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宋濂對方孝孺的影響探析其教育主張
本文選題:宋濂 切入點:方孝孺 出處:《蘭臺世界》2013年24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宋濂長期教書育人,有他自己的教學思想。方孝孺盡攬宋濂之學問,受宋濂影響頗深。本文以宋、方二人師徒關(guān)系為點,闡明宋濂的"忠義"德育思想、因材施教主張以及"以道為文"和行"仁政"的教育思想主張。
[Abstract]:Song Lian has long taught and educated people, and he has his own teaching thought. Fang Xiao-ru took the knowledge of Song Lian and was deeply influenced by Song Lian.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eachers and disciples of Song and Fang, expounds Song Lian's thought of "loyalty and righteousness" in moral education. The idea of teaching according to his aptitude and the educational thought of "taking Tao as a text" and practicing "benevolent government".
【作者單位】: 甘肅聯(lián)合大學;
【分類號】:K244;G529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俞秀玲;;李二曲思想研究狀況述評[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2期
2 王東波;中國古代儒家文獻研究[J];圖書與情報;2004年01期
3 段鵬飛;;淺論儒家和諧思想及其對構(gòu)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啟示[J];長春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6期
4 楊麗峰;;孟子人性論視閾中的自我完善模式[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04期
5 潘平安;;孔子德治思想與現(xiàn)代和諧社會之構(gòu)建[J];鄂州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6 孫靜;;木雕花板藝術(shù)中折射出的儒家“孝文化”思想[J];福建文博;2010年04期
7 董敏;趙永泉;;目錄學視野下的《論語》變遷[J];貴州文史叢刊;2011年01期
8 孟志國;;經(jīng)學研究正誤[J];河南社會科學;2006年03期
9 譚寶剛,李朝暉;中國古代儒家孝道觀淺探[J];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1年S2期
10 曹萌;;明初社會思潮與《三國演義》尚理傾向[J];黃山學院學報;2003年04期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宋立林;“儒家八派”的再“批判”[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3 林蘇閩;西漢儒學的自然主義轉(zhuǎn)型董仲舒哲學研究[D];復旦大學;2011年
4 高一農(nóng);漢賦專題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3年
5 程勇;漢代經(jīng)學視野中的儒家文論敘述[D];復旦大學;2003年
6 李小成;文中子考論[D];西北師范大學;2005年
7 周曉光;徽州傳統(tǒng)學術(shù)文化地理研究[D];復旦大學;2005年
8 劉朝謙;中國古代的技術(shù)與詩[D];四川大學;2005年
9 陳紅太;中國刑律儒家化的標準問題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6年
10 賈名黨;中唐儒學與文學研究[D];揚州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周廣福;張載道德境界觀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2 韓毅勇;蔡尚思學術(shù)思想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3 趙小剛;馮從吾講學理論與實踐活動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4 馮治利;論先秦到漢代孔子歷史地位的變遷[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5 張曉瓊;透析《中說》的思想體系[D];陜西師范大學;2011年
6 陳蕾;中國傳統(tǒng)民本思想及其當代價值[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7 趙維;何心隱的心理學思想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8 龍琛;馬敘倫教育思想及其實踐初探[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9 原靜文;國民政府時期大學區(qū)制在浙江的試行[D];浙江大學;2011年
10 趙麗;論胡居仁在明代教育史中的地位[D];江西師范大學;2011年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陸廣平;明初方孝孺宗法思想初探[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1996年02期
2 張群;;方孝孺后人之謎[J];學問;2003年06期
3 趙映林;;方孝孺精神與歷史轉(zhuǎn)折的拐點[J];文史雜志;2010年06期
4 樊樹志;;侍從學士宋濂之死[J];報刊薈萃;2011年09期
5 史式;;請不要誤解了方孝孺[J];同舟共進;2002年08期
6 張常明;;浙東名儒方孝孺先生及其《遜志齋集》版本[J];圖書與情報;2008年06期
7 江連山;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原因新探[J];北方論叢;1999年03期
8 楊緒敏;明代求實思潮的興起與考據(jù)學的成就及影響[J];江蘇社會科學;2004年04期
9 劉建麗;論儒學對西夏社會的影響[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3期
10 宣兆琦;略論齊文化在秦朝的影響和沉寂[J];聊城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黃保萬;;朱熹對黃干的影響[A];朱熹與閩學淵源——“延平四賢”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89年
2 郭麗萍;;三晉文化對秦文化的影響[A];三晉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專集[C];1998年
3 廖大珂;;中葡關(guān)于滿刺加問題的交涉及其影響[A];“睦鄰友好”鄭和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2年
4 楊恩玉;;梁武帝的統(tǒng)治思想試探[A];“六朝歷史文化與鎮(zhèn)江地域發(fā)展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匯編[C];2010年
5 蒲霞;;論清代(1840年前)淮河流域的墾殖活動及其影響[A];第二屆淮河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6 閻盛國;;漢朝招降匈奴策略述論[A];中國長城博物館暨中國長城學會優(yōu)秀文集[C];2005年
7 沙似雪;;略論宋濂的理學思想和文學主張[A];明史研究第4輯——慶賀王毓銓先生85華誕暨從事學術(shù)研究60周年專輯[C];1994年
8 柯遠揚;樊如霞;;試論孔、孟思想對北宋名臣蔡襄的影響[A];蔡襄學術(shù)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福建省蔡襄學術(shù)研究會紀念蔡襄誕辰990周年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3年
9 馬濤;;論呂坤的《實政錄》及其影響[A];三晉文化研究論叢(第一輯)[C];1994年
10 任振球;;天時地利、原始農(nóng)業(yè)對中華文明整體觀形成的影響[A];The Influence of Agriculture Origin on Formation of Chinese Civilization--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邵佩玲;尋找宋濂[N];金華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邵佩玲 胡國洪;宋濂700歲,跟他學什么?[N];金華日報;2010年
3 ;思考宋濂[N];金華日報;2010年
4 中國明史學會會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研究員 商傳;劉基與元末明初學風[N];溫州日報;2011年
5 本報記者 嚴紅楓 本報通訊員 盛鋒;浦江“江南第一家”[N];光明日報;2004年
6 李傳璽;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間無[N];江淮時報;2006年
7 北林;古代“諱言理財”思想的批判[N];財會信報;2005年
8 中央財經(jīng)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 李鵬;朱元璋的那些“文”事兒[N];中國教育報;2007年
9 樂承耀;明清浙東學者的政治思想及啟示[N];光明日報;2004年
10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 陳梧桐;“贊成大業(yè),母儀天下”的馬皇后[N];光明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閆春;《四書大全》的編纂與傳播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2 呂紅梅;秦漢士人犯罪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3 閻盛國;秦漢時期招降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研究[D];復旦大學;2006年
4 王海妍;明代捐納研究[D];南開大學;2009年
5 張曙霞;柳宗元與永貞革新[D];首都師范大學;2006年
6 宋軍令;明清時期美洲農(nóng)作物在中國的傳種及其影響研究[D];河南大學;2007年
7 蘇力;元代地方精英與基層社會[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8 王瑜;明清士紳家訓研究(1368-1840)[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9 董剛;元末明初浙東士大夫群體研究[D];浙江大學;2004年
10 王偉;明前期士大夫主體意識研究(1368-1457)[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潔;理財二十載 功過后人說[D];蘭州大學;2009年
2 蔡榕津;武則天在唐前期的影響[D];廈門大學;2008年
3 陶玲;明清時期君主對天主教的態(tài)度及其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敖紅艷;王士性旅游思想初步研究[D];內(nèi)蒙古大學;2007年
5 張曉娟;龔顧情緣及顧媚對龔鼎孳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07年
6 任映艷;康熙朝科舉制度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7年
7 張弓;論清代綏遠地區(qū)的廳[D];內(nèi)蒙古大學;2008年
8 張焰紅;漢代喪葬禮俗探析[D];青海師范大學;2009年
9 魏麗;魏晉南朝都督制研究[D];青海師范大學;2009年
10 侯二朋;東漢人物地域分布研究[D];蘭州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16497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649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