):如有誠意,2天足夠解決洪都拉斯危機[N];新華每日電訊;2009年
8 徐玲德;波蘭盼討伊戰(zhàn)“紅利”,布什敷衍以對[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9 記者 張金海;格魯吉亞總統(tǒng)發(fā)狠話,格俄又起紛爭[N];新華每日電訊;2004年
10 本報駐伊斯蘭堡記者 周戎;斯里蘭卡緣何“遠水救近火”[N];光明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洋;太平洋戰(zhàn)爭時期美國對華文化援助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2年
2 姜淑令;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政策研究(1967-1988)[D];復(fù)旦大學(xué);2008年
3 官進勝;美國對華政策中的國會因素(1945-1950)[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6年
4 樊為之;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美國中東政策研究[D];西北大學(xué);2007年
5 雙驚華;約翰遜時期的美國對臺政策[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6年
6 李曉妮;美國對巴基斯坦政策研究(1941-1957)[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9年
7 馬德義;從肯尼迪到卡特時期美國對韓政策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9年
8 程皖;美國對約旦外交政策研究(1946-1969)[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8年
9 李瓊;蘇聯(lián)、阿富汗、美國:1979—1989年三國四方在阿富汗地區(qū)的一場博弈[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8年
10 劉洪豐;美國對韓國援助政策研究1948—1968年[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4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牛麗瑞;盟國通過西北地區(qū)的對華軍事援助[D];新疆師范大學(xué);2010年
2 緱會玲;南斯拉夫?qū)で竺绹木壠鸷徒?jīng)過(1948—1953)[D];陜西師范大學(xué);2007年
3 李剛;冷戰(zhàn)后美國對印度軍事援助的特點及發(fā)展趨勢[D];國防科學(xué)技術(shù)大學(xué);2011年
4 高黎;艾森豪威爾政府對臺灣的援助政策[D];暨南大學(xué);2006年
5 謝小芳;歐洲援助與美國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D];渤海大學(xué);2012年
6 耿艷;冷戰(zhàn)期間美國對以色列的援助研究[D];青島大學(xué);2008年
7 范淑杰;韓國經(jīng)濟發(fā)展(1945-1980)中的美國因素探析[D];曲阜師范大學(xué);2007年
8 蔣軍亮;試析艾森豪威爾政府對巴基斯坦的軍事援助(1953-1961)[D];浙江師范大學(xué);2009年
9 施偉強;美國對臺灣軍備轉(zhuǎn)移之研究(1949-2007)[D];暨南大學(xué);2007年
10 李祥春;冷戰(zhàn)初期美國對希臘的援助政策(1947-1949)[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8年
,本文編號:15566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556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