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立體,推陳出新——政治史研究新路徑思索
本文選題:傳統(tǒng)政治史 切入點(diǎn):新路徑 出處:《史學(xué)月刊》2014年03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正一"政治"發(fā)覆源于希臘語的政治(politics),原本為城堡之意,后來指城邦制下的公民參與管理的活動(《中國大百科全書·政治學(xué)》,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2年版,第482頁)。漢語中,"政治"一詞,其來尚矣。《尚書》的《周書·畢命》篇便有"道洽政治,澤潤生民"之表述。不過,中國古代的"政治"并不是一個詞,是"政"與"治"的組合。"政"指一個王朝或國家的制度、秩序與施政方式,是靜態(tài)的呈現(xiàn);"治"則為動態(tài),原本為動詞的治理之意,指施政活動,并引申為治理結(jié)果的良好狀態(tài),所以《周禮》的《地官·遂人》有"掌其政治禁令"的說法。后來成為一個詞組,也是體現(xiàn)主
[Abstract]:"Politics" originates from the Greek political politics, originally meant for castles, and later refers to the activities of citizen participation in management under the city-state system (Encyclopedia of China 路political Science, China Encyclopedia Press, 1992). Page 482. In Chinese, the word "politics" is still there. The article "Zhou Shu 路Deathling" in the Book of Shang Shu has the expression "to harmonize politics, to be able to nourish the people". However, "Politics" in ancient China is not a word. "political" refers to the system of a dynasty or a country. Order and the way of administration are static, while "governance" is dynamic and originally meant by a verb to govern, referring to administrative activities. And extended to the good state of the governance result, so Zhou Li's "Diguan 路Suiren" has the saying of "taking charge of its political ban". Later, it became a phrase, which also embodied the main body.
【作者單位】: 日本學(xué)習(xí)院大學(xué)東洋文化研究所;
【基金】:北京大學(xué)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diǎn)研究基地重大項(xiàng)目“宋代政治史研究的新視野”(11JJD770004)成果之一
【分類號】:D691;K244
【相似文獻(xiàn)】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吳艷玲;;略論17—18世紀(jì)清宮葡萄牙傳教士的政治活動[J];蘭州學(xué)刊;2009年03期
2 邊奮勇;;歌謠與明代政治研究[J];傳承;2010年27期
3 許林如;;明初政治家——楊士奇[J];滄桑;2007年03期
4 魯西奇;;化外之區(qū)如何步入王朝體系:以木材流動為例——讀《木材之流動:清代清水江下游地區(qū)的市場、權(quán)力與社會》[J];中國圖書評論;2007年07期
5 蔡暢;;論張商英早期的政治活動[J];滄桑;2007年05期
6 齊暢;;明代宦官研究的問題與反思[J];蘭州學(xué)刊;2007年09期
7 周峰;《中國大百科全書·歷史卷》糾誤一則[J];北方文物;1997年02期
8 張學(xué)鋒;;六朝建康城的發(fā)掘與復(fù)原新思路[J];南京曉莊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6年02期
9 柏琰;陳言滄;;讖緯與蜀漢政治[J];牡丹江教育學(xué)院學(xué)報(bào);2009年01期
10 劉小萌;;清朝史中的八旗研究[J];清史研究;2010年02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張寶璽;;喃答失太子《有元重修文殊寺碑銘》再考[A];龜茲學(xué)研究(第三輯)[C];2008年
2 徐江;;吳梅村的前期政治活動與詩歌藝術(shù)[A];儒學(xué)與二十世紀(jì)中國文化學(xué)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7年
3 李華瑞;;中國斷代史系列:《宋史》讀后[A];中國宋史研究會——唐宋經(jīng)濟(jì)史高層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4 朱建新;;關(guān)于明武學(xué)的若干問題[A];紀(jì)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3)——中國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5 劉桂林;;清代瀛臺的歷史地位[A];中國紫禁城學(xué)會論文集(第四輯)[C];2004年
6 陳紹棣;;商品經(jīng)濟(jì)影響下的戰(zhàn)國世風(fēng)[A];中國古代社會與思想文化研究論集——全國首屆東周文明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4年
7 徐泓;;全面的明代政治發(fā)展百科全書——讀張顯清、林金樹主編的《明代政治史》[A];明史研究第9輯[C];2005年
8 劉興林;;《尚書·禹貢》“織貝”考[A];禹城與大禹文化文集[C];2002年
9 趙中男;;朱棣與朱高熾的關(guān)系及其社會政治影響[A];明史研究第6輯[C];1999年
10 烏廷玉;;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李德裕[A];唐史研究會論文集[C];1980年
相關(guān)重要報(bào)紙文章 前10條
1 戴建國 上海師范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方興未艾的《天圣令》研究[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bào);2009年
2 王輔一;項(xiàng)英的歷史真貌是如何還原的[N];北京日報(bào);2006年
3 商報(bào)記者 劉亞力 賴大臣 趙艷紅;探尋文物保護(hù)的新路徑[N];北京現(xiàn)代商報(bào);2006年
4 張 雷;王劍英的鳳陽勞動與明中都城的發(fā)現(xiàn)[N];江淮時報(bào);2006年
5 王澤民;漢代“陽儒陰法”治國策略的形成[N];甘肅日報(bào);2008年
6 黃興濤;“清代政治與國家認(rèn)同”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簡述[N];光明日報(bào);2010年
7 周勇;抗戰(zhàn)時期的國民參政會[N];光明日報(bào);2006年
8 記者 陳茁 實(shí)習(xí)生 任素華;當(dāng)天參觀工業(yè)遺產(chǎn),,免費(fèi)![N];河南日報(bào);2006年
9 南京日報(bào)記者 李冀;明孝陵大金門門券曾鑲金邊?[N];南京日報(bào);2006年
10 記者 白燕;西夏學(xué)“黑馬”岳鍵亮相圣彼得堡[N];寧夏日報(bào);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王恩俊;復(fù)社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07年
2 張榮明;殷周政治與宗教關(guān)系研究[D];南開大學(xué);1995年
3 孫秋云;18世紀(jì)漢文明向苗疆的傳播及苗文明的回應(yīng)研究[D];武漢大學(xué);2006年
4 徐芬;晉宋之際政治研究[D];廈門大學(xué);2008年
5 楊龍;北魏政權(quán)中的漢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10年
6 張瑞雪;秩序與人:先秦儒家法思想新論[D];西北大學(xué);2006年
7 康瑞軍;宋代宮廷音樂制度研究[D];上海音樂學(xué)院;2007年
8 陳忠鋒;王莽理想政治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8年
9 仇鹿鳴;魏晉之際的政治權(quán)力與家族網(wǎng)絡(luò)[D];復(fù)旦大學(xué);2008年
10 何凌霞;《三國志》專名研究[D];復(fù)旦大學(xué);2009年
相關(guān)碩士學(xué)位論文 前10條
1 白立紅;兩漢公主考述[D];吉林大學(xué);2008年
2 吳麒麟;東漢北京地方政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xué);2009年
3 梁艷麗;論西漢婦女的政治參與[D];內(nèi)蒙古大學(xué);2008年
4 王志雙;呂夷簡與宋仁宗前期政治研究[D];河北大學(xué);2000年
5 劉婧;論李東陽的政治活動[D];黑龍江大學(xué);2002年
6 李雪梅;東丹國基本史事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xué);2007年
7 羅駿;春秋戰(zhàn)國時期保護(hù)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的理論和實(shí)踐[D];四川大學(xué);2007年
8 許林如;三楊與明初政治[D];山西大學(xué);2007年
9 唐博;康熙末年政治研究[D];中國人民大學(xué);2005年
10 王飛;兩漢時期疫病研究[D];吉林大學(xué);2006年
本文編號:161920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619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