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公學與清季革命
本文關(guān)鍵詞: 中國公學 清季革命 同盟會 新式學堂 出處:《歷史檔案》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中國公學之創(chuàng)立源于愛國運動,且由革命志士創(chuàng)辦。受清季革命思潮的影響,中國公學試圖破除省界,行自治之制,立民立學堂之典范,并將辦學成效視為檢驗民族自立的試金石。中國公學與同盟會總部有直接聯(lián)系,且學校位于上海這一具有全國影響的輿論中心,使得中國公學成為清季革命中東京同盟會與中國內(nèi)地革命黨聯(lián)系的重要樞紐,以中國公學為依托所辦革命報刊也成為向內(nèi)地和中下層社會輸送革命的重要媒介。中國公學師生獻身革命者甚多,其中不乏直接助成各地光復之人。中國公學與清季革命的淵源關(guān)系,體現(xiàn)了清季學堂學生已脫離傳統(tǒng)軌道而成為革命的中堅力量,同時也凸顯了學堂學生在清季革命中特殊的角色與功能。
[Abstract]:The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public schools originated from the patriotic movement and was founded by revolutionary idealists. Influenced by the revolutionary thoughts in the Qing Dynasty, the Chinese public schools tried to break down the provincial boundaries, practise the system of autonomy, and set up the model of the civil school. China Public School has a direct connection with the headquarters of the League, and the school is located in Shanghai, a center of public opinion with national influence. Making the Chinese public school an important hub for the links between the TJC and the Chinese mainland Revolutionary Party during the Qing Dynasty Revolution. The revolutionary newspapers and periodicals run on the basis of Chinese public schools have also become an important medium for conveying the revolution to the inland and the middle and lower social strata. Many teachers and students of Chinese public schools have devoted themselves to revolutionari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hinese public schools and the Qing Dynasty Revolution reflects the fact that the stud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School have deviated from the traditional track and become the backbone of the revolu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highlights the special role and function of the school students in the Qing Dynasty Revolution.
【作者單位】: 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系;
【分類號】:K252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開璽;1907年安慶起義與晚清政局簡論[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5期
2 王光和;;論惠特曼自由詩對胡適白話詩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洪九來;;在場與追憶——《東方雜志》建構(gòu)“辛亥革命”話語的歷程[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4 馬勇;;近代中國知識分子的悲劇——試論《時務(wù)報》內(nèi)訌[J];安徽史學;2006年01期
5 錢斌;;學術(shù)自由與制度保障——以中央研究院為例[J];安徽史學;2010年04期
6 王曉燕;;孫中山的“三農(nóng)”思想來源[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9年03期
7 歐陽躍峰;;泛長三角地區(qū)在辛亥革命中的地位[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5期
8 董軒;;論史詩性中國現(xiàn)代作家自傳的創(chuàng)作內(nèi)涵[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9 魏瑩;;辛亥時期清政府的暗殺活動述評[J];安康學院學報;2009年06期
10 張文祿;;陳獨秀蒙學教育思想論析[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何玲;;1903年汴城會試論略[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郭衛(wèi)東;;時代轉(zhuǎn)換之際的變相——以辛亥革命時期的岑春煊為案例[A];句町國與西林特色文化[C];2008年
3 易惠莉;;盛宣懷在漢冶萍公司成立前的日本借款論析[A];近代中國(第十一輯)[C];2001年
4 馬銘德;;辛亥革命與趙鳳昌[A];近代中國(第十三輯)[C];2003年
5 邵雍;;1911年春孫中山加拿大之行述略[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6 沈寂;;庚子勤王理念新探[A];近代中國(第十四輯)[C];2004年
7 林家有;;孫中山民生史觀研究的回顧與思考——從同盟會對孫中山民生主義分歧談起[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8 易惠莉;;關(guān)于山田良政的研究[A];中國近代(第十七輯)[C];2007年
9 馬銘德;;辛亥革命與趙鳳昌[A];“辛亥革命與20世紀中華民族振興”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10 范鐵權(quán);;試析孫中山開放思想的形成原因[A];“孫中山與近代中國的開放”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2 劉珊珊;新民·新知·新文化:《新民叢報》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潘崇;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劉X;晚清文學中的女性形象及其傳統(tǒng)再構(gòu)[D];南開大學;2010年
5 趙華;清末十年小說與倫理[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6 陸胤;近代學術(shù)的體制內(nèi)進路[D];北京大學;2011年
7 金正秀;晚清女性傳記與國族想象的形成研究[D];北京大學;2011年
8 周常林;羅振玉與清末民初歷史文獻學[D];蘭州大學;2011年
9 丁健;民初農(nóng)商部研究(1912-1916)[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10 李君;“存在之由”與“變遷之故”[D];河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龔潔;劉師培魏晉玄學研究述論[D];湘潭大學;2010年
2 徐雯雯;李瑞清年譜[D];南昌大學;2010年
3 鄭存毅;林白水與中國白話文運動[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4 聶廷濤;都市夜空下的魅影[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潘冬珂;《河南》雜志的外省籍作者思想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6 肖小笑;民國時期中國致公黨政治主張及實踐的歷史考察[D];大連理工大學;2011年
7 朱海;論美國的華人犯罪問題[D];西南大學;2011年
8 吳園林;財權(quán)·政權(quán)·憲制[D];中國政法大學;2011年
9 潘陽;歷史與敘述[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10 花明;一曲“陽關(guān)”疊至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瑾;;編排設(shè)計中新視覺形式的探索[J];蘭州學刊;2006年05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編號:15060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5060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