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妾的地位_《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碩士論文
本文關(guān)鍵詞:宋代妾問題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上海師范大學》 2015年
宋代妾問題探析
蒿美玲
【摘要】:妾作為中國古代女性中較為特殊的群體,對古代社會的政治經(jīng)濟乃至家庭婚姻都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宋代是中國封建社會一個劇變的歷史時期,這一時期,作為特殊群體的妾,其生活方式和社會地位也發(fā)生了較大變化。探討宋代妾群體存在的社會因素,可以從男子納妾和女子為妾兩方面分析。男子納妾一般是為了生子、圖色或炫富,也有少數(shù)男性因考慮到女子本身的附帶價值而納之。女子為妾多是迫于生計的被動選擇,但宋代重利輕義的風氣也導致一些女子因貪圖富貴而主動為妾。妾身份的形成大多以買賣方式實現(xiàn),以婢女、娼妓為妾的現(xiàn)象也時有存在,此外,誘騙、掠奪等非法途徑也會導致女子妾身份的形成。在特定情況下,妾的身份可能取消,其方式主要有扶正、休棄或放行等。妾身份的形成和取消都具有很大的隨意性。宋代妾的家庭地位主要體現(xiàn)在妾與家庭成員的復雜關(guān)系上,其中妾與夫、妻、親子的關(guān)系最為突出。妾在家庭生活中的日常待遇以及死后的喪葬情況,同樣反映妾的家庭地位。另外,家族對妾的態(tài)度也是衡量其家內(nèi)實際地位的重要標志。宋代法律對妾群體有著諸多規(guī)定,如妾在嫁娶上的禁令,妾犯夫家成員所要受到的處罰等。宋代法律對妾的某些權(quán)益也進行了維護,雖然這種維護是有限甚至是有條件的。總體而言,妾在法律上的地位十分低下。本文通過對上述內(nèi)容的梳理闡述,對宋代妾的存在因素、來源途徑、生存方式進行較全面地探討與研究,進而分析宋代妾的社會地位。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上海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K244
【目錄】: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邢鐵;;宋代的財產(chǎn)遺囑繼承問題[J];歷史研究;1992年06期
2 余貴林;宋代買賣婦女現(xiàn)象初探[J];中國史研究;2000年03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王揚;宋代女性法律地位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1年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劉宏;;宋明理學家對《大學》主旨定位之差異[J];安徽電氣工程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2 王國良;戴震對理學的解構(gòu)與中國哲學的近代轉(zhuǎn)向[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對戴震批評朱熹理欲觀的再認識[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學說觀“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蘊[J];安徽大學學報;2003年06期
5 呂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學的現(xiàn)代審視[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年04期
6 蔡德貴;;韓國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觀[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7 盛險峰;;論五代中央職官的“失職”與“君主專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8 王國良;;朱熹理學的傳播與徽州和諧社會的建構(gòu)[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9 王云云;;北宋禮學的轉(zhuǎn)向——以濮議為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10 郭振香;;論胡炳文對朱熹《周易本義》的推明與發(fā)揮[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焦洋;;從“東西廂”到“東西堂”[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一輯(2011年中國建筑史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蘭州理工大學學報第37卷)[C];2011年
2 姚文造;;論徽州學者的《春秋》學研究[A];安徽省徽學學會二屆二次理事會暨“徽州文化與和諧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陳躍紅;;天理與人欲——試說欲望規(guī)訓的文化差異[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化解危機的文化之道——東方智慧”中文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9年
4 吳懷棋;;太極文化與和諧思維[A];和諧社會自主創(chuàng)新與文化交融——2006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上卷)[C];2006年
5 方彥壽;;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講學特點考述[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2)——中國教育思想史與人物研究[C];2009年
6 周興濤;;宋代的武學博士[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7 張維坤;;淺談中國古代的誦讀教學[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張維坤;;“諷誦”在我國古代長期廣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9 王陽安;;宋元蒙學識讀寫教學理論與實踐述評[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4)——中國學科教學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10 陶世龍;李鄂榮;;地質(zhì)思想在古代中國之萌芽[A];地質(zhì)學史論叢(4)[C];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丁建軍;宋朝地方官員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2 陳玉忠;宋代刑事審判權(quán)制約機制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郭勝利;民國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蘭州大學;2010年
5 吳保傳;社會與學術(shù):黃宗羲與明清學術(shù)思想史的轉(zhuǎn)型[D];西北大學;2010年
6 周燕來;南宋兩淮地區(qū)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西北大學;2010年
7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倫價值的重構(gòu)[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9 周勇進;清代地方道制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10 劉軍政;中國古代詞學批評方法論[D];南開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軼芳;葉夢得及其詞研究[D];河北大學;2007年
2 梁巍;宋代童蒙階段的行為規(guī)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3 關(guān)學銳;《莊子》生存美學思想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4 王楠;李綱在桂事跡與詩文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李華宇;先秦兩漢天下觀[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6 滕亞秋;契丹帶飾研究:以蹀躞帶為中心[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7 于艷;《“隨物賦形”—談蘇軾文藝美學之“水之道”》[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陳軼歐;八旗滿洲官宦世家探論[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9 冷寧;淺談中小學作文教學中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10 譚瑞梅;曾國藩道德修養(yǎng)思想探析[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郭東旭;宋代財產(chǎn)繼承法初探[J];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6年03期
2 魏天安;宋代《戶絕條貫》考[J];中國經(jīng)濟史研究;1988年03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魏玉龍;;從女性褲裝的發(fā)展變化看女子社會地位的提高[J];美術(shù)教育研究;2013年07期
2 ;城色·雅智女性俱樂部[J];城色(風尚);2010年11期
3 戴烽;王學發(fā);;我國農(nóng)民社會地位提升的傳媒途徑[J];農(nóng)業(yè)考古;2006年03期
4 蘭天祥;;近代商人的社會地位及特征[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年04期
5 王愛蘭;;北宋商人的社會地位及其歷史作用淺析[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6 楊劍利;;論清代婦女的社會地位——從清法典看[J];江海學刊;2006年03期
7 王雪萍;;明代婢女社會地位探析[J];黑龍江社會科學;2007年02期
8 張靜;;論清代蒙師社會地位的提升[J];銅陵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9 馮轉(zhuǎn);;從服飾文化角度看中印女性的社會地位[J];青年文學家;2012年09期
10 蘇曉紅;胡曉東;;苗族婚姻理辭女性形象社會地位探析[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孔德法;;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前景看好[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shù)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2 金燁;李宏彬;吳斌珍;;收入差距與社會地位尋求:一個高儲蓄率的原因[A];經(jīng)濟學(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3 陳業(yè)理;;老年人的社會地位[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shù)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4 李之圣;張學義;曹慕俊;;淺談老年人的社會地位、作用和希望[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shù)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5 陳業(yè)理;;老年人的社會地位[A];第二屆中國老年人才論壇論文集[C];2006年
6 李舒雅;胡平;巢穎怡;潘德宇;周悅捷;楊夕瑾;;中國中上層群體社會地位認同偏差研究[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7 何明新;;論老年社會地位與和諧社會創(chuàng)建[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shù)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8 陳東濠;劉銘;陳宇豪;曾柏然;孫彤;;高低社會地位條件下對于情緒面孔的趨避反應[A];心理學與創(chuàng)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2013年
9 王生和;;試談老年人的社會地位問題[A];中國老年學學會2006年老年學學術(shù)高峰論壇論文集[C];2006年
10 李瓊;郭永玉;;社會支配傾向、社會地位與對農(nóng)民工的偏見的關(guān)系[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尚栩;[N];新華每日電訊;2008年
2 ;[N];組織人事報;2004年
3 林四;[N];亞太經(jīng)濟時報;2004年
4 譚年瓊;[N];新華每日電訊;2006年
5 中國經(jīng)濟導報記者 陳孟;[N];中國經(jīng)濟導報;2013年
6 記者 孫行之;[N];第一財經(jīng)日報;2014年
7 青連斌;[N];解放日報;2007年
8 沈葵;[N];光明日報;2001年
9 記者劉小菁通訊員龍秋霞郭靜;[N];中國婦女報;2002年
10 鐘振宇 記者 陽亞舟;[N];四川政協(xié)報;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蒿美玲;宋代妾問題探析[D];上海師范大學;2015年
2 韓廣勤;經(jīng)濟社會地位對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影響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3 王澤剛;宋代婦女的再嫁、貞節(jié)與社會地位[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董黎莉;我國海洋漁民社會地位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11年
5 趙曉玲;淺析社會地位與言語行為之間的關(guān)系[D];西北大學;2014年
6 馮華潤;青少年同伴群體中的社會地位[D];華東師范大學;2014年
7 王云平;建國以來知識分子社會地位的變遷[D];河南師范大學;2011年
8 唐曉偉;從文醫(yī)關(guān)系看醫(yī)生社會地位的變遷[D];蘭州大學;2008年
9 王大偉;群體地位與接觸收益對群際接觸動機的影響[D];蘇州大學;2013年
10 張迎娟;農(nóng)民工社會地位低下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本文關(guān)鍵詞:宋代妾問題探析,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9438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94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