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纏足習俗看中國古代的女性角色
本文關鍵詞:從纏足習俗看中國古代的女性角色,,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摘要】:纏足是中國古代特有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它曾經長期廣泛的存在于中國古代社會當中,上至皇家公主下至山野農婦皆以纏足為美,甚至直到近代纏足習俗依然保有其特殊的地位。女性纏足在一定程度上已經成為代表中國古代傳統(tǒng)女性的符號,甚至在特定的時期內已經突破了固有的文化屬性,賦予了其內在的政治意義。因此研究纏足習俗下的古代女性角色就顯得特殊而又具有歷史價值。 回顧中國古代纏足習俗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纏足習俗的產生、發(fā)展是隨著中國古代專制制度的逐漸加強、傳統(tǒng)社會的日漸穩(wěn)固、儒家綱常倫理的不斷強化而逐漸走進女性的生活當中。中國古代女性纏足習俗的發(fā)展歷程經歷了五代以前的萌芽期,至五代出現(xiàn)了最早的有關纏足的記載,纏足現(xiàn)象由此正式出現(xiàn)。此后婦女纏足習俗走向了形成期,宋代婦女纏足習俗在社會中廣泛出現(xiàn),女性纏足習俗初步形成,至元代纏足習俗最終形成。五代至元這一時期也恰恰是纏足發(fā)展的形成期。在明清時期,伴隨著君主專制的加強和傳統(tǒng)社會的穩(wěn)固纏足習俗最終走向這一文化現(xiàn)象的鼎盛期,并且在文化的背后賦予了更多的政治含義;仡欀袊糯p足習俗的發(fā)展歷程不難發(fā)現(xiàn),纏足習俗的成因正是由于倫理綱常的外在禁錮,特別是男女有別的觀念和男尊女卑的觀念對女性牢牢的禁錮,這就成為了女性纏足的外在壓力。此外女子纏足的內在發(fā)展需要,特別是女德的要求和婚姻的需要也成為了驅使女性纏足的內在動力。再加之中國古代以弱為美的畸形審美觀念的客觀制約和文人群體對纏足現(xiàn)象的大力提倡這些都成為了女性纏足現(xiàn)象出現(xiàn)的客觀原因。這些都促使了纏足習俗的發(fā)展和成熟,并且塑造了中國古代女性的特殊角色。 在纏足習俗的制約下,中國古代的女性角色被定義為一方面與男人一道承擔家庭生活中的勞苦艱辛。另一方面由于主導經濟地位的缺失,導致了女性的社會角色的喪失,不得不依附于男性處于社會的從屬地位,兩者綜合作用最終導致了中國古代女性心理的保守性和封閉性。因此纏足習俗下的女性角色既是專制社會的產物,同時也是夫權制觀念下的產物。以女性纏足為視角關注古代女性的角色,對研究中國古代社會史、婦女史和指導今天女性的獨立與解放都有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關鍵詞】:古代 女性 纏足
【學位授予單位】:哈爾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C913.68;K22
【目錄】:
- 摘要6-7
- Abstract7-9
- 緒論9-14
- 一、本課題的選題依據(jù)及學術價值9
- 二、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及研究內容9-13
- (一) 國內外研究現(xiàn)狀9-12
- (二) 研究內容12-13
- 三、研究方法和創(chuàng)新之處13-14
- (一) 研究方法13
- (二) 創(chuàng)新之處13-14
- 第一章 女性纏足習俗的發(fā)展歷程14-28
- 一、五代以前女性纏足的萌芽期14-16
- 二、五代至元女性纏足的形成期16-20
- (一) 五代女性纏足習俗開始出現(xiàn)16-17
- (二) 宋代女性纏足習俗初步形成17-19
- (三) 元代女性纏足習俗最終形成19-20
- 三、明清時期女性纏足的鼎盛期20-22
- (一) 明代女性纏足習俗深入發(fā)展20-21
- (二) 清代女性纏足習俗走向頂峰21-22
- 四、晚清以來婦女纏足的衰落期22-25
- (一) 早期的反纏足運動22-23
- (二) 晚清以來纏足習俗的衰落23-25
- 注釋25-28
- 第二章 女性纏足的成因28-39
- 一、倫理綱常的外在禁錮28-31
- (一) 男女有別觀念的外在禁錮29-30
- (二) 男尊女卑觀念的外在禁錮30-31
- 二、女子自身的內在需要31-33
- (一) 女子德行的內在需要31-32
- (二) 女子婚姻的內在需要32-33
- 三、審美觀念的客觀制約33-37
- (一) 以弱為美的審美觀念34-35
- (二) 文人群體的大力提倡35-37
- 注釋37-39
- 第三章 纏足習俗下的女性角色及評價39-46
- 一、纏足習俗下的女性角色39-43
- (一) 家庭中生活的艱辛39-41
- (二) 社會上從屬的地位41-42
- (三) 女性心理的封閉性42-43
- 二、女性纏足角色的評價43-45
- (一) 專制社會下的產物43-44
- (二) 夫權觀念下的產物44-45
- 注釋45-46
- 結論46-47
- 參考文獻47-50
- 攻讀碩士學位期間所發(fā)表的學術論文50-52
- 致謝52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左芙蓉;;纏足與近代中國婦女解放研究述評[J];昆明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8期
2 ;“爽一把”[J];文史博覽;2006年15期
3 張娟;;淺析近代女性放足的原因[J];遼寧行政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4 孫彥貞;;纏足風習與滿族馬蹄底鞋源起考述[J];中國歷史文物;2005年03期
5 劉潔;;從纏足文化透視女性的審美觀[J];語文學刊;2010年07期
6 孫寧寧;;纖腰婉約步金蓮——鞋與襪[J];中國科技財富;2008年10期
7 李萍;;從《村女赤腳行》管窺廣西壯族勞動婦女跣足習俗——兼談漢族的纏足習俗[J];百色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8 ;六一村古風猶存——探訪中國最后的小腳部落[J];Women of China;2007年07期
9 楊聞宇;;妙手補天的馬秀英[J];絲綢之路;2010年03期
10 于繼增;;女子纏足興亡錄[J];尋根;2006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澤民;羅莉華;;清末民初中國臺灣與內地部分地區(qū)纏足弓鞋造型、色彩與繡花紋飾之研究——以柯氏典藏品為例[A];民族服飾與文化遺產研究——中國民族學學會2004年年會論文集[C];2004年
2 謝兵良;;弘揚中國古代廉政文化,促進領導干部廉潔從政[A];湖南省領導科學學會第六次會員代表大會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3 程方平;;略論中國教育的重要傳統(tǒng)[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4 王培友;;“和”、“和諧”與“和平”思想及其演變軌跡[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5 劉篤才;;中國古代判例考論[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6 趙繼倫;;《墨經》所呈現(xiàn)的中國古代思維方式[A];“中國名辯學與方法論研討會、道家與西方研討會、馮友蘭哲學思想研討會”優(yōu)秀論文精選[C];1998年
7 鐘祥財;;中國古代田制及其政策思想的演變[A];集雨窖文叢——中國經濟思想史學會成立20周年紀念文集[C];2000年
8 張保成;;中國古代對外貿易法律制度初探[A];第二屆貴州法學論壇文集[C];2001年
9 陳光;;“造化隨順”的思想背景——松尾芭蕉的“造化隨順”與中國古代自然觀[A];2002中國未來與發(fā)展研究報告[C];2002年
10 李平;;虛靜·養(yǎng)氣·神思——中國古代文藝理論的現(xiàn)代闡釋[A];2003年安徽省文學學會學術會議論文集[C];2003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中國古代體育有哪些迷人之處[N];北京日報;2001年
2 張馭寰;6、中國古代哪一座城最有代表性,從規(guī)劃上最能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風格?[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3 張馭寰;12.中國古代南北方城市有何不同?[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3年
4 王子今;中國古代的“官數(shù)”[N];學習時報;2005年
5 陸璐;匡時春拍顯示拍賣市場近期走向[N];中國文化報;2006年
6 國忠;中國早期政治哲學的三個主題[N];光明日報;2006年
7 本報記者 楊競;遼博打造“中國古代皇帝與名臣書畫精品展”[N];遼寧日報;2007年
8 香港文匯報 范震威;鉤深致遠弓馬循[N];社會科學報;2007年
9 姜超峰;中國古代“物流”初探[N];現(xiàn)代物流報;2006年
10 張守義;了解歷史為更好發(fā)展[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6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永林;中國古代美術教育史綱[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0年
2 王強;貨殖名物研究[D];揚州大學;2005年
3 鄭瑾;中國古代偽幣研究—以宋代為中心[D];浙江大學;2004年
4 蔣傳光;中國古代社會控制模式的歷史考察[D];中國政法大學;2003年
5 陳小葵;王權主義與中國社會[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6 董立軍;中國古代造像史綱[D];中國藝術研究院;2005年
7 胡昌升;道教治世思想研究[D];山東大學;2003年
8 戴龐海;先秦冠禮研究[D];鄭州大學;2005年
9 鄧新華;中國古代詩學解釋學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10 仲星明;中國古代印刷圖形探源[D];南京藝術學院;2006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美玲;從纏足習俗看中國古代的女性角色[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3年
2 王有強;中國古代土地權利制度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8年
3 王丹丹;中國古代女訓中的女德研究[D];徐州師范大學;2011年
4 楊毅;漢代儒家女子教育思想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5 肖智才;晚清女子革命白話小說研究[D];西南大學;2012年
6 李夢圓;《紅樓夢》人物“性別錯位”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年
7 彭靜;中國古代美學之“化”范疇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0年
8 王曉雷;中國古代名刺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2年
9 霍丹;中國古代對姓名的法律規(guī)制探究[D];蘇州大學;2012年
10 張云;中國古代檄文的修辭闡釋[D];福建師范大學;2012年
本文關鍵詞:從纏足習俗看中國古代的女性角色,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861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86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