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故意損害下的過度補償效應
本文關鍵詞:非故意損害下的過度補償效應
【摘要】:個體的補償和報復行為是人際損害領域的研究重點。本研究通過將損害者和受害者置于同一情境,揭示了非故意損害中的過度補償效應。實驗包括虛擬和真實兩種非故意損害情境,損害方式包括經(jīng)濟損失和肉體傷害。組間變量是損害者、受害者和中立者三種角色,因變量是被試在分配任務中留給搭檔或自己的分數(shù)或金錢。結果表明,在閱讀或經(jīng)歷了相同的非故意損害事件后,損害者補償給受害者的分數(shù)和金錢會顯著高于受害者留給自己的數(shù)量,即過度補償效應。
【作者單位】: 西南大學心理學部;
【關鍵詞】: 補償 報復 非故意損害 公平 過度補償效應
【分類號】:B848
【正文快照】: 1引言社交聯(lián)系對于個體的生存發(fā)展至關重要,維系與他人的關系,害怕被人傷害和拒絕,早已根植于人類的本性之中(BaumeisterLeary,1995)。但在現(xiàn)實生活中,人際損害在所難免。當一方因為意外或粗心對他人的人身利益造成了負面影響,雖屬無意,但它依舊會打破了原有關系的平衡(Worth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Jacob M Vigil;Chance Strenth;;No pain, no social gains:A social-signaling perspective of human pain behaviors[J];World Journal of Anesthesiology;2014年01期
2 周春燕;郭永玉;;家庭社會階層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年04期
3 羅小漫;何浩;劉衍玲;;寬恕對高職生攻擊行為的影響:特質憤怒的調節(jié)作用[J];職業(yè)技術教育;2013年22期
4 吳佩君;李曄;;公正世界信念的文化差異[J];心理科學進展;2014年11期
5 吳海艷;王玲;喻承甫;梁勤;楊曹芬;劉欣;;道歉:對冒犯事件的關系補救行為[J];心理科學進展;2015年04期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周春燕;公正世界信念對不同社會階層的個體與社會功能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3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6條
1 李曉鵬;威脅性信息對CPT疼痛的影響及其ERP研究[D];西南大學;2010年
2 楊奕;中小學生情緒管理、人際歸因與攻擊行為的關系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3年
3 李俊成;人際自立對社會排斥后攻擊行為的調節(jié)作用及其腦機制[D];西南大學;2014年
4 王小予;經(jīng)濟補償對信任修復效應的影響[D];西南大學;2014年
5 徐希寧;經(jīng)濟狀況對公正世界信念激活狀態(tài)的影響[D];南京師范大學;2014年
6 陳U,
本文編號:74121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7412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