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朝的貧富分化及其對策初探
[Abstract]:The formation of the polarization between the rich and the poor in Liao Dynasty wa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feudal economy, and showe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s of social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consolidate the rule and ease the class contradiction, the Liao government adopted the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ing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clean government, carrying out social security system and implementing tax regulation and control.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文學院;
【基金】:2012年度吉林大學研究生創(chuàng)新基金資助項目(編號:20121018)
【分類號】:K246.1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楊莉,楊慧芳;試論遼朝前期的政爭與封建化的關系[J];學術探索;2002年03期
2 陶玉坤;;北宋對契丹歸明人的安置[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3 舒焚;遼朝中期的改革[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3年05期
4 楊樹森;《遼史·地理志》所記遼朝北界辨誤[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4期
5 張國慶;遼代牧、農經濟區(qū)域的分布與變遷[J];民族研究;2004年04期
6 姜浩;;論承天太后對遼政權的作用與影響[J];滄桑;2008年01期
7 任崇岳;關于“澶淵之盟”的幾個問題[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3年04期
8 崔振嵐;關于遼朝的社會性質及其封建化進程問題研究綜述[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90年02期
9 王月 ;遼朝皇帝的崇佛及其社會影響[J];內蒙古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年01期
10 姜歆;馬麗娟;楊永芳;;伊斯蘭教在遼朝的傳播與發(fā)展探析[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學勤;;從扎蘭屯出土的遼代窖藏錢幣談遼朝對北疆地區(qū)的開發(fā)[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八輯)[C];2006年
2 孟廣耀;;術不姑與遼朝的關系[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1)[C];1981年
3 霍宇紅;;淺談遼朝的歷史作用[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4 關樹東;;遼朝州縣制度中的“道”“路”問題探研[A];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輯——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屆年會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5 何天明;;從邊境銅鐵錢交易看遼代鐵錢與錢幣鑄造[A];遼、金、西夏、元貨幣研討會論文集(一)[C];2002年
6 郭康松;吳琦;;中原典籍的入遼及其貢獻[A];中國歷史文獻研究會第26屆年會論文集[C];2005年
7 田廣林;;遼朝上京的營建及其劃時代意義[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八輯上冊)——中國古都學會2001年年會暨赤峰遼王朝故都歷史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1年
8 韓生存;馬志強;;論西京大同在遼宋貿易中的地位[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二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1994年
9 馮永謙;彭云;張志立;;遼與高麗的關系[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10 王善軍;;遼代的皇族[A];宋史研究論文集第十輯——中國宋史研究會第十屆年會及唐末五代宋初西北史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遼寧省社科院歷史所 劉肅勇;遼朝處決死囚的特異刑制[N];團結報;2010年
2 吉林社科院 周惠泉;遼朝議政的獨特方式——捺缽制度[N];社會科學報;2006年
3 田廣林;草原與大海的對話[N];光明日報;2007年
4 中國社科院研究員、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 王曾瑜;也談河北境內的遼宋時代古地道[N];北京日報;2008年
5 本報記者 李信;阿骨打與“大金碑”[N];吉林日報;2005年
6 作者為河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特聘教授、中國社科院研究員 王曾瑜;正確評價宋朝的歷史地位[N];北京日報;2007年
7 明江;掀開850年前北京建都的面紗[N];中國商報;2003年
8 景愛;北京的前身——金中都[N];中國教育報;2003年
9 劉鳳翥;《內蒙古遼代石刻文研究》(增訂本)評介[N];中國文物報;2009年
10 占·達木林斯榮;阿魯科爾沁旗罕蘇木遼墓考述[N];赤峰日報;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高福順;遼朝科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2 楊浣;遼夏關系史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3 曹顯征;遼宋交聘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4 史風春;遼朝天祚帝后妃世系考[D];中央民族大學;2010年
5 李秀蓮;金朝“異代”文士與皇權政治互動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陳英;西漢的貧富差距與政府控制研究[D];廈門大學;2006年
7 王孝俊;遼代人口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8 孫昊;女真建國前社會組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9 鐘金雁;宋代東南鄉(xiāng)村經濟的變遷與鄉(xiāng)村治理研究[D];云南大學;2012年
10 林國亮;高麗與宋遼金關系比較研究[D];延邊大學;201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艾琳;南宋契約文化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2 陶莎;遼朝上京、中京地區(qū)農業(yè)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3 孫瑋;遼朝東京海事問題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4 張宏利;遼朝中京地區(qū)海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5 宋丹;遼朝漢族官員政治地位變遷分析[D];渤海大學;2012年
6 趙瑞;遼朝戍邊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7 肖娜;遼朝后族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8 孫偉祥;遼朝帝王陵寢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9 余超;遼朝初期的漢人政策探究[D];青海師范大學;2012年
10 李貴英;關于圣宗朝遼朝與高麗關系的幾個問題[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本文編號:218504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185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