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北宋隱逸文化的特質
[Abstract]:The reclusive cultur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has its unique characteristics, which is the epitome of the hermit culture and the turning point of the reclusive cultur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sperity of recluse style in Northern Song Dynasty from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he number of hermit, the influence of recluse on social ethos, the influence of recluse wind on the daily life of literati and officials, and the influence of recluse wind on critics. The reasons for the prosperity of the recluse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are: the unprecedented expansion of the academic class makes it more difficult to enter the official positio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ulture provide a good living soil for the retreat; and the political organization of Pang redundancy. The system of idle officials with numerous names gave birth to seclusion, and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soil of seclusion flourish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frequent party conten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religions. The reclusive culture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realized the transformation, the reclusive way gradually developed from the small hidden mountain forest to the great reclusive city, the literati generally pursued the "hidden spirit", the reclusive spirit has more abundant connotation, its spiritual core is indifferent to the fame and the profit, advances and retreats the way,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is the pursuit of freedom and detachment.
【作者單位】: 汕頭大學文學院;
【基金】:汕頭大學文科基金項目“北宋隱逸詩與隱逸文化研究”(SR11006) 汕頭大學科研啟動基金項目“北宋隱逸詩與隱逸文化研究”(STF13005)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44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5條
1 張希清;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5期
2 喻學忠;晚宋士大夫隱逸之風述論——晚宋士風研究之二[J];重慶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3 張海鷗;宋代隱士隱居原因初探[J];求索;1999年04期
4 郭學信;;宋代士大夫隱逸思潮探析[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5 李瑞玲,毛安福;論宋代隱士[J];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5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趙愛華;;千載黃粱夢,悠悠文士心——從“黃粱夢”故事看封建時代的文人理想[J];蒲松齡研究;2011年02期
2 陸軍;;古代羌藏盟誓習俗初探[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7年04期
3 趙永忠;;論北宋對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9年04期
4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5 胡蓮玉;從《明悟禪師趕五戒》對《五戒禪師私紅蓮記》的改寫論馮夢龍的藝術成就[J];安徽大學學報;2001年03期
6 吳海濤;北宋時期汴河的歷史作用及其治理[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3期
7 張金銑;南漢史料史籍述評[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8 張光輝;明代的首犯與從犯[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1期
9 李霞;論道家在宋明新儒學形成與演變中的作用[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10 莊華峰,王建明;安徽古代沿江圩田開發(fā)及其對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影響[J];安徽大學學報;2004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劉珊珊;;北宋城市演進中的經濟影響[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九輯(2008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選輯)[C];2008年
2 劉明杉;;明代前期祭瓷的種類、功能及地位[A];明史研究論叢(第十輯)[C];2012年
3 柳立言;;宋代墓志銘的虛與實及其反映的歷史變化——蘇軾乳母任采蓮墓志銘探微[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4 李凇;;跨過“虎溪”——從明憲宗《一團和氣圖》看中國宗教藝術的跨文化整合[A];北京論壇(2008)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文明的普遍價值和發(fā)展趨向:“藝術的超越與文明的發(fā)展”藝術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8年
5 方彥壽;;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講學特點考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高建立;;閩學與佛學之關系研究——以朱熹哲學思想為中心[A];閩學與武夷山文化遺產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7 張進;;朱熹宗教觀探析[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8 高建立;;從心性論看朱熹對佛學思想的吸收與融會[A];朱熹理學與晉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廖美玉;;東京與兩川——王安石、黃庭堅學杜的兩種視角[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六輯)[C];2009年
10 姜鵬;;宋初文治導向與經筵緣起[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史節(jié);布萊希特詩歌作品中的中國文化元素[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年
3 馬銀華;文化視野中的北宋齊魯詩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4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5 曹志紅;老虎與人:中國虎地理分布和歷史變遷的人文影響因素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8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9 王小燕;魏晉隱士美學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佟大群;清代文獻辨?zhèn)螌W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彭慧蓉;中國射箭文化的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4 常桂紅;蘇軾尚“諧”詩歌的審美取向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譚卓華;從桃花源到浣花溪——杜甫對陶淵明精神家園的守望[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宋浩;論岳飛歷史地位的變遷[D];湘潭大學;2010年
7 馮霞;辛棄疾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8 魏姍;晚唐“二曹”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9 黃艷春;胡宿及其詩歌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10 馬英菊;范成大《石湖詞》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希清;論宋代科舉取士之多與冗官問題[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5期
2 喻學忠;晚宋士大夫奔競之風述論——晚宋士風研究之一[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年02期
3 余輝;遺民意識與南宋遺民繪畫[J];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04期
4 張玉璞;三教融攝與宋代士人的處世心態(tài)及文學表現[J];孔子研究;2005年02期
5 鄧樂群 ,孔恩陽;論宋明遺民的不同特點[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6 喻學忠;虞集──弘才博識的元代大儒[J];中南民族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7 王毅;中唐至兩宋士大夫的生活藝術——兼論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衰變[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1989年02期
8 歐陽光;詩社與書會──元代兩類知識分子群體及其價值取向的分野[J];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6年03期
9 余愚;周敦頤宇宙圖式論哲學形成的文化背景[J];中國文化研究;1999年01期
10 翦伯贊;關于處理中國史上的民族關系問題[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79年Z1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王國勝;;隱士和隱逸文化初探[J];晉陽學刊;2006年03期
2 陳衛(wèi)斌;潘曦;;中西方隱逸文化的積極共性及其現實意義[J];福建工程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3 蔣曉亮;;云深不知處——淺析兩漢時期的隱逸文化與隱士[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4 楊文全;成語中的鏡像——中國古代隱逸文化闡微[J];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5 肖玉峰;;隱士的定義、名稱及分類[J];重慶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6 武洪濱;;隱逸文化對中國古代繪畫的影響[J];藝術廣角;2010年01期
7 關黑拽;;佛教文化對中國古代隱逸文化的滲透[J];今日湖北(理論版);2007年03期
8 喬亮;;中國傳統(tǒng)隱逸文化的旅游開發(fā)[J];浙江旅游職業(yè)學院學報;2007年03期
9 岳國文;;隱逸文化與莊子哲學[J];社會科學論壇(學術研究卷);2009年04期
10 劉志艷;;隱逸文化情結與中國繪畫藝術[J];美術大觀;2003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9條
1 安小蘭;;試論孔子的隱逸觀[A];先秦兩漢文學論集[C];2004年
2 阮先;;中國常德詩墻的文化背景[A];城市化進程中的文化建設——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會首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張德建;;明代隱逸思想的變遷[A];儒學與二十一世紀文化建設:首善文化的價值闡釋與世界傳播[C];2007年
4 史飛翔;;中國隱逸史述略[A];三秦文化研究會年錄(二0一一年)[C];2011年
5 周同;;儒家隱逸觀對古典文人園林的影響[A];2008北京奧運園林綠化的理論與實踐[C];2009年
6 羅時進;;寒山的身份與通俗詩敘述角色轉換[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7 王躍;;寒山寺文化地理學研究[A];中國·蘇州——首屆寒山寺文化論壇論文集(2007)[C];2007年
8 劉虎;;中國古典園林的寫意性分析[A];中國風景園林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上冊)[C];2011年
9 姜靜楠;;論鐘敬文及其隱居紀游之作[A];《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30年精編:作家作品研究卷(下)[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古代隱逸文化漫談[N];中國旅游報;2010年
2 身體周刊記者 李偉;隱士的一天[N];東方早報;2011年
3 于全意 朱中民;“沙漠隱士”:蝎[N];解放軍報;2002年
4 記者 羅敏 特約記者 譚薇 實習生 孫行之;文青云:內心的寧靜并不如想象中容易[N];第一財經日報;2010年
5 吳越子;徐卓人新書《趙宦光傳》品讀[N];文藝報;2007年
6 張建輝;秦嶺,中國隱士的天堂[N];中國旅游報;2010年
7 邢賁思;魏晉風尚和六朝“隱逸文化”[N];學習時報;2001年
8 李廷楷;巍巍匡廬 隱者樂土[N];九江日報;2007年
9 西安美術學院藝術碩士 李蕓;說“逸”[N];美術報;2011年
10 葛培嶺;光彩鮮麗的學術新花[N];河南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高俊林;現代文人與“魏晉風度”[D];北京師范大學;2004年
2 肖玉峰;先秦隱逸思想及先秦兩漢隱逸文學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3 許曉晴;中古隱逸詩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4 祁高飛;清代杭嘉湖地區(qū)文學社群研究[D];蘇州大學;2013年
5 霍建波;隱逸詩研究(先秦至隋唐)[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巍;論馬致遠文學作品中的隱逸文化[D];遼寧師范大學;2011年
2 魏玉潔;六朝隱士與中國山水畫[D];南京師范大學;2006年
3 漆娟;論漢魏六朝隱逸詩[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劉振華;文人的樊籬[D];中央美術學院;2011年
5 楊少青;心靈的映像—隱逸文化與明代山水畫風的嬗變[D];西北師范大學;2012年
6 李榮;孟浩然創(chuàng)作和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7 王小燕;隱逸的詩性[D];鄭州大學;2007年
8 丁楹;宋遺民詞的隱逸文化闡釋[D];廣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韓美霞;王昌齡及其詩歌論稿[D];吉林大學;2007年
10 遲磊;艾米莉·迪金森入世傾向探析[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216822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168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