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京師的粥廠與貧民救助
本文選題:清代 + 粥廠; 參考:《東岳論叢》2013年05期
【摘要】:清代是傳統(tǒng)中國社會救濟事業(yè)發(fā)展的繁榮時期,京師作為"首善之區(qū)",社會救濟事業(yè)尤其得到統(tǒng)治者的重視。清代統(tǒng)治者的社會救濟措施中,開設粥廠、煮粥賑濟是清代京師救助貧民的重要舉措。清代京師粥廠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官辦粥廠,主要由政府投資并管理;一種是官督紳辦粥廠,由士紳創(chuàng)辦,官府監(jiān)管。清代京師粥廠對于救助貧民、安撫流民、挽救民生以及維護社會秩序具有重要作用。
[Abstract]:The Qing Dynasty was a prosperous period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al relief. Among the social relief measures of the rulers of Qing Dynasty, opening porridge factory and cooking porridge for relief was an important measure of helping the poor in Qing Dynasty. There were two main types of congee factory in the Qing Dynasty: one was the government-run porridge factory, which was mainly invested and managed by the government; the other was the government-run congee factory, which was founded by the gentry and supervised by the government. In Qing Dynasty, Jingshi porridge factory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helping the poor, appeasing the displaced, saving people's livelihood and maintaining social order.
【作者單位】: 中國海洋大學社會科學部;中共青島市委黨校經(jīng)濟學教研部;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沖突與融合:青苗會與近代華北鄉(xiāng)村社會治理研究”(項目編號:12YJC770056) 2011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慈善通史”(項目編號:11&ZD09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249;D691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岳升陽,林玉軍;宣南文化與北京清末民初的報刊[J];北京社會科學;2004年01期
2 李自典;李海濱;;近代北京警察生活之管窺[J];北京社會科學;2011年06期
3 張磊;梁峻;;清代北京慈善機構的醫(yī)療特點淺析[J];北京中醫(yī)藥;2010年05期
4 楊銀權;;清代知識女性的知識養(yǎng)成及特點[J];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5 徐雁平;;課讀圖與文學傳承中的母教[J];古典文獻研究;2008年00期
6 丁海斌;田丹;;論清代文獻中所見“檔子”一詞[J];檔案學研究;2012年05期
7 侯冬;;乾嘉幕府對清代文學之影響[J];北方論叢;2013年02期
8 王丹;;史料筆記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以清代史料筆記《榆巢雜識》為例[J];黑河學刊;2010年01期
9 郭曉婷;冷紀平;;從子弟書看清代旗人官吏的日常工作[J];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6期
10 王娟;李曼琳;;西方社會學知識的傳播與中國近代慈善事業(yè)的發(fā)展[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7條
1 劉榮臻;國民政府時期的北京社會救助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張崇旺;明清時期自然災害與江淮地區(qū)社會經(jīng)濟的互動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3 孫靜;滿族形成的再思考[D];復旦大學;2005年
4 王宏偉;晚清北京社會救濟制度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7年
5 李聯(lián);魏禧文學思想考論[D];遼寧大學;2007年
6 賓靜;清代禁教時期華籍天主教徒的傳教活動研究(1721—1846)[D];暨南大學;2007年
7 王洪兵;清代順天府與京畿社會治理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靜;明清北京成賢街考略[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2 馬靜雯;乾隆晚期懲貪問題研究[D];遼寧大學;2011年
3 張磊;光宣朝京師醫(yī)療機構研究[D];中國中醫(yī)科學院;2007年
4 孔艷曉;清代監(jiān)察機制運行特點研究[D];南昌大學;2007年
5 王廣成;望族與昆山縣域社會的變遷(1368-1911)[D];蘇州大學;2007年
6 田志堅;耶穌會士文化適應政策對明末清初士人的影響[D];四川大學;2007年
7 俞映紅;盧見曾在揚時期的文學活動[D];浙江師范大學;2007年
8 王攀;試論清代撫邊名將岳鐘琪及其歷史作用[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9 周廣玲;纂修《四庫全書》對《閱微草堂筆記》創(chuàng)作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8年
10 蘇秀英;北京自來水公司研究(1908-1937)[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黃治國;;清代開封八旗駐防的特點[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2 潘洪鋼;;由客居到土著——清代駐防八旗的民族關系問題研究[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6年01期
3 潘洪鋼;;清代駐防八旗與當?shù)匚幕曀椎幕ハ嘤绊憽嬲勸v防旗人的族群認同問題[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4 魏影;;清代京旗回屯思想述論[J];江南社會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5 麻健敏;;清代福州滿族社會教育形態(tài)的演變及其影響[J];寧德師專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1期
6 潘洪鋼;;清代駐防八旗與漢族通婚情況蠡測[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7 謝景芳;;清代八旗漢軍的瓦解及其社會影響——兼論清代滿漢融合過程的復雜性[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黃兆宏;姚延玲;;近年來明清社會救濟研究述評[J];絲綢之路;2009年10期
9 陳力;;八旗貴胄的沒落——清代旗人經(jīng)濟狀況研究[J];蘭州學刊;2010年05期
10 張杰;清代尚賢xC卷所見蒙古旗人的社會生活[J];清史研究;2001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剛;;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兩時段縣級賦稅GIS[A];第四屆海峽兩岸GIS發(fā)展研討會暨中國GIS協(xi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魏章柱;;清代臺灣學校教育及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3 劉德鴻;;乾隆時滿族統(tǒng)治階級的腐朽與“八旗生計”[A];滿學研究(第三輯)[C];1996年
4 丁海斌;陳凡;;論清代科舉與“官科技”[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5 張杰;;清代殊卷所見蒙古旗人科舉家族[A];蒙古史研究(第七輯)[C];2003年
6 張民服;;試論清代中原經(jīng)貿(mào)業(yè)的發(fā)展[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7 任桂淳;韓振乾;;清朝八旗駐防財政的考察[A];滿學研究(第一輯)[C];1992年
8 高壽仙;;明代北京城市恤政考述[A];明史研究論叢(第六輯)[C];2004年
9 齊紅深;;清代的八旗科舉[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10 趙令志;;《閑窗錄夢》雜考[A];清代政治制度與民族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杲文川;劉小萌與《清代北京旗人社會》[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2 李文海;慘絕人寰的突發(fā)災難[N];光明日報;2010年
3 汪利平;杭州旗人和他們的漢人鄰居[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4 南開大學中國社會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 余新忠;遺失的傳統(tǒng):明清時期的民間社會救濟[N];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2008年
5 周一謀;清代對人瑞有獎勵[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6 朱玉寶;清代官員的任用制度(四)[N];中國人事報;2000年
7 陳易新;中醫(yī)診斷學在清代的發(fā)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8 錢振峰;乾隆與清代玉器[N];中國商報;2002年
9 楊紅 劉鵬九;清代的賣地契約[N];中國檔案報;2000年
10 王思治;簡論清代的國家統(tǒng)一[N];光明日報;2000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t ;清代廣東鹽業(yè)與地方社會[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2 楊煜達;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風氣候與天氣災害[D];復旦大學;2005年
3 毛曉陽;清代江西進士叢考[D];浙江大學;2006年
4 王雪華;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5 黃海云;清代廣西漢文化傳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6 吳軼群;清代新疆邊境地區(qū)城市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7 周典恩;清代臺灣拓墾中的族群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7年
8 路偉東;清代陜甘人口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9 張磊;清代貴州女性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10 楊銀權;清代甘肅士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紅;論清代的賑粥[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2 何宇;清代“國語”的制度化述論[D];遼寧師范大學;2006年
3 康欣平;清代陜西關中市場探析[D];西北大學;2005年
4 秦兆祥;清代熱河都統(tǒng)的設立與職能演化[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5 周之良;清代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地區(qū)經(jīng)濟開發(fā)與環(huán)境變遷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劉宗萍;清代三峽腹地移民社會及其變遷[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7 陳一容;清代官吏懲戒制度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8 支強;“西洋人傳教治罪”條例論考[D];中國政法大學;2005年
9 高勇;清朝天花的防治和影響[D];內(nèi)蒙古大學;2005年
10 康麗躍;清代社會保障政策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137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1137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