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外交文書試探
本文選題:北魏 + 外交文書; 參考:《史學集刊》2013年01期
【摘要】:北魏外交對象層次復雜,既包括對峙的南朝政權,也包括周邊其他少數(shù)民族割據(jù)政權以及西域、高麗等四方遠國。北魏在同這些國家進行交往時,根據(jù)不同的外交對象和不同的外交事務分別采用不同類別的外交文書。而且,各類各級外交文書都嚴格遵循國家相關規(guī)定,由專門機構和人員負責起草、撰寫。北魏外交文書不僅表現(xiàn)了北魏國家在外交活動中的主體意識,也是其外交方針和策略上注重實效的體現(xiàn)。
[Abstract]:The diplomatic object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re complex, including the confrontation regime of the Southern Dynasty, the regime of other ethnic minorities in the surrounding areas and the Western regions, Koryo and other far-flung countries. When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nteracted with these countries, it adopted different kinds of diplomatic instrume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diplomatic objects and different foreign affairs. Moreover, all diplomatic instruments at all levels strictly follow the relevant national regulations, and are drafted and written by specialized agencies and personnel. The diplomatic document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not only showed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subject in the diplomatic activities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but also embodied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its diplomatic policy and strategy.
【作者單位】: 吉林大學文學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北魏外交制度研究”(11YJA770014) 吉林大學人文學科基礎研究專項項目“南北朝互訪使節(jié)群體研究”(2012ZZ004)
【分類號】:D829;K239.21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條
1 姜維東;;《后魏孝文帝與高句麗王云詔》中所見魏、麗形勢及雙方關系[J];史學集刊;2006年06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周云水;;從《禮儀問答寫卷》看吐蕃倫理文化與儒家倫理的關系[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年04期
2 馬建興;;中國古代禮與法關系之演進[J];安徽大學法律評論;2003年02期
3 劉洋;;漢代“不道”罪考論[J];安徽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4期
4 戴旭旺;;陳寅恪的“文化階級”簡析[J];安順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5 任強;中國古典文本中的法律形式[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6 劉軍;;北朝侍讀考述[J];北方論叢;2010年03期
7 王相飛;;南朝政治制度演變與公文駢體化[J];北方論叢;2011年05期
8 王東洋;;中國古代“品行”考課標準的確立及影響[J];北方論叢;2011年05期
9 慶振軒;;行人辭令與五涼文化積淀和流布[J];北方論叢;2012年01期
10 康震;文化整合視野中的詩史進程——論隋代詩歌的文化史意義[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王永平;徐成;;近六十年來有關南朝襄陽地區(qū)武力豪族研究述評[A];建國六十年來六朝史研究的回顧與展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2 高賢棟;;《魏書·李沖傳》“舊無三長,唯立宗主督護”辨析[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崔成成;陳寅恪“文史互證”思想與方法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4 鄭珊珊;明清侯官許氏家族文學研究[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5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英衛(wèi)峰;唐代帝陵陪葬墓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常倩;商周至魏晉南北朝羌人問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沙梅真;敦煌本《類林》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9 祁曉慶;敦煌歸義軍社會教育研究[D];蘭州大學;2011年
10 何春明;唐朝四方館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曉珊;南朝詩歌中的民俗文化研究[D];淮北師范大學;2010年
2 陳偉奇;中國古代刑法親屬容隱制探析[D];西南政法大學;2010年
3 袁連;魏晉南北朝瑯琊家族文化初探[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方東明;唐代外戚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5 馬藝源;隋代音樂文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6 尚琰;武德貞觀時期音樂文學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7 趙海燕;關中地區(qū)隋墓分期初步研究[D];西北大學;2011年
8 張德恒;唐代武周時期詩歌略論稿[D];吉林大學;2011年
9 常舒揚;居延漢簡所見漢代邊塞檔案管理制度探討[D];吉林大學;2011年
10 徐帥;西漢王國的傅、相制度[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2條
1 劉炬;高句麗相權考[J];北方文物;2003年03期
2 金錦子;;論百濟與北魏的關系——以百濟的上表文為中心[J];東疆學刊;2006年04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嗣忠;漢族士人與北魏統(tǒng)一北方[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7年01期
2 張憲華;;北魏官學初探[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8年02期
3 高詩敏;;評拓跋燾[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1988年01期
4 任一鳴;;拓跋宏治吏策及改革集團中的君臣關系[J];晉陽學刊;1989年06期
5 高蘊華;;官虎吏狼明安在 窮奢競靡終自亡——北魏中衰原因再探[J];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3年01期
6 王德棟;曹金華;;北魏乳母干政的歷史考察[J];揚州師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4期
7 吉村憐,賈曉梅;飛鳥樣式南朝起源論[J];南京藝術學院學報(美術及設計版);1996年04期
8 文;;不取愧千載[J];文史知識;1996年11期
9 謝寶富;北朝后庭制度的兩個問題[J];青海社會科學;1997年05期
10 文;;未見一日不讀書[J];文史知識;1997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嚴耀中;;北魏內(nèi)行官試探[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成立大會暨首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4年
2 姚宏杰;;北魏皇宗學與四門小學略論[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3 江達煌;;鄴城與北魏先公先王[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四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四屆年會論文集[C];1997年
4 金錦子;;試論百濟與北魏的關系——以百濟的上表文為中心[A];多元視野中的中外關系史研究——中國中外關系史學會第六屆會員代表大會論文集[C];2005年
5 房奕;;高句麗向北魏遣使與相互關系的變遷[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一輯)[C];2005年
6 劉馳;;北魏末期的戰(zhàn)亂與士族旁支的興起[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二屆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1986年
7 趙啟漢;;孝文遷都與洛陽復興述論[A];中國古都研究(第五、六合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五、六屆年會論文集[C];1987年
8 趙啟漢;曹法舜;;盛樂·平城·洛陽——北魏都城的營建與遷徙述論[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2年
9 曹臣明;;北魏方山永固陵地理環(huán)境的選擇與陵園制度[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屆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1992年
10 王善道;;北魏的改革家孝文帝元宏[A];中國古都研究(第十三輯)——中國古都學會第十三屆年會論文集[C];1995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侯云灝;北魏太和年間的改革[N];學習時報;2000年
2 記者 楊榮 特約記者 李建斌;大同發(fā)現(xiàn)北魏精美墓葬壁畫[N];光明日報;2006年
3 ;挾北魏雄風 創(chuàng)品牌文化[N];內(nèi)蒙古日報(漢);2006年
4 楊哲峰;北魏墓葬考古五十年[N];中國文物報;2001年
5 楊哲峰;北魏宋紹祖墓的形制問題[N];中國文物報;2001年
6 王鐵;官員家庭財產(chǎn)登記制緣于北魏[N];中國紀檢監(jiān)察報;2000年
7 孟巧穎;小中見大而要領畢現(xiàn)[N];光明日報;2008年
8 李葉花;魏書[N];今日信息報;2006年
9 記者 孟苗;北魏壁畫填補漢唐考古空白[N];山西日報;2006年
10 周天;北魏戰(zhàn)時體制中的御史中尉[N];檢察日報;2003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敏;自然環(huán)境變遷與北魏的興衰[D];首都師范大學;2002年
2 王大良;北魏官吏收入與監(jiān)察機制[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3 張甫榮;北魏中央集權過程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韓雪松;北魏外交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5 毋有江;北魏政區(qū)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6 李輝;北朝時期的自然災害及國家與民間救災措施研究[D];吉林大學;2006年
7 陳開穎;性別;;信仰;;權力[D];鄭州大學;2012年
8 吳洪琳;大夏國史[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9 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10 趙海麗;北朝墓志文獻研究[D];山東大學;2007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翟桂金;北魏國家賤民階層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2年
2 史衛(wèi);北魏平城時代的財政[D];首都師范大學;2001年
3 陳迪宇;北魏時期北歸士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4 何建國;北魏軍鎮(zhèn)研究[D];山西大學;2005年
5 周偉明;論北魏平?jīng)鰬鬧D];湖南師范大學;2005年
6 王春紅;士族在北魏封建化進程中的作用[D];福建師范大學;2005年
7 戴衛(wèi)紅;北魏考課制度述論[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宋妍娟;北魏州郡演變考論[D];山西大學;2005年
9 金愛秀;北魏喪葬制度探討[D];鄭州大學;2005年
10 黃英;試論北魏馮太后[D];四川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04227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042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