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郡守“行春”考
本文關(guān)鍵詞: 行春 行縣 月令 出處:《中國史研究》2014年0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后漢書》中的"行春"一詞,不見于《史》、《漢》等文獻。盡管與"行縣"僅有一字之差,但二者不宜混為一談。"行春"固定于春月;"行縣"時間則不固定。"行春"以禮儀展示為導向。其間勸農(nóng)、"班春"等使命,以及郡守的出場方式和行為舉止,均旨在強調(diào)帝國的時間觀念和統(tǒng)治者的神圣權(quán)威。"行縣"則以履行職責為指歸,基本不具有禮制色彩。"行春"的出現(xiàn),與月令在政治中的影響力抬升密切相關(guān)。月令不斷向"行春"禮制提供經(jīng)典依據(jù)。然而,由于月令這一理論來源過于理想化,不僅導致"行春"內(nèi)核空虛,也導致其他根據(jù)月令精神設計的制度難以被貫徹。
[Abstract]:The word "Xingchun" in the book of the late Han Dynasty is not found in the literature such as "History" and "Han". Although there is only one word difference from "Xingxian", the two words should not be confused. "Xingchun" is fixed in the Spring Moon. "Xingxian" time is not fixed. "Heng Chun" is guided by etiquette display. During this period, he advised farmers, "Ban Chun" and other missions, as well as the appearance and behavior of county guards. Both aim to emphasize the time concept of the empire and the divine authority of the ruler. "Xingxian" refers to the implementation of duties, and basically does not have the color of etiquette. "Xingchun" appeared. 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rise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moon in politics. It provides the classical basis for the ritual system of "walking spring". However, because of the idealization of the theory of "lunar order", it not only leads to the emptiness of the core of "walking spring". It also leads to other systems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pirit of the month to be difficult to carry out.
【作者單位】: 武漢大學歷史學院;
【分類號】:K234.2
【正文快照】: 《后漢書·鄭弘傳》載:“太守第五倫行春。見(鄭弘)而深奇之,召署督郵,舉孝廉!?李賢注“行春”曰:“太守常以春行所主縣,勸人農(nóng)桑,振救乏絕,見《續(xù)漢志》也。”②有意思的是,“行春”一詞不見于先秦和《史》、《漢》等漢代典籍。這一從無到有的變化,卻并未引起學者的關(guān)注。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簡濤;略論迎春禮俗的起源[J];民俗研究;1995年04期
2 張強;楊穎;;兩漢循行制度考述[J];南京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3期
3 楊寬;;戰(zhàn)國秦漢的監(jiān)察和視察地方制度[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2年02期
4 鄭杰祥;;南陽新出土的東漢張景造土牛碑[J];文物;1963年11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商原李剛;;“道治文化”說[J];安徽大學學報;2005年06期
2 汪高鑫;;論漢代公羊?qū)W的大一統(tǒng)思想[J];安徽大學學報;2006年05期
3 黃今言;漢代專業(yè)農(nóng)戶的商品生產(chǎn)與市場效益[J];安徽史學;2004年04期
4 劉曉滿;卜憲群;;秦漢行政中的效率規(guī)定與問責[J];安徽史學;2012年02期
5 蓋光;;生態(tài):引發(fā)中國文學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闡釋[J];安徽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6 張剛;論傳統(tǒng)知識分子與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明[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年03期
7 胡東寬;;中國傳統(tǒng)生態(tài)倫理研究[J];安徽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8 趙雯;;淺析秦漢時期的人口思想[J];安康學院學報;2008年06期
9 強舸;;血緣社會與專制國家:古代中國國家起源的一種解讀[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3期
10 賈麗英;論漢代和蕃女性[J];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薛夢瀟;;東漢“行春”考[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2 鄭奕;;中國傳統(tǒng)社會的核心價值觀[A];“第二屆中國倫理學青年論壇”暨“首屆中國倫理學十大杰出青年學者頒獎大會”論文集[C];2012年
3 平飛;;守死善道與行權(quán)合道:儒家經(jīng)權(quán)思想的倫理意蘊[A];海峽兩岸道德發(fā)展論[C];2008年
4 范灄梅;;上博楚簡《孔子詩論》與《子羔》篇性質(zhì)小議[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第七輯)[C];2009年
5 徐嬋菲;姚智遠;;漢墓畫像神話人物的圖像作用及喪葬意義[A];中國漢畫學會第十二屆年會論文集[C];2010年
6 李孝林;楊興龍;;漢、唐內(nèi)部控制的發(fā)展——基于敦煌文獻的初步研究[A];中國會計學會2011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C];2011年
7 張如青;丁媛;;出土簡帛涉醫(yī)文獻概述[A];中華中醫(yī)藥學會全國第十七屆醫(yī)古文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08年
8 卪旭;;《玉篇》“mp,清mp”疏證[A];傳統(tǒng)中國研究集刊(九、十合輯)[C];2012年
9 張清民;;審美意識形態(tài):歷史貢獻與理論局限[A];《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第十五輯暨全國毛澤東文藝思想研究會論文匯編[C];2012年
10 包兆會;;董仲舒的神學美學[A];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第三輯)——第三屆“宗教對話與和諧社會”學術(shù)研討會論文集[C];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孫永娟;毛詩鄭箋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康德強;傳統(tǒng)體育養(yǎng)生的文化哲學研究[D];上海體育學院;2010年
3 李國娟;儒學與秦漢意識形態(tài)的建立[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4 姜寧;《春秋》義疏學研究(南北朝—唐初)[D];南開大學;2010年
5 劉軍;顧憲成與晚明東林運動——傳統(tǒng)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6 尹佳濤;歷史與現(xiàn)實之間的政治思考[D];南開大學;2010年
7 劉杰;漢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闡釋[D];南開大學;2010年
8 李慧智;儒經(jīng)及其經(jīng)學闡釋對杜詩的影響研究[D];南開大學;2010年
9 劉紅紅;莊子思想與魏晉時期中國文藝的自覺[D];暨南大學;2010年
10 潘葦杭;先秦兩漢堯文化探源[D];福建師范大學;2010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許慶玲;試論孝觀念向封建孝道的轉(zhuǎn)化[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0年
2 商秀秀;當代大學生社會公德研究[D];浙江農(nóng)林大學;2010年
3 陳克標;西漢游俠與鄉(xiāng)里秩序[D];湘潭大學;2010年
4 劉石磊;郭象《莊子注》“理”范疇研究[D];湘潭大學;2010年
5 汪茉莉;“青衣”及其文化語義淺析[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6 薛芳芳;秦漢服飾制度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7 謝南山;秦漢時期輿制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8 謝曉霞;凝神寫心、千古絕唱[D];山東師范大學;2010年
9 劉俊玲;文明傳播視野下的漢代河西開發(fā)[D];青海師范大學;2010年
10 黎紅霞;《太平廣記》生命觀研究[D];暨南大學;2010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條
1 張強;西漢帝王與帝王之學及經(jīng)學之關(guān)系[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年02期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朱志先,張霞;《后漢書》中所載東漢“棄官”現(xiàn)象管窺[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4年01期
2 曹金華;《后漢書》及注校勘拾遺(五)[J];江海學刊;2004年05期
3 曹金華;《后漢書》及注?笔斑z(六)[J];江海學刊;2004年06期
4 程方勇;從駢儷傾向談范曄《后漢書》的序、論[J];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年01期
5 楊小平;《后漢書》詞語考釋[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05年01期
6 曹金華;《后漢書》及注校勘拾遺(八)[J];江海學刊;2005年02期
7 陳敏祥;;《后漢書》李賢注札記十則[J];湖州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6期
8 汪桂海;;《后漢書》帝紀編纂的兩個問題[J];史學史研究;2007年03期
9 何凌風;;《后漢書》對偶藝術(shù)研究[J];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10 劉春雨;;《后漢書》災害史料考辨三則[J];蘭臺世界;2009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陶喻之;;“西漢有紙”考古唯自圓其說[A];中國造紙學會第十二屆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上)[C];2005年
2 薛夢瀟;;東漢“行春”考[A];第八屆北京大學史學論壇論文集[C];2012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5條
1 許凌云;敘事周密 議論風生[N];光明日報;2001年
2 本報記者 楊民武;《周易函書》亟待搶救[N];寧夏日報;2005年
3 孫中義;后漢書[N];今日信息報;2006年
4 張曉政;讀史未必明智及其理由[N];學習時報;2012年
5 馨林;如此尚歐崇美讓人不敢茍同[N];新疆日報(漢);2013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條
1 鐘書林;《后漢書》文學論稿[D];陜西師范大學;200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郭雪峰;范曄及其《后漢書》文學思想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2 黃宇麗;元大德本《后漢書》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敏祥;《后漢書》李賢注商榷[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4 郭雪峰;范曄及其《后漢書》文學思想研究[D];安徽大學;2007年
5 楊柳;《后漢書》女性形象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6 傅麗娜;《后漢書》所載文人“賦”作及相關(guān)問題之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14年
7 花俊;范曄《后漢書》選文研究[D];河南大學;2014年
8 古沙沙;《后漢書》儒士形象研究[D];河南大學;2014年
9 許利平;《后漢書》版本研究[D];西北大學;2009年
10 吳麒麟;東漢北京地方政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4711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zggdslw/1471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