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喪葬制度探討
本文關(guān)鍵詞:北魏喪葬制度探討
更多相關(guān)文章: 北魏 喪葬制度 繼承 融合 時代特征
【摘要】:北魏建國初期,由于戰(zhàn)事頻繁,文化基礎(chǔ)落后,加上和漢民族聯(lián)系較少,喪葬制度受漢族喪葬影響較小,主要表現(xiàn)為鮮卑族自身和對其影響較大的匈奴的喪葬習俗特點。隨著歷史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和漢民族的聯(lián)系也日益頻繁,特別是在孝文帝于太和十七年(493)遷都洛陽以后,擺脫了守舊勢力的束縛,各項改革得以成功進行,喪葬制度也越來越多地吸收了漢魏、西晉之制(如鼓吹助喪、監(jiān)護喪事、帝臨其喪、虎賁班劍、賻峎甚厚、沿用“故事”、挽歌送喪、居喪之禮、合葬、會葬、家族葬、歸葬),并融合東晉、南朝的喪制,加上自己少數(shù)民族的特點,形成了具有明顯時代特征(如誕生新“故事”、墓志制度的確立、墓葬形制、族葬、佛教色彩、厚葬風氣濃厚、明器制度)的北魏喪葬制度。 北魏喪葬制度的建立,對北魏社會產(chǎn)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1.有利于維持封建等級秩序。2.有利于漢化進程的順利進行。3.有利于消除民族隔閡,促進了民族融合。同時,不僅對以后的東魏、北齊和西魏、北周的喪葬制度產(chǎn)生了直接影響,而且對隋唐的喪葬制度及其演變也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 本文依據(jù)文獻和考古材料,運用動態(tài)的眼光對北魏喪葬制度進行了分析。全文共分為四部分,依次為:北魏建國前后拓跋鮮卑的喪葬習俗;北魏對漢晉南朝喪葬制度的繼承與融合;北魏喪葬制度的發(fā)展與時代特征;北魏喪葬制度的作用及影響。
【關(guān)鍵詞】:北魏 喪葬制度 繼承 融合 時代特征
【學位授予單位】:鄭州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5
【分類號】:K239.21
【目錄】:
- 序言7-8
- 一、北魏建國前后跖跋鮮卑的喪葬習俗8-10
- 二、北魏對漢晉南朝喪葬制度的繼承與融合10-18
- 三、北魏喪葬制度的發(fā)展與時代特征18-25
- 四、北魏喪葬制度的作用及影響25-33
- (一) 有利于維護封建等級秩序25-27
- (二) 加速了漢化進程27-29
- (三) 有利于民族融合29-31
- (四) 對后代喪葬制度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31-33
- 參考文獻33-35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黃河;;“黃腸題湊”考[J];蘭臺世界;2010年19期
2 星全成;民主改革前藏族喪葬制度[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年01期
3 劉煒;西漢陵寢概談[J];中原文物;1985年02期
4 井上聰;;春秋喪葬制度中的陰陽觀[J];歷史教學問題;1992年05期
5 邸楠;;西漢帝陵布局淺析[J];榆林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6 白振有;;漢字蘊涵的喪葬文化[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7 韓釗;高小超;;日本古代墓志的考古學研究[J];文博;2010年02期
8 楊伯達;曲陽修德寺出土紀年造象的藝術(shù)風格與特征[J];故宮博物院院刊;1960年00期
9 馬耀圻 ,吉發(fā)習;鮮卑早期珍貴文物——北魏先祖的“石室”舊墟[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1980年04期
10 尚振明;;孟縣出土北魏司馬悅墓志[J];中原文物;1980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杜維善;;永安五銖斷代糾謬[A];中國錢幣論文集(第三輯)[C];1998年
2 嚴耀中;;北魏內(nèi)行官試探[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4年
3 張馭寰;;對北魏洛陽永寧寺塔的復原研究[A];建筑史論文集(第13輯)[C];2000年
4 劉馳;;北魏末期的戰(zhàn)亂與士族旁支的興起[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二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6年
5 金錦子;;試論百濟與北魏的關(guān)系——以百濟的上表文為中心[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guān)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guān)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6 姚宏杰;;北魏皇宗學與四門小學略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江達煌;;鄴城與北魏先公先王[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四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1997年
8 康為民;;北魏洛陽園林的特色與作用[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1995年
9 齊書勤;;北魏時期山西的地震記錄[A];中國地震學會第五次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1994年
10 房奕;;高句麗向北魏遣使與相互關(guān)系的變遷[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楊榮 特約記者 李建斌;大同發(fā)現(xiàn)北魏精美墓葬壁畫[N];光明日報;2006年
2 實習記者 朱治宇;和林縣發(fā)現(xiàn)4座北魏墓葬 出土近300塊文字磚及陶器[N];呼和浩特日報(漢);2008年
3 侯云灝;北魏太和年間的改革[N];學習時報;2000年
4 陳維山 趙懷俠;北魏著名改革家李沖[N];甘肅經(jīng)濟日報;2006年
5 記者 羅進貴;寺院與塔始建北魏及唐中早期[N];寧夏日報;2006年
6 張慶捷 劉俊喜 左雁;大同操場城又發(fā)現(xiàn)北魏重要建筑遺址[N];中國文物報;2008年
7 柳力 曉陽;旬邑發(fā)現(xiàn)北魏道教石刻造像碑[N];陜西日報;2004年
8 記者 孫小榮邋霜紅 錦秀;我市又一大型北魏壁畫墓顯露“真容”[N];大同日報;2008年
9 ;挾北魏雄風 創(chuàng)品牌文化[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6年
10 陳維山 田科;北魏西魏名臣辛慶之[N];甘肅經(jīng)濟日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敏;自然環(huán)境變遷與北魏的興衰[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與監(jiān)察機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3 陸明君;魏晉南北朝碑別字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4 張甫榮;北魏中央集權(quán)過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顧濤;墓志書法研究[D];中國美術(shù)學院;2008年
6 張鵬;北魏儒學與文學[D];西北大學;2008年
7 韓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8 李輝;北朝時期的自然災(zāi)害及國家與民間救災(zāi)措施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9 郭瑞;魏晉南北朝石刻文字的傳承與變異[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10 毋有江;北魏政區(qū)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愛秀;北魏喪葬制度探討[D];鄭州大學;2005年
2 翟桂金;北魏國家賤民階層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3 魏志靜;北魏刑事法律初探[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4 史衛(wèi);北魏平城時代的財政[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5 毛秋瑾;北魏時期敦煌寫經(jīng)書法研究[D];蘇州大學;2002年
6 周偉明;論北魏平?jīng)鰬鬧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張雅靜;北魏豫北佛教造像碑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4年
8 陳迪宇;北魏時期北歸士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9 何建國;北魏軍鎮(zhèn)研究[D];山西大學;2005年
10 王春紅;士族在北魏封建化進程中的作用[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60398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603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