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還是民:唐代三衛(wèi)補吏稱“釋褐”小考
本文選題:三衛(wèi) + 釋褐 ; 參考:《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摘要】:衛(wèi)官是唐代官僚制度中較為獨特的一環(huán),與職、散、勛官并列,其主體構成是三衛(wèi)。三衛(wèi)本為品官,但在唐代墓志中常以體現(xiàn)身份從民到官變化的"釋褐"一詞來描述三衛(wèi)補吏的過程。本文認為,三衛(wèi)補吏稱"釋褐",并非由于"釋褐"詞義的嬗變,而是由于三衛(wèi)品官身份的不確定性,唐人眼中的三衛(wèi)某些時候毋寧說是一種任官資格,性質(zhì)上介于官民之間。三衛(wèi)這一身份特征是由其候選官功能所決定的,在其他歷史時期的一些候選官上也有體現(xiàn)。
[Abstract]:The Wei officer is a more unique part of the bureaucratic system in the Tang Dynasty, which is composed of three Wei and three Wei Ben. However, in the epitaph of the Tang Dynasty, the "interpretation browning" from the people to the official changes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the process of the three Wei supplementing officials. This article holds that the three Wei supplementing officials called "release browning", not because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meaning of "releasing browning". But because of the uncertainty of the identity of the three guards, the three Wei at some time in the eyes of the Tang people is rather an official qualification, which is in nature between the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 The identity of the three Wei is determined by the function of his candidate, and is also reflected in some other candidates in the other historical periods.
【作者單位】: 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K242;D691.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閻步克;論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中的“宦皇帝”[J];中國史研究;200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丁放,袁行霈;玉真公主考論——以其與盛唐詩壇的關系為歸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2期
2 張榮強;從計斷九月到歲終為斷——漢唐間財政年度的演變[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陳麗;童廣俊;;唐后期華北平原賦稅狀況分析[J];滄州師范?茖W校學報;2006年03期
4 張羽新;帝師考源[J];中國藏學;2004年01期
5 陳國燦;莫高窟北47窟新出《唐開元廿四年(736)后丁租牒》的復原與研究[J];敦煌研究;2002年02期
6 艾沖;唐代河西地區(qū)都督府建制的興廢[J];敦煌研究;2003年03期
7 王勛成;從敦煌唐卷看劉商《胡笳十八拍》的寫作年代[J];敦煌研究;2003年04期
8 陳麗萍;;唐宋時期敦煌地區(qū)非正式婚姻子女現(xiàn)象略考[J];敦煌研究;2006年04期
9 焦杰;論唐人小字與姓名文化[J];中國典籍與文化;2004年02期
10 吳在慶,李菁;唐代文士貶謫途中的生活與心態(tài)述論[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吳夏平;;論類書與唐代(隱木)括體詩[A];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一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2 黃清發(fā);;論唐人自撰墓志及其本質(zhì)特征[A];唐代文學研究(第十一輯)——中國唐代文學學會第十二屆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3 黃樓;;唐宣宗朝地方政局初探[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4 賴瑞和;;論唐代的檢校郎官[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5 拜根興;;初唐將領王文度事跡考述——兼論唐與百濟、新羅的關系[A];唐史論叢(第十輯)[C];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田建榮;中國考試思想史研究[D];廈門大學;2001年
2 穆渭生;唐代關內(nèi)道軍事地理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3 鄭巖;魏晉南北朝壁畫墓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劉進;唐代傳奇詞匯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5 梅新林;中國古代文學地理形態(tài)與演變[D];上海師范大學;2004年
6 李軍;災害危機與唐代政治[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7 趙貞;唐五代星占與帝王政治[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8 汪祚民;《詩經(jīng)》文學闡釋史(先秦—隋唐)[D];陜西師范大學;2004年
9 李兵;書院與科舉關系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10 乜小紅;唐五代畜牧經(jīng)濟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于賡哲;貞觀十九年唐對高麗的戰(zhàn)爭及其影響[D];陜西師范大學;2000年
2 李軍;五代使職官考述[D];陜西師范大學;2001年
3 楊智紅;唐千方婦女墓志所反映的婚姻與家庭生活[D];西北大學;2000年
4 姜清波;仕唐三韓人事跡考述[D];陜西師范大學;2002年
5 李偉;盧照鄰研究中幾個問題的商榷[D];遼寧師范大學;2002年
6 何智慧;李翱年譜稿[D];四川師范大學;2002年
7 翟桂金;北魏國家賤民階層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8 朱雪里;李杜與玄肅權爭[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9 張衛(wèi)東;唐代滎陽鄭氏個案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10 王慧芬;唐代藩鎮(zhèn)使府節(jié)度掌書記考略[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卜憲群;周代職官制度與秦漢官僚制度的形成[J];南都學壇;2000年01期
2 王子今;漢初查處官員非法收入的制度——張家山漢簡《二年律令》研讀札記[J];政法論壇;2002年05期
,本文編號:206850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068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