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人口全國排名_《山西大學》2013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鍵詞:魏晉北朝山西人口分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西大學》 2013年
魏晉北朝山西人口分布研究
雷瑞琴
【摘要】:本文主要考察魏晉北朝時期山西少數(shù)民族與漢族人口分布的數(shù)量、比例、地域變化情況。東漢以后,匈奴、鮮卑、西羌、烏桓等少數(shù)民族大量進入山西,對山西的人口分布造成了極大的影響。本文分四個階段進行討論:一、東漢至西晉末年是匈奴的進入期。東漢建武二十四年(48年),匈奴分裂為南北兩部,南匈奴不斷向南移動,到漢獻帝遷許時,匈奴人的活動已深入到河東平陽一帶。曹操劃定五部;呼廚泉入鄴為質(zhì),去卑監(jiān)國;司馬氏增置三率、四率都是為了瓦解匈奴五部的勢力,但這些政策最終都沒有成功。西晉末年,劉氏漢國建立,五部匈奴從此脫離了西晉的統(tǒng)治。二、晉末永嘉之亂時期,中原動蕩,山西漢人士民紛紛向外流徙,在永嘉亂后至元嘉之時,僅北方流入南方的人口就有近百萬之多,以致并州地區(qū)的戶數(shù)不足兩萬。同時,少數(shù)民族大量涌入,使得山西地區(qū)的胡漢人口比例發(fā)生逆轉。一部分山西士民外遷后,留在山西的士民紛紛建立塢壁以自保。西晉并州刺史司馬騰、劉琨,企圖聯(lián)合山西北部的拓跋鮮卑對抗劉氏漢國的侵掠,均以失敗告終。山西徹底成為匈奴、鮮卑等少數(shù)民族的勢力范圍。三、十六國時期影響山西人口分布狀況的主要是各割據(jù)政權為維護統(tǒng)治向自己控制中心的移民,但這種人口遷移并沒有形成定居人口。如在山西地區(qū)率先發(fā)難的劉淵把自己的統(tǒng)治中心放在晉南,到劉聰統(tǒng)治時,劉氏漢國統(tǒng)治下的人口將近70萬戶。但這種人口繁榮景象極其短暫,漢國滅亡后,經(jīng)過石勒、劉耀對平陽人口的掠奪,平陽及其周圍地區(qū)幾乎成為無人之境。四、十六國后期至整個北朝主要是鮮卑進入山西的時期。東漢末年,拓跋鮮卑離開故地“大澤區(qū)”,進入今蒙古國東部,并逐漸向南移動,在拓跋硅遷都平城之前,其活動范圍已深入到山西地區(qū)的中部。北魏道武帝遷都平城后,大規(guī)模往平城及其周圍遷徙人口,使平城地區(qū)的人口達到了近150萬。孝文帝遷都洛陽,平城地區(qū)的人口漸漸流失,留在平城地區(qū)的鮮卑集團也逐漸離開恒代故地,融入到了其他地區(qū)之中,活動于離石與西河一帶的“山胡”,也逐漸融入到了漢民族之中。
【關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西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3
【分類號】:C924.2;K235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證文獻】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何菼;北齊服飾研究[D];西北大學;2014年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胡阿祥;;《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申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2 李憑;拓跋珪與雁北的開發(fā)[J];晉陽學刊;1985年03期
3 袁延勝;;東漢時期匈奴族的人口[J];南都學壇;2007年01期
4 呂一飛;匈奴漢國的政治與氐羌[J];歷史研究;2001年02期
5 陳勇;;去卑監(jiān)國的敗局與屠各劉豹的崛起[J];民族研究;2007年02期
6 陳勇;;后趙羯胡為流寓河北之并州雜胡說[J];民族研究;2008年01期
7 李吉和;匈奴的內(nèi)徙及其影響[J];內(nèi)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4年01期
8 操曉理;北魏移民初論[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6期
9 胡阿祥;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1年03期
10 胡阿祥;;東晉十六國南北朝之疆域及其分析[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鄒立波;;略論明代董卜韓胡、雜谷二土司之爭——兼論磽磧嘉絨藏族文化中的羌文化因素[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6年04期
2 楊銘;;試論后秦政權興盛與衰亡的原因[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4期
3 趙永忠;;論北宋對威州、茂州羌族的治理[J];阿壩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年04期
4 金宇飛;;龍山文化與古史傳說的對比研究[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10年03期
5 張金銑,趙建玲;唐末清口之戰(zhàn)及其歷史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6 王春芳;;清代前期安徽在稻米供需格局中的地位[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年05期
7 汪志國;;近代安徽自然災害與人口的變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5期
8 胡阿祥;;《晉永嘉喪亂后之民族遷徙》申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9 曹小云;;早期漢譯佛經(jīng)與中古漢語詞語溯源[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10 真大成;;異文選擇與詞義考釋——以中古史書為中心[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1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景新;麻勇愛;詹靜;;江南村落土地的產(chǎn)權分化與制度安排——基于諸葛古村落土地契約文書的研究[A];中國制度變遷的案例研究(土地卷)第八集[C];2011年
2 蒲霞;;論清代(1840年前)淮河流域的墾殖活動及其影響[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3 楊劍;蒲英霞;秦賢宏;何一鳴;;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及其時空演變分析[A];中國測繪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會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論文集[C];2009年
4 江太新;;土地股份所有制發(fā)展及其對地權的分割[A];200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經(jīng)濟研究所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演講討論稿)[C];2002年
5 馮培紅;;歸義軍鎮(zhèn)制考[A];敦煌歸義軍史專題研究四編[C];2009年
6 徐新創(chuàng);劉成武;;歷史時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變化的洪澇災害效應——以江漢平原為例[A];節(jié)能環(huán)保 和諧發(fā)展——2007中國科協(xié)年會論文集(二)[C];2007年
7 林勝;;“非法移民”一詞辨析[A];福建省社會學2008年會論文集[C];2008年
8 尚珩;;北齊長城考[A];《中國長城博物館》2009年第2期[C];2009年
9 默書民;;金元時期冀州社會管窺[A];燕趙歷史文化研究之三·冀州歷史文化論叢[C];2009年
10 胡曉明;;西晉后期嗣君之爭考論[A];漢唐社會經(jīng)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邢培順;曹植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丁鵬;內(nèi)蒙古阿拉善左旗巴彥浩特鎮(zhèn)漢族移民文化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4 馮世明;公元前3世紀—公元4世紀匈奴國家形態(tài)的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6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褚連波;湘西文化與沈從文的小說創(chuàng)作[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9 羅驤;慧遠與東晉佛教的變遷[D];南開大學;2010年
10 范江濤;駁雜與務實:《抱樸子外篇》政治思想新研[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陳超;秦漢黃河中下游地區(qū)作物病蟲災害研究[D];鄭州大學;2010年
2 王欣;《契丹國志》史源疏證舉例[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3 崔永勝;旱魃為虐,如惔如焚[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楊旭輝;秦都移異與秦的崛起和統(tǒng)一[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5 徐偉;從“棚民”到“歸德”[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吳慧華;明代江西縣級財政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吳志剛;萬年類型文化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鄭娟;《顏山雜記》校注及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王香梅;漢代察舉人才地域分布探略[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徐靜;清末萬載、上高盧羅兩姓爭界案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同被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管志剛;論魏晉南北朝服飾演變[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張承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宗教服飾[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3 趙新民;試論北齊文化的特征[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年05期
4 周兆望,侯永惠;魏晉南北朝婦女的服飾風貌[J];江西社會科學;1995年03期
5 譚其驤;;山西在國史上的地位——應山西史學會之邀在山西大學所作報告的記錄[J];晉陽學刊;1981年02期
6 崔彥華;晉陽在東魏北齊時的霸府和別都地位[J];晉陽學刊;2004年03期
7 王克林;;北齊庫狄迴洛墓[J];考古學報;1979年03期
8 楊效俊;東魏、北齊墓葬的考古學研究[J];考古與文物;2000年05期
9 金申;從楊子華的繪畫和墓室壁畫考證北齊皇室的生活[J];考古與文物;2005年03期
10 宋丙玲;;淺論魏晉南北朝時期服飾中的性別轉換現(xiàn)象[J];蘭州學刊;2007年10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張煥君;魏晉南北朝喪服制度研究[D];清華大學;2005年
2 郭林生;南北朝和隋朝人口研究[D];鄭州大學;2006年
3 宋丙玲;北朝世俗服飾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4 崔圭順;中國歷代帝王冕服研究[D];東華大學;2007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楊賽;北朝女俑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2 段銳超;東魏北齊民族關系辨析[D];西北師范大學;2010年
3 崔彥華;晉陽在東魏北齊時霸府和別都地位探索[D];山西大學;2004年
4 文丹;徐顯秀墓壁畫圖像和風格的初步研究——兼論北齊新畫風[D];中央美術學院;2004年
5 魏青利;東魏北齊時期陶俑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6 汪婷婷;魏晉南北朝時期男子服飾研究[D];湖南工業(yè)大學;2009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昕;;對劉淵爭取漢族民族策略的思考[J];阿壩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8年01期
2 秦冬梅;論東晉北方士族與南方社會的融合[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5期
3 陳琳國;;休屠、屠各和劉淵族姓[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年04期
4 韓茂莉;2000年來我國人類活動與環(huán)境適應以及科學啟示[J];地理研究;2000年03期
5 朱士光;歷史時期黃土高原自然環(huán)境變遷及其對人類活動之影響[J];干旱地區(qū)農(nóng)業(yè)研究;1985年01期
6 牛潤珍;魏晉北朝幽冀諸州的移民與民族融合[J];河北學刊;1988年04期
7 王慶憲;匈奴人口的計算方法與其社會制度[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4年03期
8 許靖華;太陽、氣候、饑荒與民族大遷移[J];中國科學(D輯:地球科學);1998年04期
9 李憑;拓跋珪與雁北的開發(fā)[J];晉陽學刊;1985年03期
10 陳琳國;;十六國時期的塢堡壁壘與漢人大姓豪族經(jīng)濟[J];晉陽學刊;2007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毋有江;北魏政區(qū)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李愛琴;漢(前趙)、后趙、前秦立國短促的原因[D];山西大學;2004年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新居;我國貧困人口分布、成因和反貧困的措施[J];新疆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6年04期
2 冉韻;;人口分布與環(huán)境綜述[J];青春歲月;2011年04期
3 牛叔文;郭曉東;劉正廣;李國柱;曾明明;;甘肅省近百年來人口分布的時空變化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06年06期
4 李為超;;新疆生產(chǎn)建設兵團人口分布變動成因分析[J];濮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3年06期
5 李智環(huán);;傈僳族人口分布及形成原因分析[J];四川民族學院學報;2010年05期
6 邢海寧;;青海藏族人口分布及其特點[J];西藏研究;1993年01期
7 王靜愛;中國人口分布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模式選擇[J];北京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8年02期
8 王通明;;“北宋人口一億說”新考——北宋的人均糧食和人口分布[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4期
9 杜守東;中國人口分布的過去和未來[J];濟南大學學報(綜合版);1998年01期
10 羅正富,,李文碧;四川少數(shù)民族的構成、人口分布特征及形成原因[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連均;張晶;姚長青;侯曉慧;張大鵬;;江蘇省人口分布的空間自相關分析[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楊劍;蒲英霞;秦賢宏;何一鳴;;浙江省人口分布的空間格局及其時空演變分析[A];中國測繪學會第九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暨學會成立50周年紀念大會論文集[C];2009年
3 吳文鈺;;基于人口分布的上海人口空間結構研究:1990-2000[A];中國地理學會2006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6年
4 李雨停;丁四保;王榮成;;地理成本視角下我國人口分布與地理環(huán)境的一致性探討[A];地理學與生態(tài)文明建設——中國地理學會2008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5 欒貴勤;齊浩良;;主體功能區(qū)劃背景下人口分布與流動規(guī)律研究[A];全國經(jīng)濟地理研究會第十三屆學術年會暨金融危機背景下的中國區(qū)域經(jīng)濟發(fā)展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6 江波;;中國貧困人口分布特點的研究[A];海峽兩岸地理學術研討會暨2001年學術年會論文摘要集[C];2001年
7 溫家洪;施敏琦;Jianli Liu;Youqin Huang;孟慶潔;丁金宏;徐慧;;中國的沿海低地及其人口分布[A];自然地理學與生態(tài)安全學術論文摘要集[C];2012年
8 余明;;基于GIS的福建省人口分布特征成因探討[A];認識地理過程 關注人類家園——中國地理學會2003年學術年會文集[C];2003年
9 劉琳;張寶秀;;北京市流動人口分布與公共設施資源空間配置關系探討[A];北京學研究文集2009[C];2009年
10 徐軍昶;郝慧梅;王永麗;王菁;;陜西省人居環(huán)境氣候適宜度評價及其與人口分布關系[A];中國氣象學會2008年年會第二屆研究生年會分會場論文集[C];2008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劉文軍;[N];西藏日報(漢);2013年
2 記者 徐生林;[N];東方城鄉(xiāng)報;2011年
3 記者 王昕;[N];西安日報;2011年
4 記者 周芝敏;[N];黑河日報;2011年
5 蘇揚 國務院發(fā)展研究中心社會發(fā)展部;[N];中國人口報;2011年
6 上海財經(jīng)大學高等研究院、美國康州三一學院經(jīng)濟系教授 文貫中;[N];經(jīng)濟觀察報;2008年
7 吉強;[N];新華日報;2011年
8 記者 李荔;[N];北京科技報;2011年
9 記者 張曉鳴;[N];文匯報;2011年
10 記者 謝靚;[N];人民政協(xié)報;2008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史學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與再分布機制研究[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9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王亞茹;改革開放以來湖南省人口分布的變化特征及影響因素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9年
2 曹麗;中國人口分布及影響因素分析[D];吉林大學;2012年
3 張晚成;人口分布與交通能耗及相關碳排放研究[D];復旦大學;2012年
4 李坤;吉林省人口分布變動研究[D];吉林大學;2013年
5 葉舒靜;廣東地區(qū)人口分布與區(qū)域經(jīng)濟協(xié)調(diào)發(fā)展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6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間演變與經(jīng)濟發(fā)展相關關系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劉正廣;空間尺度與人口分布問題研究[D];蘭州大學;2007年
8 王志偉;中國歷代人口分布空間化方法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9 江琴;20世紀80年代以來武漢市人口分布及變化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10 言迎;長株潭城市群人口分布的變動特征及影響因素[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關鍵詞:魏晉北朝山西人口分布研究,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2011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201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