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匯的演進與近代中國金融生態(tài)的變遷
本文關鍵詞:電匯的演進與近代中國金融生態(tài)的變遷
更多相關文章: 電匯 金融生態(tài) 社會變遷 近代中國
【摘要】:電報引入中國后,漸為金融領域所取用,衍生出電匯這種新型經(jīng)濟行為,傳統(tǒng)的匯兌方式與格局由此出現(xiàn)大的變動。電匯在近代中國的演進,從其經(jīng)營的主體和規(guī)模兩方面觀瞻,大抵經(jīng)歷發(fā)端、發(fā)展與深入發(fā)展三個階段。而電匯的漸次發(fā)展與日益繁興,不僅方便了國人的社會生活,而且提高了工商企業(yè)的結算效率,并增強了貨幣的流動性,使得國內(nèi)以及國內(nèi)與國際間的金融市場更加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這一切以一個案領域標識近代中國金融生態(tài)的變遷以及向著現(xiàn)代金融的轉型。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社會發(fā)展學院;安慶師范學院人文與社會學院;中國海洋大學管理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基金項目“社會轉型與民國時期的電報建設研究”(13YJA770035) 國家社科基金年度項目“電報與中國現(xiàn)代國家成長研究(1860—1949)”(15BZS095)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5;F832.9
【正文快照】: 人類的經(jīng)濟活動如工商貿(mào)易等,需信息的快速傳遞:“以商家生財之道,惟憑居積貿(mào)遷。而為遷為積,又視在遠市價之高低為斷。茍能得聲氣之先,有利可圖,不難一網(wǎng)打盡。”可見,“聲氣”即信息乃“商家生財”的重要基礎。而“能得聲氣之先”,則需一定條件。具有快速傳遞信息功能的電報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蔣永清;近代中國走向現(xiàn)代化的阻滯與轉機[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2 楊興梅;觀念與社會∶女子小腳的美丑與近代中國的兩個世界[J];近代史研究;2000年04期
3 岳明君;透視歷史的一面鏡子——評近代中國的思想歷程(1840—1949)[J];教學與研究;2000年06期
4 王艷玲;近代中國仁人志士的憂患意識與變革思潮述論[J];懷化師專學報;2000年04期
5 趙大川;圖說近代中國東北省區(qū)之變化[J];地圖;2001年01期
6 李夢芝;評《近代中國的留美教育》[J];史學集刊;2001年03期
7 楊沐喜;怎樣認識資本帝國主義入侵對近代中國的影響和中國的革命[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1年08期
8 楊正喜;近代中國現(xiàn)代化變遷遲滯原因初探[J];中國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4期
9 梁景和;近代中國陋俗文化嬗變論綱(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10 梁景和;近代中國陋俗文化嬗變論綱(三)[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邵服民;;略談近代中國追求近代化的思想軌跡[A];歷史文化與精神文明建設[C];1995年
2 ;《近代中國》第2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3 ;《近代中國》稿約[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4 汪敬虞;;汪敬虞教授致本刊主編丁日初函[A];近代中國(第八輯)[C];1998年
5 ;《近代中國》編委會名單[A];近代中國(第七輯)[C];1997年
6 ;《近代中國》編委會[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7 賀水金;;學術交流 切磋探討——記“近代中國經(jīng)濟和經(jīng)濟政策”中日學者座談會[A];近代中國(第六輯)[C];1996年
8 ;《近代中國》第3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9 ;《近代中國》第4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五輯)[C];1995年
10 ;《近代中國》第1輯要目[A];近代中國(第三輯)[C];199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季榮臣;近代中國的反現(xiàn)代化思潮淺論[N];光明日報;2004年
2 朱英;近代中國同業(yè)公會研究亟待加強[N];光明日報;2004年
3 金石;近代中國與世界關系的曲折演變[N];人民日報;2000年
4 本報記者 樊國安邋通訊員 沈丹;記錄劉長春們的“五環(huán)夢”[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5 高中華;近代中國救災體制的重要特點[N];人民日報;2010年
6 王中江 清華大學哲學系;近代中國的“自強主義思維”[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0年
7 廣東中山市文學藝術界聯(lián)合會 胡波;中山人與近代中國的上海[N];文匯報;2012年
8 程美東;近代中國的社會夢想回眸[N];北京日報;2013年
9 本報記者 杜娟;考察德國文獻中的近代中國[N];社會科學報;2013年
10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現(xiàn)代史所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馬勇;近代中國的“悲情敘事”[N];金融時報;2013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訓華;清末浙江學生群體與近代中國[D];上海大學;2010年
2 蔡云輝;戰(zhàn)爭與近代中國衰落城市研究[D];四川大學;2004年
3 盧征良;近代中國市場之傾銷與反傾銷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4 謝輝;陳琪與近代中國博覽會事業(yè)[D];浙江大學;2005年
5 羅靖;近代中國與世博會[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6 龔詠梅;“脫胎換骨”的近代中國[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江遠山;近代中國地域政治化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8 吳靜;近代中國民辦企業(yè)的技術引進[D];廈門大學;2009年
9 岳宗福;理念的嬗變 制度的初創(chuàng)[D];浙江大學;2005年
10 陳媛;回望與沉思[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郭維剛;近代中國錯失現(xiàn)代化機遇的原因及啟示[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2 周萍萍;清末留日女學生與近代中國女子教育[D];江西師范大學;2008年
3 王波;近代中國市場經(jīng)濟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0年
4 胡兆君;近代中國“國貨”思潮及其實踐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5 王洪濤;成長與遲滯:近代中國華商保險業(yè)發(fā)展歷程的歷史考察(1865-1945)[D];廈門大學;2006年
6 王媛媛;近代中國童工問題研究[D];蘇州大學;2007年
7 李偉華;近代中國的游學與海歸(1900-1937)[D];上海社會科學院;2007年
8 薛坤;近代中國博覽事業(yè)的起步和發(fā)展(1851-1937)[D];蘇州大學;2011年
9 徐天娜;近代中國“資本家”概念的起源及其早期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14年
10 劉旺;近代中國外事警察制度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11785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1785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