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唐文補編》校讀獻疑二十五則
[Abstract]:The supplement of the whole Tang Dynasty has rich and complicated sources, which leads to the difficulty of text collation and author identification.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levant literature, we can find that there are some incomplete sentences in the Supplement, either the full text can be added, or the title is doubtful, or the author can be examined.
【作者單位】: 江蘇大學文法學院中文系;
【分類號】:K242;G256.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承丹;徐文蕾;;試論蒲松齡筆下的三國人物[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2 趙愛華;;千載黃粱夢,悠悠文士心——從“黃粱夢”故事看封建時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3 趙愛華;;《任氏傳》與《聊齋志異》美狐形象的文化內(nèi)涵[J];蒲松齡研究;2012年01期
4 裴新平,潘祥輝;今本《南齊書》幾例點讀問題探析[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年02期
5 曾曉梅;;七言詩溯源——最早的完整七言詩的新證據(j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3期
6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7 劉洪強;;“姜維之母”的疏漏——兼談毛宗崗對嘉靖本《三國演義》中“邏輯錯誤”的修改[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4期
8 趙永忠;;論北宋對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9 劉洪強;;《周易·井卦》與《井底引銀瓶》之關系探微——兼論《周易·井卦》對《金瓶梅》人物命名的影響[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10 王明前;;三國兩晉財政體系演變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曉琦;;順治與《紅樓夢》關系簡論[A];繁榮學術 服務龍江——黑龍江省第二屆社會科學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冊)[C];2010年
2 劉珊珊;;北宋城市演進中的經(jīng)濟影響[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3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4 韓金花;王宗殿;王蘊蘊;沈斌;;華佗診斷學術思想研究[A];全國第十二次中醫(y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C];2011年
5 李凇;;跨過“虎溪”——從明憲宗《一團和氣圖》看中國宗教藝術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fā)展”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6 佟健華;;算學宗師趙爽的數(shù)學教育思想[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7 王建軍;;教育與政治:元朝國子監(jiān)創(chuàng)辦之爭[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高慧斌;;試論南朝私學發(fā)展的原因[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9 張勁松;;陳崇與東佳書堂關系的再認識——基于譜牒與地方志的分析[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王守仁;;《孫臏兵法、擒龐涓》中有關城邑問題的商榷[A];河北省歷史學會第三屆年會史學論文集[C];198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胡雪梅;科學人才觀的理論內(nèi)涵與實踐應用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6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7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谷穎;滿族薩滿神話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楊棟;神話與歷史:大禹傳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10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于歐洋;六朝駢文的興盛與形式美學的發(fā)展[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彭慧蓉;中國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5 劉培建;新編《全金詩》補正[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6 華東方;遺山詞研究三題[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7 崔懿晟;清代理藩院及其立法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8 張?zhí)杖?協(xié)議離婚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9 陳超;秦漢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作物病蟲災害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10 雷曉偉;漢代“物勒工名”制度的考古學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艷云;從敦煌《放妻書》看唐代婚姻中的和離制度[J];敦煌研究;1999年02期
2 旭翁;;形神兼?zhèn)?呼之欲出——唐代著名人物畫家周[J];北京工人;1999年02期
3 平川;唐代的狀元并不受重視[J];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0年03期
4 邢鐵;唐代家產(chǎn)繼承方式述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5 吳建華,張明;唐代洛陽女性的裝束及其流行的外部條件[J];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4期
6 郭紹林;唐代的攻守戰(zhàn)術[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7 車寶仁;唐代的全面開放與經(jīng)濟文化的繁榮[J];西安教育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8 唐曉濤;唐代貶官與流人分布地區(qū)差異探究——以嶺西地區(qū)為例[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2期
9 王義康;唐代城傍辨析[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2年01期
10 王守棟,王瑞;論唐代宦官權勢與相權的削長[J];德州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郭聲波;;唐代河西九曲羈縻府州及相關問題研究[A];中國邊疆考古學術討論會論文摘要[C];2005年
2 杜永毅;;唐代詩人賀知章故里考——故里在蕭山史家橋村[A];公共文化服務與圖書館實踐的創(chuàng)新——浙江省圖書館學會第十次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3 徐泓;;《明史紀事本末·南宮復辟》校讀:兼論其史源、編纂水平及作者問題[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4 唐立宗;;讀《明史紀事本末·平南贛盜》[A];明史研究第9輯[C];2005年
5 彭瓊英;;唐代都市娛樂文化與都市文體的發(fā)展[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第六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6 馮金忠;;唐代河朔藩鎮(zhèn)武職僚佐的遷轉(zhuǎn)流動——以與中央朝官間的流動為中心[A];董仲舒與河北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8條
1 葉世昌;唐代的信用立法[N];國際金融報;2002年
2 言實;唐代的醫(yī)藥機構與“醫(yī)科大學”[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3 張峽;石島灣 唐代對外開放的窗口[N];中國海洋報;2000年
4 李舉綱;昭陵六駿:唐代浮雕傳世之作[N];中國藝術報;2001年
5 王長豐;唐代后宮“湯印大寧”玉印考識(下)[N];中國文物報;2001年
6 陸蔚;唐代云南的儒學傳播[N];云南日報;2001年
7 記者 董振國;博山 顏文姜祠被確定為唐代木建筑[N];新華每日電訊;2001年
8 熊元正;大理國的京都大理城[N];云南日報;200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羅小紅;唐代家禮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2 李青淼;唐代鹽業(yè)地理[D];北京大學;2008年
3 陳艷玲;唐代城市居民的宗教生活:以佛教為中心[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張勃;唐代節(jié)日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5 李維才;唐代糧食問題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6 趙喜惠;唐代中外藝術交流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7 胡海桃;唐代女性理想人格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13年
8 宋娟;唐代政府對商品經(jīng)濟的干預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年
9 梁瑞;唐代流貶官研究[D];浙江大學;2011年
10 蘭翠;唐代孟學探賾[D];山東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志立;唐代勛官制度若干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2005年
2 李謀娜;唐代士兵生活相關問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3 白茹冰;論唐代牡丹的引種、推廣與興盛[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4 曲洋;唐代山東士族家庭文化研究[D];曲阜師范大學;2006年
5 侯濤;唐代外交使節(jié)略論[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6 李偉;唐代連坐制度初探[D];山西大學;2006年
7 趙娟寧;唐代婦女與道教[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袁芳馨;唐代長安城治安管理制度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9 詹靈杰;唐代考課制度與吏治關系[D];安徽大學;2007年
10 解天斐;論唐代考課制度[D];山東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26624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26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