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華北宗族與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的建構(gòu)——以順天府寶坻縣為例
[Abstract]:In the rural society of North China in Qing Dynasty, although there was a lack of clan organizations with complete structure, clan activities generally existed in various fields of social life. In the process of dealing with public disputes, prefectural and county officials attach importance to play the role of rural clansmen and transfer civil litigation cases to clan mediation; in order to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of ethnic groups and maintain clan order, the prefectural and county officials take mediation of disputes within the clan as their basic duty. North China clan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maintaining rural social order.
【作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社科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12YJC770056)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11&ZD091)
【分類號】:K249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馮爾康;清代宗族、村落與自治問題[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2 王日根;張先剛;;從墓地、族譜到祠堂:明清山東棲霞宗族凝聚紐帶的變遷[J];歷史研究;2008年02期
3 王先明;晚清士紳基層社會地位的歷史變動[J];探索與爭鳴;1996年01期
4 傅衣凌;中國傳統(tǒng)社會:多元的結(jié)構(gòu)[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1988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亞明;杜萬松;;中國民事訴訟依“法”裁判辨正——從檔案統(tǒng)計的視角[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2期
2 李遠行;傳統(tǒng)復興?現(xiàn)代化?──現(xiàn)代化理論研究的主體視角與功能主義批判[J];安徽大學學報;2002年02期
3 李遠行;大共同體本位?小共同體本位?——中國農(nóng)村基層組織性質(zhì)探析[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4 鄭小春;;汪氏祠墓糾紛所見明清徽州宗族統(tǒng)治的強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5 沈瑋瑋;;從甘結(jié)到具結(jié)悔過:傳統(tǒng)民事司法信任的轉(zhuǎn)變[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3期
6 李鳳鳴,王為東;皇權(quán)政治與清末法律近代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4年04期
7 吳正茂;趙永偉;;法律儒家化新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李琳琦;宋元時期徽州的蒙養(yǎng)教育述論[J];安徽史學;2001年01期
9 陳兆肆;;清代法律:實踐超越表達——以衙役群體運作班房為視角[J];安徽史學;2008年04期
10 馮爾康;;清代宗族祖墳述略[J];安徽史學;2009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碩;;以《唐律疏議》為例淺談儒家思想對中國古代法律的影響[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1年年會暨全國第六屆管子學術(shù)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1年
2 趙丹;;我國檢察機關(guān)職權(quán)范圍與領(lǐng)導體制的演變[A];第三屆國家高級檢察官論壇論文集[C];2007年
3 ;效率與保障:調(diào)解機制如何在我國民事爭議解決中發(fā)揮作用[A];2011年(第九屆)“中國法經(jīng)濟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4 吳啟琳;;明成化、弘治時期的地方豪強與地方社會——以《皇明條法事類纂》為核心的考察[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5 甘品元;;改革開放以來毛南族婚姻行為變化的社會性別解讀——以廣西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下南鄉(xiāng)L屯為例[A];第18屆中國社會學年會“改革開放30年與女性發(fā)展”論壇論文集[C];2008年
6 孔志國;;制度規(guī)避[A];2005中國制度經(jīng)濟學年會精選論文(第二部分)[C];2005年
7 馬鋒;;超越民族志:在解釋中探尋可能之規(guī)律——傳播民族志方法新探[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8 羅正副;;民族文化的實踐記憶——以一個布依族村寨的“送云”儀式為例[A];布依學研究(之九)[C];2008年
9 周賢潤;;屯堡族群通婚圈的社會人類學考察[A];“新一輪西部大開發(fā)與貴州社會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暨貴州省社會學學會2010年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0年
10 彭紅艷;劉倫文;;國家與鄉(xiāng)村關(guān)系視野下的新農(nóng)村建設(shè)[A];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專題論壇暨第四屆湖北科技論壇優(yōu)秀論文集[C];2007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錢泳宏;清代夫妻相犯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楊曉莉;20世紀上半葉陜西地區(qū)法學思想與法學實踐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4 張海斌;轉(zhuǎn)型社會中的鄉(xiāng)村自治與法治[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5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6 董傳嶺;建國60年華北農(nóng)村社會生活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7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志松;清“冒破物料”律與工程管理制度[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忠春;清代無訟思想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9條
1 常建華;;宋明以來宗族制形成理論辨析[J];安徽史學;2007年01期
2 科大衛(wèi),劉志偉;宗族與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明清華南地區(qū)宗族發(fā)展的意識形態(tài)基礎(chǔ)[J];歷史研究;2000年03期
3 劉志偉;地域社會與文化的結(jié)構(gòu)過程——珠江三角洲研究的歷史學與人類學對話[J];歷史研究;2003年01期
4 常建華;明代江浙贛地區(qū)的宗族鄉(xiāng)約化[J];史林;2004年05期
5 常建華;明代墓祠祭祖述論[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4期
6 常建華;明代徽州的宗族鄉(xiāng)約化[J];中國史研究;2003年03期
7 科大衛(wèi);國家與禮儀:宋至清中葉珠江三角洲地方社會的國家認同[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5期
8 趙世瑜;傳說·歷史·歷史記憶——從20世紀的新史學到后現(xiàn)代史學[J];中國社會科學;2003年02期
9 陳瑞;;明清時期徽州宗族祠堂的控制功能[J];中國社會經(jīng)濟史研究;2007年01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任吉東;;清代華北鄉(xiāng)村治理研究——以順天府寶坻縣鄉(xiāng)保制為例[J];歷史檔案;2007年02期
2 ;天津市北郊和寶坻縣發(fā)現(xiàn)石器[J];考古;1976年04期
3 陳弘毅 ,孫儀;婁永旺和他的伙伴們[J];w蕓,
本文編號:23684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368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