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中俄中段邊境防務(wù)體系及邊境地方層面的雙邊交往——以嘉慶十年戈洛夫金使團(tuán)訪華前后為中心的分析
[Abstract]:Yongzheng five years (1727), China-Russia signed a series of border, the middle-and-Russian middle-section boundary line is initially established. Since 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efense system of the border between the middle and the Russian middle and the Russian border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perfect. In terms of the geographical layout, the boundary defense system of the middle and the middle of the Sino-Russian border in Jiqing can be summarized as the "two-point first line" and the "two-point two-wire" respectively. In the case of the defense system, the defense system of the two countries is mainly composed of the elements such as the Seburg, the Karon and the patrol system. On the basis of the double boundary, the various groups in the defense system of the Russian-Russian defense system have close contact with the border. In the past 10 years (1806),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bilateral exchanges at the local level in the middle and the middle and the middle of the Sino-Russian border area is the "both in and out of the way", and based on the international domestic political situation faced by the two countries at that time, the "Anti-theft" is its table, and the "and" is actually. This is also a representation of the state-level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Russia during the period of Jiqing.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K249.3
【參考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3條
1 姜濤;清代中國北部沿邊卡倫設(shè)置及沿邊卡倫路[J];北方文物;1992年04期
2 烏云格日勒,佟雙喜,岡洋樹;關(guān)于“庫倫辦事大臣”的考查[J];蒙古學(xué)信息;1997年02期
3 陳開科;;俄總領(lǐng)事與清津海關(guān)道——從刻本史料看同治年間地方層面的中俄交涉[J];中國社會科學(xué);2012年04期
【共引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郭文深;;16—17世紀(jì)俄人東漸原因分析[J];遼東學(xué)院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9年03期
2 張杰;;清初招撫赫哲人入旗考論——清代新滿洲研究之二[J];東北史地;2007年02期
3 衣長春;;論清前期的中俄磋商機(jī)制[J];東北史地;2010年05期
4 陳支平;社會調(diào)查與史學(xué)研究[J];東南學(xué)術(shù);1999年04期
5 張杰;;17~19世紀(jì)清朝與沙俄商貿(mào)關(guān)系探究[J];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10年06期
6 陳訓(xùn)明;;莫斯科中國城與伊凡雷帝的母親[J];俄羅斯文藝;2005年04期
7 閻國棟;;葉卡捷琳娜二世的中國觀[J];俄羅斯研究;2010年05期
8 肖玉秋;;《中俄天津條約》中關(guān)于俄國在華自由傳教條款的訂立與實施[J];福建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0年05期
9 周方銀;;清朝外交變化動因:觀念還是物質(zhì)[J];國際政治科學(xué);2006年02期
10 陳明猷;;民國時期固原縣情研究的重要著述——評介民國《固原縣志》稿[J];固原師專學(xué)報;1991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條
1 肖玉秋;;《中俄天津條約》簽訂前俄國東正教駐北京傳教士團(tuán)宗教活動分析[A];世界近現(xiàn)代史研究(第二輯)[C];2005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包青松;策妄阿喇布坦統(tǒng)治時期的準(zhǔn)噶爾汗國史研究(1689-1727)[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11年
2 徐實;清朝對外蒙古管理體制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1年
3 賴玉芹;博學(xué)鴻儒與清初學(xué)術(shù)轉(zhuǎn)變[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4年
4 黑龍;噶爾丹統(tǒng)治時期的準(zhǔn)噶爾與清朝關(guān)系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05年
5 成積春;走向盛世的政治思維[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6年
6 李秀梅;清朝統(tǒng)一準(zhǔn)噶爾史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06年
7 趙樹廷;清代山東對外貿(mào)易研究[D];山東大學(xué);2006年
8 周方銀;國際規(guī)范的演化[D];清華大學(xué);2006年
9 趙廣軍;西教知識的傳播與晚清士流[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07年
10 丁春梅;清代中琉關(guān)系檔案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xué);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陳軼歐;八旗滿洲官宦世家探論[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10年
2 韓燕飛;抗戰(zhàn)時期的南明史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1年
3 白莉娜;清初中俄東北邊事法律問題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11年
4 劉金德;清前期費英東家族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xué);2011年
5 仲浩;東正教哈爾濱教區(qū)研究(1898-1956年)[D];江西師范大學(xué);2011年
6 趙衛(wèi)賓;哈薩克與準(zhǔn)噶爾政治關(guān)系史研究:1680—1745年[D];新疆師范大學(xué);2010年
7 郭翠麗;文獻(xiàn)的瑰寶 史料的淵藪[D];安徽大學(xué);2005年
8 張燕;雍正帝政策的執(zhí)行者—田文鏡[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6年
9 吳雪娟;康熙滿文本《九路圖》與清代巡邊制度研究[D];黑龍江大學(xué);2007年
10 趙相群;1689—1722年俄中經(jīng)濟(jì)文化交往及其影響[D];西北師范大學(xué);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8條
1 陶廣峰;關(guān)于列強(qiáng)在華領(lǐng)事裁判權(quán)的幾個問題[J];比較法研究;1988年03期
2 陳開科;;耆英與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中的中俄交涉[J];近代史研究;2009年04期
3 酈永慶;《中俄伊犁塔爾巴哈臺通商章程》再研究[J];近代史研究;1995年03期
4 ;邵友濂使俄文稿和家書中的沙俄侵華史料[J];文物;1976年10期
5 鮑·利·李福清;田大畏;;與眾不同的俄羅斯?jié)h學(xué)研究與收藏家K.A.斯卡奇科夫[J];文獻(xiàn);2009年02期
6 歷聲;;中俄“司牙孜”會讞制度研究[J];新疆社會科學(xué);1988年04期
7 阿拉騰奧其爾;國際會審法庭──19世紀(jì)下半葉調(diào)解俄中關(guān)系的新形式[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1994年02期
8 謝杭生;鴉片戰(zhàn)爭前銀錢比價的波動及其原因[J];中國經(jīng)濟(jì)史研究;1993年02期
,本文編號:249443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4944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