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遼與北漢聯(lián)盟關系探析
本文關鍵詞: 五代 遼代 大遼 北漢 同盟關系 出處:《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3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大遼與北漢同盟關系貫穿五代末期至宋代早期,它確立于大遼世宗統(tǒng)治末期,發(fā)展于遼穆宗統(tǒng)治時期,終結于遼景宗統(tǒng)治初期,貫穿北漢四帝存國的28年時間,并集中反映在大遼和北漢之間的政治依附和軍事合作關系上。同盟關系隨著時局的變化和各政權歷代君主內外政策的調整,呈現(xiàn)出階段性的變化,就北漢政權而言,經歷了劉崇時代的"借大遼之力,以圖霸中原"、劉承鈞時代的"增強實力,聯(lián)遼自保"和劉繼元"取悅大遼,以求庇護"三個政策發(fā)展階段。就大遼而言,亦經歷了從"合作"到"控制"的過程,并憑借同盟關系在南疆構筑了有效的軍事壁壘,順利完成了從南進到草原本位的政策調整,并對兩國命運的演進乃至中原政治發(fā)展趨勢產生了深遠影響。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Great Liao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Han Dynasty ran through the late five dynasties to the early Song Dynasty. It was established at the end of the reign of the Great Liao Dynasty, developed in the period of Liao Muzong's rule, ended in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ign of the Jingliao sect, and lasted 28 years during the existence of the four emperors in the Northern Han Dynasty. It is reflected in the relationship of political dependence and military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Great Liao Dynasty and the Northern Han Dynasty. With the change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ternal and external policies of the successive monarchs of the various political regimes, the alliance relations have shown periodic changes. As far as the regime of the Northern Han Dynasty is concerned, It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of policy development in Liu Chong's time: "relying on the power of the great Liao Dynasty, trying to dominate the Central Plains", "strengthening the strength of Liu Chengjun's era, associating the Liao with self-protection" and Liu Jiyuan "pleasing the big Liao and seeking asylum". As far as Daliao is concerned, It also experienced the process from "cooperation" to "control", and built effective military barriers in southern Xinjiang by virtue of alliance, and successfully completed the policy adjustment from southward to grassland standard. And the evolution of the fate of the two countries and even the polit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entral Plains had a profound impact.
【作者單位】: 內蒙古民族大學政法與歷史學院;
【分類號】:K246.1;K243.2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汪高鑫;;論“通經致用”的經學傳統(tǒng)[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2 孔祥軍;;曹操政治戰(zhàn)略核心研究——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考察中心[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6期
3 李德新;;唐代火災及防治措施[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4 方勝;羅芳芳;;“九華四俊”考[J];安徽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盧偉;;渤海國農牧漁獵業(yè)發(fā)展研究[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2期
6 雷靜;;歷史時期新疆地區(qū)農業(yè)災害發(fā)展述略[J];安徽農業(yè)科學;2009年08期
7 范家全;吳曉萍;;兩宋與遼金外交之比較——以盟約和國書為中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8 高楠;宋燕鵬;;墓田上訴:一項南宋民間訴訟類型的考察[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9 王成勝;;漢靈帝私斂考述[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10 田志光;;宋朝士大夫“以法治國”觀論析[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羅凱;;御正與納言——兼論中書門下體制之源[A];述往而通古今,知史以明大道——第七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1年
2 胡曉明;;西晉后期嗣君之爭考論[A];漢唐社會經濟與海鹽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3 諸葛凈;;出世與入世——遼金元時期北京城市空間與寺院宮觀研究[A];建筑歷史與理論第十輯(首屆中國建筑史學全國青年學者優(yōu)秀學術論文評選獲獎論文集)[C];2009年
4 李莉莎;;古代草原民族服飾與中原漢族服飾的相互影響及其文化意義[A];中國·內蒙古第四屆草原文化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霍宏偉;;隋唐洛陽東城形制布局的演變[A];文化傳承與歷史記憶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6 鄔國義;;關于墨海書館一首詩的詮釋[A];近代中國(第十六輯)[C];2006年
7 尹鈞科;;永定河流域的古都城、古城堡文化[A];北京歷史文化研究——永定河歷史文化研究[C];2007年
8 趙立新;;梁代的聚書風尚——以梁元帝為中心的考察[A];魏晉南北朝史研究:回顧與探索——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C];2007年
9 藍嶺;姚樂音;;盤王碧渡海漂失傳說辨析[A];畬族文化研究(上冊)[C];2003年
10 馮培紅;;論晚唐五代的沙州(歸義軍)與涼州(河西)節(jié)度使——以“河西”觀念為中心的考察[A];常書鴻先生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文集[C];2004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劉寶春;南朝東海徐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國政治現(xiàn)象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3 史兵;唐代長安城軍事防御體系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0年
4 武波;元代法律問題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5 鄒春生;王化和儒化:9-18世紀贛閩粵邊區(qū)的社會變遷和客家族群文化的形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6 李樂;宋代書籍編輯思想研究[D];武漢大學;2009年
7 常昭;六朝瑯邪顏氏家族文化與文學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8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9 鄖在廷;西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10 賈文麗;漢代河西軍事地理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平;方干及其詩歌論稿[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趙立光;“說岳”題材小說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3 張靖;西漢昭宣時期樂府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4 李桂峰;傳統(tǒng)民本思想的理論品質與現(xiàn)代轉型研究[D];廣西師范學院;2010年
5 方浩然;韓愈道德思想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6 劉昌頂;以人為本的哲學視角研究[D];哈爾濱工程大學;2010年
7 王欣;《契丹國志》史源疏證舉例[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8 李成學;呂夷簡評傳[D];湘潭大學;2010年
9 朱亞蘭;王安石詠史詩與北宋中期政治[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10 徐彥峰;“權力的合理架構”:論中國封建社會的君臣關系[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詠椿;遼代的“打女真”[J];吉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04期
2 李錫厚;遼代宰相制度的演變[J];民族研究;1987年04期
3 范壽琨;遼代儒家思想簡論[J];社會科學輯刊;1988年05期
4 唐統(tǒng)天;遼代的禁軍[J];軍事歷史研究;1990年01期
5 張國慶;遼代若干社會問題與整治措施[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0年02期
6 張松柏;西域馴獸對遼代的影響及其在遼境的傳播[J];內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01期
7 王立華;從解放營子遼代壁畫墓出土的絲織品看遼代紡織技術[J];昭烏達蒙族師專學報;1994年02期
8 張志勇;遼代法制史研究述評[J];遼寧高職學報;2001年01期
9 武玉環(huán);遼代的賦役制度[J];北方文物;2003年01期
10 白光;;論遼代軍樂[J];北方文物;2007年04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戴中原;;遼代“巡貼”諸錢與寺院經濟的關系[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三輯)[C];2003年
2 泉舍;;遼代名泉“保寧通寶”[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五輯)[C];2003年
3 孟建仁;;從興安盟出土的幾批遼代窖藏錢幣談遼代貨幣的發(fā)展[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三輯)[C];2003年
4 何天明;;對遼代錢幣研究的幾點看法[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六輯)[C];2006年
5 高聰明;;遼代貨幣經濟略說[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八輯)[C];2006年
6 曉康;;介紹兩枚遼代吉語小花錢[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七輯)[C];2006年
7 鄶艷麗;劉鐵軍;;遼代城市發(fā)展特征初探[A];地理學核心問題與主線——中國地理學會2011年學術年會暨中國科學院新疆生態(tài)與地理研究所建所五十年慶典論文摘要集[C];2011年
8 劉昭棣;;也談遼代鑄幣的上限[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二輯)[C];2003年
9 張德華;;“柴冊”與“捺缽”——兩枚遼代大花錢考[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八輯)[C];2006年
10 喬曉金;衛(wèi)月望;;試論遼代的貨幣經濟[A];《內蒙古金融研究》錢幣文集(第一輯)[C];2002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孫國權;韓氏家族 遼代文化包容的見證[N];赤峰日報;2010年
2 本報記者 叢明宇;遼代墓葬中發(fā)現(xiàn)英文銅紐扣[N];哈爾濱日報;2006年
3 李進興;遼代出獵金牌畫質疑[N];中國文物報;2005年
4 劉鳳翥;《內蒙古遼代石刻文研究》(增訂本)評介[N];中國文物報;2009年
5 大連市藝研所研究員 李振遠;遼代的大連文化——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撞擊[N];大連日報;2009年
6 楊潔;古代關隘舊廣武[N];山西政協(xié)報;2006年
7 ;朝陽北塔[N];朝陽日報;2008年
8 辛蔚;再論“契丹節(jié)度使印”的年代[N];中國文物報;2004年
9 葛華廷;關于圓慧大師玄福墓志之淺見[N];赤峰日報;2006年
10 田廣林;草原與大海的對話[N];光明日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蔣金玲;遼代漢族士人研究[D];吉林大學;2010年
2 王淑蘭;歷史地理視角下的遼代城市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3 王善軍;遼代世家大族研究[D];河北大學;2001年
4 王孝俊;遼代人口研究[D];鄭州大學;2007年
5 高福順;遼朝科舉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6 孫昊;女真建國前社會組織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7 宋立恒;金代社會等級結構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5年
8 李平;晚唐五代道教修道變遷研究[D];清華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連連;遼代婦女社會生活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黃鵬;遼代占卜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3 張靜;遼代契丹公主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4 吳啟慧;試論遼代契丹貴族女性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與影響[D];遼寧師范大學;2010年
5 魏孔;內蒙古遼代城址初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0年
6 付璐;遼代“漢人”契丹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學;2011年
7 鐵顏顏;論遼代墓葬與堪輿術[D];長春師范學院;2012年
8 王博;遼代契丹狩獵文化研究[D];內蒙古大學;2012年
9 辛鵬龍;遼代西京文化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0年
10 郭豐;遼代宮廷政變原因研究[D];長春師范學院;2010年
,本文編號:149915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4991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