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民的宗族情結與地方社會權力的契合——以明清時期的陜西商洛為例
本文選題:移民 + 宗族情結 ; 參考:《農業(yè)考古》2013年01期
【摘要】:明清時期,在政府強制、引導及自發(fā)形勢下,以湖廣為主體的大量移民涌入商洛,他們往往以家族為本位,以族長為領袖聚族而居。政府允許他們墾荒或購買土著人的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且將他們編入當?shù)貞艏。還利用移民的宗族情結,授予族長以管理地方社會的權利,很快實現(xiàn)了移民與地方社會公權力的契合。隨著移民在一個地方居住時間的長久和長期與當?shù)鼐用竦慕煌?宗族情結逐漸發(fā)生了變化,宗族強烈的族群歸屬感向互濟意識的轉變是移民與土著居民契合的橋梁;宗族的特殊信任向普遍信任的轉變是移民與土著居民契合的關鍵;宗族的農民自為向自覺意識的過度是移民與土著居民契合的催化劑。
[Abstract]:During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under the situation of forced, guided and spontaneous by the government, a large number of immigrants with Huguang as the main body poured into Shangluo. They often took the family as the standard and the clan leaders as the leaders.The government allowed them to reclaim or purchase indigenous lands, become landowners and incorporate them into local hukou.The patriarchal complex of immigrants was also used to grant the chiefs the right to manage the local society, which soon realized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immigrants and the local public power.With the long and long contact between the immigrants and the local residents, the clan complex changed gradually, and the strong sense of belonging of the clan changed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mutual aid, which was the bridge between the immigrants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The transition from the special trust of the clan to the general trust is the key to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immigrants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 and the excessive transition from the peasant to the consciousness of the clan is the catalyst for the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immigrants and the indigenous people.
【作者單位】: 商洛學院;
【基金】:2011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移民聚居區(qū)鄉(xiāng)村社會與國家關系研究——以明清時期的陜西商洛為例”(項目編號:11J048)
【分類號】:K248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牛杰;;宋代好訟之風產生原因再思考——以鄉(xiāng)村司法機制為中心[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6年01期
2 吳寶蓮;;淺論近代南北方族田的差異表現(xiàn)[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3 陳進國;理性的驅馳與義利的兼容——宋明理學與東南家族社會經(jīng)濟變遷簡論[J];東南學術;2001年06期
4 賴揚恩;傳統(tǒng)宗族社會結構與農村工業(yè)化道路抉擇[J];東南學術;2002年04期
5 謝暉;當代中國的鄉(xiāng)民社會、鄉(xiāng)規(guī)民約及其遭遇[J];東岳論叢;2004年04期
6 舒林;朱士群;;宗族體系中的經(jīng)濟邏輯和權力結構——以呈坎羅氏宗族為個案[J];湖北社會科學;2008年07期
7 王志強;中國傳統(tǒng)法的地域性論略[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3期
8 趙峗,滿志敏,葛全勝;徽州地區(qū)土地利用變化驅動力分析(1500—1900)[J];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年05期
9 林婷;;當代中國農村秩序轉型中的制度供給變遷[J];閩江學院學報;2005年06期
10 蔡洪濱;周黎安;吳意云;;宗族制度、商人信仰與商幫治理:關于明清時期徽商與晉商的比較研究[J];管理世界;2008年08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2條
1 顧建娣;;淮北的宗族與捻軍的起源[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論壇2009年卷[C];2011年
2 柳立言;;宋代墓志銘的虛與實及其反映的歷史變化——蘇軾乳母任采蓮墓志銘探微[A];北京論壇(2005)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全球化視野中亞洲的機遇與發(fā)展:“歷史變化:實際的、被表現(xiàn)的和想象的”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5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尹偉琴;民國祭田法律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卞國鳳;近代以來中國鄉(xiāng)村社會民間互助變遷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3 王霞蔚;金元以降山西中東部地區(qū)的宗族與地方社會[D];南開大學;2010年
4 趙曉峰;公私定律:村莊視域中的國家政權建設[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5 朱文慧;南宋東南地區(qū)的民間糾紛及其解決途徑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6 陳碧芬;明清民本思想研究[D];云南大學;2011年
7 李建華;西南聚落形態(tài)的文化學詮釋[D];重慶大學;2010年
8 王中汝;政治發(fā)展視野中的鄉(xiāng)鎮(zhèn)政權改革研究[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9 劉學軍;超越傳統(tǒng)——中國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政治文化走向[D];中共中央黨校;2002年
10 阿風;徽州文書所見明清時代婦女的地位與權利[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青;溫州芙蓉古村建筑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學;2010年
2 曾璐;明清江南宗族族產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3 馬婧;探析法治現(xiàn)代化進程中鄉(xiāng)規(guī)民約的價值[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譚景芳;元代山東宗族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開邦;明清時期的祠堂文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6 白小強;鄉(xiāng)村社會秩序生成和社會關系調節(jié)的重要資源[D];沈陽師范大學;2011年
7 楊晗;清代保甲權力的演變[D];河南大學;2011年
8 姚帥;宋代鄉(xiāng)村社會空間研究[D];暨南大學;2011年
9 公培超;影響村民選舉的宗族因素分析[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10 陸曉雯;留園義莊與蘇州近代社會[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田光煒;“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過程[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1年02期
2 虞和平;略論民國時期的人力資源開發(fā)[J];歷史研究;1998年02期
3 顏章炮;清代臺灣民間的守護神信仰和分類械斗[J];清史研究;1998年04期
4 盛發(fā)賢;一個扶貧“村長”的情懷──記敦煌市農建指揮部主任張學銘同志扶貧開發(fā)二三事[J];甘肅農業(yè);1998年03期
5 柳長毅;移民西進 以人為本 開發(fā)西部——美國西部開發(fā)歷史經(jīng)驗對我們的啟示[J];理論月刊;2000年06期
6 張超林;試析《商君書》的移民思想[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年03期
7 李為民;我拍《三峽移民到山東》[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02年01期
8 彭曉東;看江水上漲——謹以此文獻給三峽大壩蓄水發(fā)電[J];中國三峽建設;2003年12期
9 陳志民;營口地區(qū)村名來歷及其特點[J];蘭臺世界;2005年07期
10 王肇磊;賀新枝;;論清代移民墾植對鄂西北地區(qū)環(huán)境的影響——以十堰市為例[J];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6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彩霞;;從閩臺物緣看福建移民及其影響[A];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2 黃英湖;;五緣文化與海外華僑華人社團組織[A];五緣文化力研究——福建省五緣文化研究會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3 徐江都;;關注移民村(點)的小康社會文化建設[A];中國群眾文化學會全國群眾論文評獎論文集[C];2003年
4 陳曉明;;圍繞建立水電支柱產業(yè)而產生非自愿移民的問題與對策[A];水庫經(jīng)濟論文集(二○○三年)[C];2003年
5 杜華山;;立足搬遷著眼發(fā)展高起點建設移民新城[A];水庫經(jīng)濟論文集(二○○三年)[C];2003年
6 李湘黔;;妥善處理庫周剩余土地資源維護庫區(qū)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A];水庫經(jīng)濟論文集(二○○三年)[C];2003年
7 徐紅罡;崔芳芳;;西遞旅游移民的遷移特點[A];中國地理學會百年慶典學術論文摘要集[C];2009年
8 白南生;盧邁;;中國農村扶貧開發(fā)移民方法和經(jīng)驗[A];中國扶貧論文精粹[C];2001年
9 徐琪;;再談三峽庫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與移民遷建[A];生態(tài)安全與生態(tài)建設——中國科協(xié)2002年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2年
10 覃哠虎;;水庫農村移民外遷安置的政策支撐——四川省移民外遷出縣安置的政策調研與實踐[A];水庫經(jīng)濟論文集(二○○三年)[C];2003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記者 任建中;全面部署強農惠農資金專項清查工作[N];寧夏日報;2010年
2 趙劍紅;用機制創(chuàng)新夯實農村社會管理基礎[N];麗水日報;2011年
3 金吉鑫 王懷明;農民做主的“雙評雙比”[N];農民日報;2011年
4 金鵬輝;陜西商洛地產藥材動態(tài)[N];中國中醫(yī)藥報;2007年
5 王子;幫失業(yè)回鄉(xiāng)農民渡難關[N];新鄉(xiāng)日報;2008年
6 林振武 記者 王茵;東遼縣被列為國家新型農村社會 養(yǎng)老保險第二批試點縣[N];遼源日報;2010年
7 白秋薇;312國道陜西商洛水毀路段便道搶通[N];中國交通報;2007年
8 金鵬輝;3月上旬陜西商洛地產藥材動態(tài)[N];中國醫(yī)藥報;2008年
9 記者 吳劍;全國農村社會工作人才隊伍建設試點經(jīng)驗交流會在萬載召開[N];宜春日報;2008年
10 何建波;陜西商洛分行年末緊繃安全弦[N];中國城鄉(xiāng)金融報;2008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德元;明清中國國內的海洋移民[D];廈門大學;2004年
2 王瑞平;明清時期云南的人口遷移與儒學在云南的傳播[D];中央民族大學;2004年
3 肖應云;明清西方傳教士的漢語學習與文化交流(1582-1795)[D];暨南大學;2010年
4 茍爽;明清以來仡佬族分布格局變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5 丁蓉;科舉、教育與家族:明清常州莊氏家族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6 蔡亞平;讀者與明清通俗小說創(chuàng)作、傳播的關系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7 朱敏;農村社會個體化與鄉(xiāng)鎮(zhèn)治理[D];復旦大學;2010年
8 楊斌;明清以來川(含渝)黔交界地區(qū)插花地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9 吳啟琳;傳承與嬗變:明清贛南地方政治秩序與基層行政之演化[D];復旦大學;2011年
10 時培磊;明清日本研究史籍探研[D];南開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張亞紅;明清香山縣城鎮(zhèn)地理初步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2 張偉龍;明清東莞城鎮(zhèn)地理初步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3 趙麗芳;明清保定人物著述簡目[D];河北大學;2010年
4 黃建榮;明清江西省“道”制研究[D];浙江大學;2010年
5 曾毅凌;明清閩南疫病流行狀況研究[D];福建中醫(yī)藥大學;2010年
6 李存;明清宮廷事務管理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7 劉稚清;試論條例在明清法律中的角色[D];中國政法大學;2004年
8 何詩瑩;明清以來文學中的廣府圖景[D];廣州大學;2010年
9 馬世茹;明清書院教育管窺[D];西北師范大學;2003年
10 田桂芬;明清詞譜的發(fā)展概況[D];山東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17342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73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