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俗互動與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三人談
本文關鍵詞:“禮俗互動與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三人談
更多相關文章: 中國社會變遷 錄音整理 論壇演講 劉鐵梁 李松 重點項目 傳統文化資源 歷史人類學 禮樂制度 儒學傳統
【摘要】:2013年10月20日,以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重點項目"禮與俗:近現代民間儒學傳統與傳承——以山東百村田野考察為中心"為依托,由張士閃教授召集,山東大學舉辦"田野中國·禮俗互動中的近現代中國社會變遷"論壇。本期選刊的北京大學教授趙世瑜、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主任李松和山東大學教授劉鐵梁等作者的三篇文章,由山東大學2013級民俗學、民間文學專業(yè)碩士生根據論壇演講錄音整理成稿,并經過本人審閱。
【作者單位】: 北京大學;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fā)展中心;山東大學;
【分類號】:K892.26;K25
【正文快照】: 禮俗互動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也是一個很復雜的和不斷變動的問題,因為中國是個不斷變化的概念,禮與俗也各種各樣,不同的人群對禮與俗又有各自不同的定義。所以,要想深入地理解這個問題,不能僅僅停留在一種理念的層面上加以探討,而需要做大量實證研究,需要將其置于具體的社會生活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0條
1 林文勛;傳統中國社會變遷研究[J];思想戰(zhàn)線;2005年04期
2 歐德良;;斷裂與脫節(jié):近代中國社會變遷之殤(1842—1949)——近代社會變遷視野下的百年回眸與反思[J];中國圖書評論;2010年09期
3 謝立中;困境與沖突:當代中國社會變遷過程的再詮釋[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4 宋佩玉;“現代化與國際化進程中的中國社會變遷——兩岸三地歷史學研究生論文發(fā)表會”在我校舉行[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5 孫秀民;研究當代中國社會變遷的一部力作——簡評《構建與嬗變——中國共產黨與當代社會之變遷(1949—1957)》[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3年07期
6 燕華;;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的再思考[J];內蒙古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7 孔軍;;《中國社會變遷30年》[J];民俗研究;2013年04期
8 樂國安,陳玖平;中國社會變遷進程與社會穩(wěn)定[J];社會科學研究;1997年05期
9 肖亞麗;見面語轉變與中國社會變遷——以“吃了嗎”到“你好”的變化為例分析[J];黔東南民族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年01期
10 張玉法;;20世紀前半期的中國社會變遷(1900~1949)[J];史學月刊;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卓新平;;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宗教重構[A];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研究(第3集)[C];2008年
2 李宏;張桂珍;;大眾傳媒與中國社會變遷[A];“當代世界社會主義的理論與實踐——民族、民生、民主”中國科學社會主義學會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2012年會及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2年
3 丁俊萍;宋儉;;當代中國社會變遷與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基礎的拓新[A];世界政黨發(fā)展與當代中國政黨制度建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8條
1 李政濤 華東師范大學新基礎教育研究中心;探求中國社會變遷的“教育基礎”[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1年
2 武陵原;以寬闊視野探討近代中國社會變遷[N];人民日報;2011年
3 邱濤;探尋16至20世紀初中國社會變遷與歷史道路[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3年
4 湖南師大歷史文化學院 鄭大華 胡峰;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文化轉型的特點[N];光明日報;2010年
5 陳映芳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社會學系);“青年”與中國社會變遷[N];長江日報;2007年
6 本報記者 博悅 魏進;把縱貫式調查方法引入中國社會變遷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7 邱澤奇;揭開社會面紗 我們審視書業(yè)[N];中國圖書商報;2005年
8 郭學旺;鄧小平對中國社會變遷的重大作用與影響[N];山西日報;2004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章博;近代中國社會變遷與基督教大學的發(fā)展[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 前3條
1 任霞;從晚清中國社會變遷看文化傳統與正式制度的關系[D];燕山大學;2010年
2 白玲玲;清末民初上海市民的社會生活及社會觀念變遷——兼談大眾文化的研究[D];西北大學;2001年
3 李曉青;當代中國社會變遷和立法轉型研究[D];對外經濟貿易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15698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jxds/1156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