災難中社會恐慌的生成、演繹、變化及其危害性——重大疫情防控期社會情緒應急管理及后疫情時代的社會情緒治理
發(fā)布時間:2022-02-22 21:05
社會恐慌生成、演繹和變化的軌跡是我們把脈中國社會心態(tài)走勢的一條重要線索。新冠肺炎疫情期社會恐慌的形成大致有一個不斷累積、持續(xù)發(fā)酵、迅速擴散、突然爆發(fā)的過程。疫情期社會恐慌傷害主要有自我控制感減弱、社會情緒撕裂和公眾未來預期改變。社會恐慌有可能引發(fā)次生災害,加大了由或然事件演繹成為社會沖突的可能性。疫情期社會情緒應急管理必須強調政府主導,依托基層網格化基礎,整合心理抗疫組織形式和方法,加強社會水平的群體干預和重視重大災難心理的監(jiān)測和預報。后疫情時代將進入常態(tài)化的社會情緒治理中。修復公眾社會認知,調整社會情緒和恢復社會信心,加強社會情緒治理,是災后理性心理重建的重中之重。通過"十四五"專項規(guī)劃的編制,推動三大心理服務體系建設,是實現(xiàn)從情緒應急管理到社會情感治理,從災后信心重塑到理性心理重建的一條有效路徑。
【文章來源】:前沿. 2020,(04)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社會恐慌的概念分析
二、疫情期社會恐慌的生成和變化
1.社會恐慌形成階段
2.社會恐慌驟聚階段
3.社會恐慌擴散階段
4.社會恐慌衰退階段
三、災難性大面積擴散型創(chuàng)傷事件引起的群體心理創(chuàng)傷亟待修復
1.削弱自我控制感,損害公眾心理健康。
2.撕裂社會情緒,加劇群體間疏離與排斥。
3.不確定性影響社會預期和信心。
4.畸變的社會恐慌可能引發(fā)次生災害,復合型風險的預控需早做準備。
四、疫情期社會情緒應急管理的特點和問題
1.依托基層網格化治理基礎的心理救援。
2.通過進一步整合組織形式和方法,提升心理抗疫水平
3.群體心理干預是心理抗疫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4.重視疫情期社會心理的監(jiān)測、預報和預控。
五、后疫情時代理性心理的重建和情感治理
1.恢復生活和生產秩序,穩(wěn)定對未來的預期。
2.疫情后結合愛國衛(wèi)生運動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重建。
3.加強社會情感治理,通過“由心而治”的路徑實現(xiàn)目標。
4.在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加強社會心理服務建設。
5.建議在“十四五”期間編制專項規(guī)劃,推動三大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本文編號:3640202
【文章來源】:前沿. 2020,(04)
【文章頁數(shù)】:9 頁
【文章目錄】:
一、社會恐慌的概念分析
二、疫情期社會恐慌的生成和變化
1.社會恐慌形成階段
2.社會恐慌驟聚階段
3.社會恐慌擴散階段
4.社會恐慌衰退階段
三、災難性大面積擴散型創(chuàng)傷事件引起的群體心理創(chuàng)傷亟待修復
1.削弱自我控制感,損害公眾心理健康。
2.撕裂社會情緒,加劇群體間疏離與排斥。
3.不確定性影響社會預期和信心。
4.畸變的社會恐慌可能引發(fā)次生災害,復合型風險的預控需早做準備。
四、疫情期社會情緒應急管理的特點和問題
1.依托基層網格化治理基礎的心理救援。
2.通過進一步整合組織形式和方法,提升心理抗疫水平
3.群體心理干預是心理抗疫中的薄弱環(huán)節(jié)。
4.重視疫情期社會心理的監(jiān)測、預報和預控。
五、后疫情時代理性心理的重建和情感治理
1.恢復生活和生產秩序,穩(wěn)定對未來的預期。
2.疫情后結合愛國衛(wèi)生運動進行有針對性的心理重建。
3.加強社會情感治理,通過“由心而治”的路徑實現(xiàn)目標。
4.在開展心理健康服務工作中,加強社會心理服務建設。
5.建議在“十四五”期間編制專項規(guī)劃,推動三大心理服務體系建設。
本文編號:364020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6402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