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心理傳記學研究現狀與發(fā)展趨勢——基于CiteSpace的知識圖譜分析
發(fā)布時間:2021-10-17 00:06
知識圖譜分析法可清晰展現某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本文以中國知網(CNKI)為主要數據源,通過其他多種渠道補充數據源,借助Excel辦公軟件和CiteSpace 5.2.R2可視化軟件,分別繪制發(fā)文數量的時間分布、作者及機構合作、發(fā)文期刊統計以及關鍵詞聚類圖譜。研究表明:我國心理傳記學類文章年發(fā)文量曲折增加,研究群體正不斷壯大,研究內容有一定的創(chuàng)新但進步不明顯,目前尚需克服合作零散、理論創(chuàng)建不足等問題,推進理論和方法的科學化,提升應用價值。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5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8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 數據來源
(二) 研究工具
三、數據分析與圖譜解讀
(一) 發(fā)文量隨時間分布圖
(二) 作者合作圖譜
(三) 機構合作圖譜
(四) 發(fā)文期刊統計
(五) 研究內容知識圖譜
四、討論
(一) 中國心理傳記學發(fā)展的重要成果與主要問題
1. 心理傳記學在中國的重要成果
2. 中國心理傳記學發(fā)展進程中的主要問題
(二) 心理傳記學會在近十年內快速發(fā)展的原因
(三) 中國心理傳記學的未來
五、小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的啟示[J]. 馬曉羽,葛魯嘉.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8(01)
[2]理論心理學的歷史反思與時代擔當(筆會)[J]. 樂國安,彭運石,郭斯萍,高申春,高峰強,賈林祥,汪鳳炎,閻書昌,舒躍育,陳巍.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02)
[3]學派建設與中國心理學的未來[J]. 舒躍育.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 2016(03)
[4]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胡志剛,王賢文. 科學學研究. 2015(02)
[5]心理傳記學的概念、研究內容與學科體系[J]. 鄭劍虹. 心理科學. 2014(04)
[6]弗洛伊德百年之后:“輔仁心理傳記學”的繼往開來[J]. 張繼元,丁興祥. 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 2013(00)
[7]科學知識圖譜的發(fā)展歷程[J]. 陳悅,劉則淵,陳勁,侯劍華. 科學學研究. 2008(03)
[8]梳理與反思:心理學科學劃界“觀”的別樣思考[J]. 孟維杰.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8(02)
[9]另一種聲音:現代新儒學與中國人文主義心理學[J]. 彭彥琴. 心理學報. 2007(04)
[10]人格與事業(yè)生涯的發(fā)展——以金庸的心理傳記學研究為例[J]. 傅安國.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6(05)
碩士論文
[1]歷史人物之二重形象研究[D]. 舒躍育.西北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440744
【文章來源】: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9,58(04)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8 頁
【文章目錄】:
一、引言
二、研究方法
(一) 數據來源
(二) 研究工具
三、數據分析與圖譜解讀
(一) 發(fā)文量隨時間分布圖
(二) 作者合作圖譜
(三) 機構合作圖譜
(四) 發(fā)文期刊統計
(五) 研究內容知識圖譜
四、討論
(一) 中國心理傳記學發(fā)展的重要成果與主要問題
1. 心理傳記學在中國的重要成果
2. 中國心理傳記學發(fā)展進程中的主要問題
(二) 心理傳記學會在近十年內快速發(fā)展的原因
(三) 中國心理傳記學的未來
五、小結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后現代主義思潮對中國本土社會心理學的啟示[J]. 馬曉羽,葛魯嘉. 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8(01)
[2]理論心理學的歷史反思與時代擔當(筆會)[J]. 樂國安,彭運石,郭斯萍,高申春,高峰強,賈林祥,汪鳳炎,閻書昌,舒躍育,陳巍. 蘇州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7(02)
[3]學派建設與中國心理學的未來[J]. 舒躍育. 中國社會科學評價. 2016(03)
[4]CiteSpace知識圖譜的方法論功能[J]. 陳悅,陳超美,劉則淵,胡志剛,王賢文. 科學學研究. 2015(02)
[5]心理傳記學的概念、研究內容與學科體系[J]. 鄭劍虹. 心理科學. 2014(04)
[6]弗洛伊德百年之后:“輔仁心理傳記學”的繼往開來[J]. 張繼元,丁興祥. 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學. 2013(00)
[7]科學知識圖譜的發(fā)展歷程[J]. 陳悅,劉則淵,陳勁,侯劍華. 科學學研究. 2008(03)
[8]梳理與反思:心理學科學劃界“觀”的別樣思考[J]. 孟維杰.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08(02)
[9]另一種聲音:現代新儒學與中國人文主義心理學[J]. 彭彥琴. 心理學報. 2007(04)
[10]人格與事業(yè)生涯的發(fā)展——以金庸的心理傳記學研究為例[J]. 傅安國. 湛江師范學院學報. 2006(05)
碩士論文
[1]歷史人物之二重形象研究[D]. 舒躍育.西北師范大學 2009
本文編號:344074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440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