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臭味的茶葉
[Abstract]:Although scholars have reconstructed the history of Guangzhou's trade through the archives of Dutch East India Company, they know little about the details of Dutch businessmen's business and life in China in their private letters. Private letters from Van der Hope and Heilihendorp, both members of the Dutch India Company, provide a wealth of information for insight. This paper reconstructs the trade behavior and private life of Dutch businessmen in Guangzhou from 1780 to 1782, and a deliberately concealed episode in the Sino-Dutch tea trade: the company's doctor in Batavia, Lombard, guided by the scientific spirit of the Enlightenment, has made Chinese tea grow longer. The reasons for deterioration during the voyage were tested many times an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sweat dripped by Chinese coolie when packing tea leaves in Guangzhou was the culprit.
【作者單位】: 荷蘭萊頓大學人文學院歷史研究所;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廣州十三行研究中心;
【分類號】:K249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蔣祖緣;明代廣州的商業(yè)中心地位與東南一大都會的形成[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0年04期
2 吳建雍;清前期中國與巴達維亞的帆船貿易[J];清史研究;1996年03期
3 錢江;;十七至十八世紀中國與荷蘭的瓷器貿易[J];南洋問題研究;1989年01期
4 吳建雍;;清前期中西貿易中的文化交流與融合[J];清史研究;2008年01期
5 清風慕竹;;貪泉與清官[J];國學;2010年09期
6 ;吟“貪泉”而不貪的吳隱之[J];中國監(jiān)察;2006年04期
7 韓起;;吳隱之的理財之光[J];金秋;2011年08期
8 關履權;;宋代廣州的外商[J];學術研究;1985年02期
9 吳建雍;清前期中西茶葉貿易[J];清史研究;1998年03期
10 葉顯恩;世界商業(yè)擴張時代的廣州貿易(1750~1840年)[J];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吳建雍;;清前期中西海路絲綢貿易[A];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2 廖大珂;;唐宋時期廣州的波斯蕃商與懷圣塔[A];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3 李金明;;明代后期部分開放海禁對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的影響[A];中外關系史論叢(第三輯)[C];1987年
4 李金明;;明代福建的海外移民與海洋文化[A];福建省首屆海洋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周霞;劉管平;;風水思想影響下的明代廣州城市形態(tài)[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六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六屆年會暨莒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1999年
6 曾昭璇;;南漢興王府的土木工程[A];中國古都研究(第七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七屆年會論文集[C];1989年
7 李木妙;;海上絲路與環(huán)球經濟——以16至18世紀中國海外貿易為案例[A];三條絲綢之路比較研究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1年
8 王元林;;宋元時期南海神、天妃封號與崇拜研究[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9 陳支平;;從新發(fā)現(xiàn)的《鄭氏族譜》看明末鄭芝龍家族的海上活動及其與廣東澳門的關系[A];明史研究(第10輯)[C];2007年
10 劉希為;;略論唐代海外交通發(fā)展的新態(tài)勢[A];中國唐史學會論文集[C];199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許知遠;國家的認可[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年
2 記者 卜松竹 通訊員 陳瑞春;78項目獲“省遺”殊榮 廣州8項入選列第一[N];廣州日報;2006年
3 本版撰文 本報記者 蒲荔子 李培 實習生 吳培鋒;夢回宋朝:繁華之都[N];南方日報;2007年
4 許知遠;叩首 (上)[N];21世紀經濟報道;2006年
5 ;戲里戲外 海珠大戲院 幕起幕落粵韻風華遷[N];廣州日報;2006年
6 記者 張景華 吳春燕;廣州南越王宮署遺址將對外開放[N];光明日報;2006年
7 黃利平;以訛傳訛何時了[N];中國文物報;2006年
8 記者 蒲荔子 實習生 李培 通訊員 韓維龍;南越王宮御苑風采今日重現(xiàn)[N];南方日報;2006年
9 記者 劉彥廣、趙琳琳;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世界最多[N];廣州日報;2006年
10 張寶英;乾隆二十二年清政府奉行“一口通商”政策始末[N];中國檔案報;2006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卜奇文;清代澳門與廣州經濟互動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3年
2 高志超;明清時期伶仃洋區(qū)域海洋社會經濟變遷[D];暨南大學;2008年
3 周加勝;南漢國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4 郎國華;宋代廣東經濟發(fā)展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5 周巖廈;早期新教傳教士以教育、知識傳播與醫(yī)務活動促進傳教事業(yè)述論[D];浙江大學;2006年
6 陳欣;南漢國史[D];暨南大學;2009年
7 劉強;海商帝國:鄭氏集團的官商關系及其起源,,1625-1683[D];南開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五州;清代廣州人口與消費[D];暨南大學;2005年
2 張曉曦;唐代廣州蕃坊與地方經貿關系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黃鶯;外國人眼中的鄭成功[D];福建師范大學;2011年
4 吳青;十六至十八世紀歐洲人筆下的廣州[D];暨南大學;2005年
5 姜衛(wèi)東;明代后期中國與荷蘭關系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6 趙殿紅;“康熙歷獄”中被拘押傳教士在廣州的活動:1662-1671[D];暨南大學;2002年
7 潘劍芬;明清時期西方傳教士在穗澳地區(qū)的圖書出版活動(1581-1840年代)[D];暨南大學;2008年
8 鄭宇;朱_g及其筆記《萍洲可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9 喬玉紅;明清順德知識女性探析[D];暨南大學;2008年
10 朱小堯;秦漢南越民族包裝設計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223356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2335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