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非暴力的心理學研究:歷史、模型及展望

發(fā)布時間:2017-09-08 03:03

  本文關鍵詞:非暴力的心理學研究:歷史、模型及展望


  更多相關文章: 非暴力 和平心理學 理論模型 無殺生


【摘要】:非暴力是一種旨在通過影響他人來實現(xiàn)某一目的,同時排除了直接傷害那些妨礙實現(xiàn)該目的的反對者的行動。非暴力的心理學研究經(jīng)歷了漫長的發(fā)展史,并伴隨和平心理學的興起而備受關注。目前具有影響力的非暴力的心理學理論模型主要包括:Kool的非暴力的三維模型、Teixeira的整體的非暴力模型以及Brenes的和平自我模型。未來研究應加強跨領域的整合,重視方法論多元主義,編制本土化的非暴力測量工具,將實證研究的結論更好地指導實踐,并強調生態(tài)與文化批判意識。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語言與認知研究國家創(chuàng)新基地;南京大學遠程教育學院;浙江師范大學法政學院;
【關鍵詞】非暴力 和平心理學 理論模型 無殺生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馬克思主義認識論與當代認知科學研究”(11CZX006),項目負責人:黃家裕 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一等資助項目“自然化的交互主體性研究:神經(jīng)現(xiàn)象學的進路”(2013M540497),項目負責人:陳巍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自然化的現(xiàn)象學交互主體性研究”(13NDJC172YB),項目負責人:陳巍
【分類號】:B846
【正文快照】: 一、引言“非暴力”(nonviolence)的思想淵源最早可以追溯至古希臘圣賢蘇格拉底有關“遵守法律是一項道德義務”的信念,他本人甚至因為這一信念而獻身[1]。然而,正如著名和平心理學家Mayton指出的:“非暴力看似是一個極其簡單的概念,但事實上它卻異常微妙與復雜”[2]。這是因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楊波;黃秀;;冷酷無情特質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J];西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4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鐘毅平;張宇馳;田桑;郭可;李文和;顏玉平;周路平;;短期接觸暴力電腦游戲導致暴力敏感:一項ERP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3年06期

2 甄霜菊;謝曉東;胡麗萍;張衛(wèi);;暴力游戲對個體注意偏向影響的機制研究[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年02期

3 孫連榮;楊治良;;社會偏見與群際威脅在群際沖突發(fā)生過程中的作用[J];心理科學;2013年04期

4 羅小漫;何浩;劉衍玲;;寬恕對高職生攻擊行為的影響:特質憤怒的調節(jié)作用[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3年22期

5 辛自強;辛素飛;;增進群際和諧的社會心理學路徑[J];心理技術與應用;2013年02期

6 劉邦春;郭永玉;彭運石;;和平心理學:歷史、模型和展望[J];心理科學;2013年05期

7 江立華;谷玉良;;“混合社區(qū)”與農民工的城市融合——基于湖北省兩個混合社區(qū)的比較研究[J];學習與實踐;2013年11期

8 楊寶琰;;語言、雙語教育與族群關系:社會心理學的探究[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9 滕召軍;劉衍玲;潘彥谷;堯德中;;媒體暴力與攻擊性:社會認知神經(jīng)科學視角[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13年06期

10 陳永涌;霍涌泉;;和平心理學:愿景與走向[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沈世琴;高原汽車兵駕駛憤怒與駕駛攻擊的影響因素及心理干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3年

2 王宇清;組織公正感對員工偏離行為的作用與機制[D];華中科技大學;2012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尹麗莉;跨群體友誼對降低孤兒身份拒絕敏感性的促進作用[D];沈陽師范大學;2013年

2 李婷燕;群際威脅對外群體幫助行為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3年

3 李娟;個體暴力游戲經(jīng)驗對攻擊性信息注意偏向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3年

4 謝丹;多民族地區(qū)初中生族際友誼狀況與教育對策[D];中央民族大學;2013年

5 駱仲楠;少數(shù)民族大學生愛國主義教育研究[D];華北電力大學;2013年

6 鄭春玲;中學生暴力行為量表的編制及其初步應用[D];山西大學;2013年

7 祖萍;青少年攻擊行為及其影響因素分析[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8 付繼玲;視屏時間與青少年心理病理癥狀關系研究[D];安徽醫(yī)科大學;2013年

9 梁紅麗;中學生暴力行為影響因素研究[D];山西大學;2013年

10 鄭勤;青少年父母沖突知覺與攻擊行為的關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D];安徽師范大學;2013年

【二級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王紹坤;楊波;;國外精神病態(tài)罪犯的腦機制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02期

2 王紹坤;楊波;張卓;;低靜息心率與反社會行為的關系[J];心理科學進展;2012年02期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趙亮;;網(wǎng)絡成癮癥形成機理分析[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4期

2 張艷紅;胡修銀;;主觀幸福感研究綜述[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1期

3 王珍;賈德梅;;工作記憶理論模型演變及其應用[J];昌吉學院學報;2009年05期

4 劉靜;;心理理論研究的理論發(fā)展綜述[J];商場現(xiàn)代化;2010年05期

5 查建祥;李志專;;當前情緒智力研究中存在的若干問題[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7期

6 張燕;馬劍虹;;工作倦怠理論模型和相應干預措施[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年03期

7 李海壘;張文新;;心理韌性研究綜述[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6年03期

8 陳麗蘭;;兒童數(shù)值估計研究綜述[J];心理研究;2008年03期

9 李曉銘;項目反應理論的模型[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1989年02期

10 孫艷華;馬偉娜;;尷尬情緒的研究述評[J];健康研究;2009年06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吳燕;周曉林;;感受著你的感受:共情的神經(jīng)機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2 劉邦春;彭運石;;和平心理學發(fā)展歷程的回顧與反思[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高旭辰;;內隱聯(lián)結測驗(IAT)理論模型評述[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4 林振林;;同性戀的進化心理學理論模型述評[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5 水仁德;丁海杰;沈模衛(wèi);;閾下語義啟動的研究模式及其理論模型[A];第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文摘選集[C];2001年

6 吳志霞;姜乾金;;負性自動思維的理論模型及研究現(xiàn)狀[A];浙江省醫(yī)學會心身醫(yī)學分會成立大會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醫(yī)學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06年

7 姜乾金;;壓力系統(tǒng)模型-解讀婚姻[A];2011年浙江省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九屆學術年會論文匯編[C];2011年

8 陳永勝;;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論模型構建及其價值分析[A];山東心理學會第十屆學術會議論文提要匯編[C];2002年

9 陳樹林;李凌江;;精神創(chuàng)傷性記憶與腦結構功能的關系[A];中國心理衛(wèi)生協(xié)會第四屆學術大會論文匯編[C];2003年

10 劉桂榮;張景煥;;創(chuàng)造力游樂場理論模型及其對教育的啟示[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高琦;扭力與農村青年自殺的關系及其理論模型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2 邵華;應對研究的挑戰(zhàn)性問題與新方向[D];吉林大學;2013年

3 陳燕儀;澳門人賭博的態(tài)度和意向特征之TRA和TPB理論模型的檢驗[D];上海體育學院;2009年

4 毛志雄;中國部分項目運動員對興奮劑的態(tài)度和意向:TRA與TPB兩個理論模型的檢驗[D];北京體育大學;2001年

5 霍涌泉;意識心理世界的科學重建與發(fā)展前景[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6 楊燁;自我價值感二維模型的理論架構與實證研究[D];北京大學;2008年

7 焦嵐;心理生活質量研究[D];吉林大學;2012年

8 曾紅;傳統(tǒng)人格的結構轉換和現(xiàn)代延伸[D];南京師范大學;2002年

9 高笑;胖負面身體自我圖式女性對身體信息的注意偏向:理論模型及加工規(guī)律[D];西南大學;2010年

10 魏知超;后見之明偏差的形成機制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0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張璇;環(huán)境風險認知評價的情緒理論模型[D];吉林大學;2011年

2 崔云;3-6歲城市與農村兒童心理理論發(fā)展及其家庭養(yǎng)育環(huán)境的對比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劉曉紅;決策后悔中作為與不作為效應的事件相關電位研究[D];河南大學;2013年

4 于世剛;后悔情緒的研究狀況和初步建構后悔的付出回報模型[D];云南師范大學;2011年

5 姜麗娜;事件后信息影響目擊證言準確性的實驗研究[D];中國政法大學;2007年

6 陳浩彬;幸福感理論模型探索[D];南昌大學;2008年

7 任品;部分線性模型在項目反應理論中的研究和應用[D];山東大學;2009年

8 張毅;大學生知人智力量表的初步編制與施測[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9 劉琦;打字行為和心理壓力之間關系的探索研究[D];大連海事大學;2010年

10 崔亞飛;歸納推理屬性效應中背景關系提取原則的實驗研究[D];西南大學;2011年

,

本文編號:811488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811488.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申明:資料由用戶70936***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