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境糾紛與清朝借助達賴喇嘛處理青海蒙古事務的開端
本文選題:清代 + 青海蒙古。 參考:《清史研究》2013年01期
【摘要】:清順治、康熙年間,青海蒙古墨爾根臺吉等與清朝之間發(fā)生了有關爭奪牧地、牲畜和屬民的邊境糾紛事件。入關不久的清朝,應如何處理青海蒙古事務,無疑處于探索之中。史料的稀缺限制了學術界對此段歷史的研究,近年來相關滿、蒙文檔案的出版,為此段歷史的澄清提供了新的資料。邊境糾紛事件發(fā)生后,清朝即刻表明立場,然交涉過程中幾經周折,清朝最終選擇讓五世達賴喇嘛參與事件的處理。針對大草灘之爭,應五世達賴喇嘛之請,曾提出劃分邊界的政策,后因墨爾根臺吉等的婉拒而失敗。邀請五世達賴喇嘛參與清朝對蒙古事務的處理,對清代西北邊疆歷史產生重大影響。
[Abstract]:During the period of Kangxi, there were border disputes between Mongolia, Mongolia and the Qing Dynasty. In the Qing Dynasty, how to deal with the Mongolian affairs in Qinghai was undoubtedly in the process of exploration. The scarcity of historical data limits the academic research on this period of history. In recent years, the relevant documents and the publication of Mongolian archives have provided new information for the clarification of the history. After the border dispute incident, the Qing Dynasty immediately expressed its posi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negotiation, the Qing Dynasty finally chose to let the Fifth Dalai Lama participate in the handling of the incident. At the request of the Fifth Dalai Lama, the policy of border demarcation was put forward in response to the dispute in Dachaotan, but it failed because of Melgentaiji's refusal. Inviting the Fifth Dalai Lama to take part in the Qing Dynasty's handling of Mongolian affair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history of the northwest frontier of the Qing Dynasty.
【作者單位】: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分類號】:K249.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馮雙白;論青海藏傳佛教寺院羌姆的源頭及其流布[J];北京舞蹈學院學報;2003年03期
2 熊文彬;從版畫看西夏佛教藝術對元代內地藏傳佛教藝術的影響[J];中國藏學;2003年01期
3 彭措澤仁;試論用經濟方略治理青海藏區(qū)[J];中國藏學;2003年04期
4 陸水林;乾隆時期巴爾蒂斯坦(小西藏)與清朝關系初探[J];中國藏學;2004年01期
5 李保文;唐古特·伊拉古克三呼圖克圖考[J];中國藏學;2005年02期
6 魏文斌,吳葒;炳靈寺石窟的唐蕃關系史料[J];敦煌研究;2001年01期
7 黃正林;近代甘寧青農村市場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4年04期
8 胡鐵球;;近代西北皮毛貿易與社會變遷[J];近代史研究;2007年04期
9 丁明俊,馬亞萍;青海托茂人族源與族群關系探析[J];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10 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首領卜兒孩事跡考辨[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蒲文成;;河湟地區(qū)藏傳佛教文化的歷史變遷[A];2000年青海海峽兩岸昆侖文化考察與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0年
2 王家鵬;;清皇家雅曼達噶神壇叢考[A];中國紫禁城學會論文集(第五輯 下)[C];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蘇日嘎拉圖;滿蒙文化關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3年
2 鄧前程;明代藏地施政的特殊性:古代中央王朝治理藏區(qū)的一種范式研究[D];四川大學;2003年
3 尹潔;西北近代農業(yè)科學技術發(fā)展研究[D];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3年
4 張勤;西王母神話傳說研究[D];蘇州大學;2005年
5 李強;英屬印度西北邊疆政策和中國西部邊疆危機[D];暨南大學;2005年
6 馬進虎;多元文明聚落中的河湟回民社會交往特點研究[D];西北大學;2005年
7 曾現江;胡系民族與藏彝走廊:以蒙古族為中心的歷史學考察[D];四川大學;2005年
8 黃正林;黃河上游區(qū)域農村經濟研究(1644-1949)[D];河北大學;2006年
9 馬曉軍;甘南多元宗教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10 李秀梅;清朝統(tǒng)一準噶爾史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那順達來;衛(wèi)拉特杜爾伯特部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4年
2 馬軍;明朝對青海藏區(qū)的施政方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3 才讓扎西;三世達賴和蒙古與明王朝的關系[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4 鄖軍濤;中俄兩國對外策略中的哈薩克汗國因素[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5 劉洋;明清平涼地區(qū)城鎮(zhèn)體系與內部空間結構初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6 李紅坦;民國時期西北少數民族人口變遷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7 王小英;民國時期甘肅的回漢民族關系[D];蘭州大學;2006年
8 屈華;從榆林衛(wèi)到榆林府[D];陜西師范大學;2006年
9 寶泉;喀爾喀右翼旗社會歷史問題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06年
10 王秋花;細節(jié)變異與地方認同[D];蘭州大學;2007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4條
1 劉增乾;;祁連山系東段地形綱要[J];地質論評;1951年02期
2 丁明俊,馬亞萍;青海托茂人族源與族群關系探析[J];寧夏社會科學;2005年06期
3 李文君;明代西海蒙古首領卜兒孩事跡考辨[J];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05年02期
4 杜常順;關于《秦邊紀略》對清初青海蒙古的若干記載[J];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3年03期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為;清代中朝宗藩關系下的通使往來[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0年03期
2 王超;清代海外貿易政策的演變[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年01期
3 楊琰;清季新疆屯田對當地少數民族人口的影響[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01期
4 寶玉柱;清代蒙古社會轉型研究——社會政治轉型的客觀原因:女真崛起[J];滿族研究;2003年01期
5 劉敏;清代赫哲族在捍衛(wèi)建設東北邊疆中的貢獻[J];佳木斯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4年01期
6 聶紅萍;清代前期新疆州縣以下基層制度的演變[J];蘭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1期
7 張世明;清代宗藩關系的歷史法學多維透視分析[J];清史研究;2004年01期
8 楊偉兵;清代黔東南地區(qū)農林經濟開發(fā)及其生態(tài)-生產結構分析[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04年01期
9 饒偉新;清代山區(qū)農業(yè)經濟的轉型與困境:以贛南為例[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04年02期
10 楊國安;;救生船局與清代兩湖水上救生事業(yè)[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7條
1 王一帆;孔云峰;姚俊剛;;河南省清代1809-1819、1836-1881年兩時段縣級賦稅GIS[A];第四屆海峽兩岸GIS發(fā)展研討會暨中國GIS協(xié)會第十屆年會論文集[C];2006年
2 丁海斌;陳凡;;論清代科舉與“官科技”[A];“青年科學家創(chuàng)新與社會條件支持系統(tǒng)”課題研究論文集[C];2006年
3 張民服;;試論清代中原經貿業(yè)的發(fā)展[A];黃河文明與可持續(xù)發(fā)展(第1卷第1期)[C];2008年
4 魏章柱;;清代臺灣學校教育及影響[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4)——中國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5 羋一之;;試論羅卜藏丹津事件[A];中國蒙古史學會成立大會紀念集刊[C];1979年
6 馬汝珩;馬大正;;論羅卜藏丹津叛亂與清政府的善后措施[A];中國蒙古史學會論文選集(1980)[C];1980年
7 蒲霞;;論清代前期淮河流域航運的管理[A];安徽省管子研究會2010年年會暨全國第五屆管子學術研討會交流論文集[C];2010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周一謀;清代對人瑞有獎勵[N];人民政協(xié)報;2000年
2 陳易新;中醫(yī)診斷學在清代的發(fā)展[N];中國醫(yī)藥報;2000年
3 錢振峰;乾隆與清代玉器[N];中國商報;2002年
4 楊紅 劉鵬九;清代的賣地契約[N];中國檔案報;2000年
5 朱玉寶;清代官員的任用制度(四)[N];中國人事報;2000年
6 王思治;簡論清代的國家統(tǒng)一[N];光明日報;2000年
7 黃開林;嵐皋清代禁賭碑[N];陜西日報;2001年
8 馬樹康 夏維榮;清代喀什鑄幣小考[N];亞洲中心時報(漢);2000年
9 記者 楊守勇;清代曾繪世界地圖 北京為本初子午線[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年
10 華靜;甘肅永登滿城建立的著名歷史事件[N];西部時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t ;清代廣東鹽業(yè)與地方社會[D];華中師范大學;2005年
2 楊煜達;清代云南(1711-1911年)的季風氣候與天氣災害[D];復旦大學;2005年
3 毛曉陽;清代江西進士叢考[D];浙江大學;2006年
4 王雪華;清代吏胥制度研究[D];武漢大學;2004年
5 張磊;清代貴州女性生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9年
6 楊銀權;清代甘肅士紳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
7 黃海云;清代廣西漢文化傳播研究(至1840年)[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8 吳軼群;清代新疆邊境地區(qū)城市對比研究[D];復旦大學;2007年
9 路偉東;清代陜甘人口研究[D];復旦大學;2008年
10 周邦君;鄉(xiāng)土技術、經濟與社會[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5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康欣平;清代陜西關中市場探析[D];西北大學;2005年
2 秦兆祥;清代熱河都統(tǒng)的設立與職能演化[D];內蒙古大學;2005年
3 陳一容;清代官吏懲戒制度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楊群;沖突與調適[D];蘭州大學;2006年
5 李楠;清代山西祈雨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6 周之良;清代鄂爾多斯高原東部地區(qū)經濟開發(fā)與環(huán)境變遷關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5年
7 譚小軍;清代江西民間秘密教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6年
8 李慧;清代呼倫貝爾副都統(tǒng)衙署的設立及其職能[D];內蒙古大學;2008年
9 張建民;清代殺虎口稅關研究[D];內蒙古大學;2008年
10 涂蘊漪;清代江西慈善組織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8608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8608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