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guān)唐代兩川第一次分治的兩個問題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吳在慶;曾曉云;;嚴武再帥劍南抑或三鎮(zhèn)蜀川考[J];周口師范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廣宏;;禹生西羌廣柔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2 方勝;;晚唐詩人曹松生平事跡考略[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3 岳五九;;論薛能的文學思想[J];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4 葉煒;;唐代“批答”述論——以地方官所獲“批答”為中心[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5 曾窮石;;對江油戍有關(guān)史實的考辨[J];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王滔韜;雷娟;;再論韋君靖并非“靜南軍節(jié)度使”——與大足石刻研究會陳明光先生商榷[J];重慶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7 陳宗祥;;隋唐婢藥(附國)歷史研究——兼論該國為《格薩爾王傳》重要史料來源之一[J];中國藏學;2008年03期
8 李暉;“遠不忘君,志在憂國”的熊vΑ羆撇拋友芯恐齕J];池州師專學報;2003年04期
9 馮培紅;敦煌文獻中的職官史料與唐五代藩鎮(zhèn)官制研究[J];敦煌研究;2001年03期
10 趙貞;敦煌所出靈州道文書述略——兼談朔方韓氏對靈州道的經(jīng)營[J];敦煌研究;2003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5條
1 黃樓;;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2 黃壽成;;唐玄宗防微杜漸的又一項措施及其變化[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3 艾沖;;唐代江南地區(qū)諸都督府建制的演變——兼論唐后期節(jié)度使府建制[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4 馮培紅;;論晚唐五代的沙州(歸義軍)與涼州(河西)節(jié)度使——以“河西”觀念為中心的考察[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5 劉琴麗;;墓志所見唐代的郭子儀家族[A];唐史論叢(第十六輯)[C];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孫瑜;唐代代北軍人群體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3 汪家華;唐代長史述考[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袁志鵬;論唐代三受降城和鹽州城的修筑[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王孫盈政;唐代后期的尚書省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6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gòu)[D];復旦大學;2011年
7 彭飛;隋唐東北邊塞詩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趙晨昕;唐代宦官權(quán)力的制度解析[D];首都師范大學;2012年
9 冶艷杰;李絳《李相國論事集》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10 穆渭生;唐代關(guān)內(nèi)道軍事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古家臻;趙嘏科舉詩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魏姍;晚唐“二曹”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4 谷慧;雍陶及其詩歌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5 谷怡然;論曹松的思想及詩藝[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6 王軍兵;新出土墓志與唐代文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霍本科;《云溪友議》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8 楊柏林;黃滔詩歌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9 董煒;清末民初川東地區(qū)民間古床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1年
10 吳宏郡;明代四川地區(qū)巡檢司分布變遷考[D];西南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沙憲如;唐代節(jié)度使的再探討[J];史學集刊;1994年02期
2 王兆剛;藩鎮(zhèn)與節(jié)度使制度[J];歷史教學;1997年08期
3 隋秀玲;;李頎籍貫考辨[J];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2期
4 秦后升;;唐憲宗平蜀之役述論[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5 張巍;;淺談唐宣武鎮(zhèn)節(jié)度使任職特點[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年07期
6 高鳳林;;略談唐朝的節(jié)度使制度[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06期
7 ;兩唐書職官志“招討使”考[J];歷史研究;1996年02期
8 李發(fā)良;;令孤~畏鏘杞詼仁共怪J];文博;1993年04期
9 許正文;論唐代節(jié)度使的興起和演變[J];陜西師范大學繼續(xù)教育學報;2005年02期
10 樊文禮;唐代平盧淄青節(jié)度使略論[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馮培紅;;論晚唐五代的沙州(歸義軍)與涼州(河西)節(jié)度使——以“河西”觀念為中心的考察[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2 黃永年;;“涇師之變”發(fā)微[A];唐史論叢(第二輯)[C];1987年
3 馮金忠;;唐代河朔藩鎮(zhèn)武職僚佐的遷轉(zhuǎn)流動——以與中央朝官間的流動為中心[A];董仲舒與河北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4 王仲犖;;大唐帝國末日的(車免)歌——韋莊詩篇[A];唐史研究會論文集[C];1980年
5 榮新江;;唐五代歸義軍武職軍將考[A];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C];1993年
6 凍國棟;;略論唐宋間關(guān)羽信仰的初步形成及其特點——以董O顧毒D轄詼仁菇暌峁匭抻袢孛砑恰肺齕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7 艾沖;;唐代江南地區(qū)諸都督府建制的演變——兼論唐后期節(jié)度使府建制[A];唐史論叢(第十三輯)[C];2011年
8 賴瑞和;;論唐代的州縣“攝”官[A];唐史論叢(第九輯)[C];2006年
9 李必忠;;論唐玄宗時期的社會矛盾——兼論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原因[A];唐史論叢(第二輯)[C];1987年
10 王援朝;;唐代藩鎮(zhèn)分類芻議[A];唐史論叢(第五輯)[C];199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辛蔚;再論“契丹節(jié)度使印”的年代[N];中國文物報;2004年
2 蕭易;中晚唐蜀兵不斷反叛之謎[N];成都日報;2006年
3 游上;動蕩歲月中的成都不了情[N];成都日報;2008年
4 鄭行健;武康郡王李元諒[N];民主協(xié)商報;2006年
5 李春元;唐代河西重鎮(zhèn)——瓜州[N];民主協(xié)商報;2006年
6 太原道;從民族大融合看雁北歷史[N];山西政協(xié)報;2006年
7 李之亮;略說趙宋王朝[N];天津日報;2006年
8 ;長使英雄淚沾襟:關(guān)于楊家將的真實歷史[N];武威日報;2006年
9 本報實習記者 武瑞崢 通訊員 楊光;臨l冒锍且胖穂N];廊坊日報;2005年
10 本報記者 居田;秦王陵里看唐風[N];寶雞日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碧妍;危機與重構(gòu)[D];復旦大學;2011年
2 周慶彰;五代時期南方諸政權(quán)政區(qū)地理[D];復旦大學;2010年
3 王鳳翔;晚唐五代秦岐割據(jù)政權(quán)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4 張達志;唐代后期藩鎮(zhèn)與州之關(guān)系研究[D];復旦大學;2009年
5 宋卿;唐代營州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王世麗;安北單于都護府與唐代北部邊疆民族問題研究[D];云南大學;2002年
7 王效鋒;唐代中期戰(zhàn)爭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8 李軍;晚唐中央政府對河隴地區(qū)的經(jīng)營[D];蘭州大學;2008年
9 劉心;中唐文編年[D];廈門大學;2008年
10 姚玉成;唐宋時期中原少數(shù)族裔行跡考述[D];東北師范大學;201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超;中晚唐同、華兩州節(jié)度使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2 周慧敏;唐代嶺南節(jié)度使研究[D];南京大學;2013年
3 李顯輝;唐代藩鎮(zhèn)使府節(jié)度行軍司馬考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4 張衛(wèi)芝;唐代定州研究[D];山東大學;2012年
5 杜志華;唐代易定鎮(zhèn)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杜正乾;唐代節(jié)度使旌節(jié)制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7 鄧恩娟;宋初節(jié)度使初探[D];西北大學;2008年
8 苗倩倩;唐代進奉現(xiàn)象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1年
9 陳翔;關(guān)于唐代澤潞鎮(zhèn)的幾個問題[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敏;唐代開元天寶時期十道節(jié)度使與中央的關(guān)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58714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58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