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記憶的倫理 ——以中日兩國對戰(zhàn)爭記憶的塑造為例
發(fā)布時間:2021-09-13 20:55
一個集體為什么有理由去記憶它的過去?記憶又為何關涉道德倫理?這篇論文將嘗試回答這些問題。首先,文章論證說,集體記憶是可以被塑造的。這是討論集體記憶責任的前提。任何集體都需要維持其集體認同,集體的同一性涉及到政體的更換,這由此帶來一個棘手的問題,即(一個政體變更的)集體是否需要為過去負責?本文指出,現(xiàn)實中的任何政體都植根于過去,不能完全回避過去,因此,集體仍需承擔對其過去負責的道德要求。而集體認同又與集體記憶息息相關,因此,集體如何記憶關涉到集體如何塑造其同一性,進而影響到它如何行動。對過去負責的方式之一,就是承擔起集體記憶的責任。然而,集體在塑造其記憶時,常常陷入到過度與不足兩個極端中,論文將以中日兩國對戰(zhàn)后記憶的塑造為例來說明這種偏差會帶來何種后果。最后,我將提出記憶的倫理,即如何正確記憶的問題。本文認為,一個基本的要求是保持記憶的準確性和完整性。此外,對任何集體來說,負責任地講述過去是一個必要的倫理要求。這一責任既是對過去的尊重,也是面向未來的迫切需求。只有在滿足這兩點要求后,我們才可以期望得到更好的結(jié)果:加害者以其誠心的道歉或懺悔獲得受害者的寬恕與原諒,雙方以真心的和解來化解歷史...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緣由與研究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
第一章 集體為何負有記憶責任?
第一節(jié) 討論集體記憶責任的前提
第二節(jié) 集體記憶責任的規(guī)范性來源:記憶、認同與責任
第三節(jié) 記憶與遺忘的倫理
第二章 記憶的過度與不足:以中日戰(zhàn)爭記憶的塑造為例
第一節(jié) 戰(zhàn)爭記憶與集體認同
第二節(jié) 中國的戰(zhàn)爭敘事
第三節(jié) 日本的戰(zhàn)爭敘事
第四節(jié) 中日兩國的記憶過度與記憶不足
第三章 如何正確地記憶?
第一節(jié) 保持記憶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第二節(jié) 加害者:承認與道歉
第三節(jié) 受害者:寬恕與和解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記憶、認知與記憶本體論[J]. 楊慶峰. 南京社會科學. 2018(07)
[2]記憶控制的倫理問題研究綜述[J]. 高崇. 理論觀察. 2017(11)
[3]當代記憶研究的哲學透視[J]. 楊慶峰.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5)
[4]創(chuàng)傷記憶與社會認同:南京大屠殺歷史認知的公共建構[J]. 李昕. 江海學刊. 2017(05)
[5]抵抗與創(chuàng)傷: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媒介記憶偏向[J]. 黃月琴,王文岳. 當代傳播. 2016(03)
[6]日本人戰(zhàn)爭記憶的選擇、建構——兼談中日如何共享戰(zhàn)爭記憶[J]. 胡澎. 東北亞學刊. 2016(03)
[7]中韓日“戰(zhàn)爭記憶”的差異與歷史認識重構[J]. 鄭毅. 日本學刊. 2016(03)
[8]從進步敘事到悲劇敘事——講述大屠殺的兩種方法[J]. 陶東風. 學術月刊. 2016(02)
[9]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抗戰(zhàn)[J]. 楊彪. 歷史教學問題. 2015(06)
[10]記憶中的傷痛:階級建構邏輯下的集體認同與抗戰(zhàn)敘事[J]. 高蕊. 社會. 2015(03)
博士論文
[1]歷史記憶研究[D]. 賴國棟.復旦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哈奇森的道德情感研究[D]. 馮楚.湖南師范大學 2018
[2]邁克爾·斯洛特的“共感”概念研究[D]. 郭詩宜.湖北大學 2018
[3]2005-2015年《人民日報》的抗戰(zhàn)報道研究[D]. 白雪.南京師范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395331
【文章來源】:華東師范大學上海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屬院校
【文章頁數(shù)】:62 頁
【學位級別】:碩士
【文章目錄】:
內(nèi)容摘要
abstract
緒論
一、選題緣由與研究意義
二、國內(nèi)外研究綜述
第一章 集體為何負有記憶責任?
第一節(jié) 討論集體記憶責任的前提
第二節(jié) 集體記憶責任的規(guī)范性來源:記憶、認同與責任
第三節(jié) 記憶與遺忘的倫理
第二章 記憶的過度與不足:以中日戰(zhàn)爭記憶的塑造為例
第一節(jié) 戰(zhàn)爭記憶與集體認同
第二節(jié) 中國的戰(zhàn)爭敘事
第三節(jié) 日本的戰(zhàn)爭敘事
第四節(jié) 中日兩國的記憶過度與記憶不足
第三章 如何正確地記憶?
第一節(jié) 保持記憶的準確性與完整性
第二節(jié) 加害者:承認與道歉
第三節(jié) 受害者:寬恕與和解
結(jié)語
參考文獻
致謝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記憶、認知與記憶本體論[J]. 楊慶峰. 南京社會科學. 2018(07)
[2]記憶控制的倫理問題研究綜述[J]. 高崇. 理論觀察. 2017(11)
[3]當代記憶研究的哲學透視[J]. 楊慶峰. 華東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7(05)
[4]創(chuàng)傷記憶與社會認同:南京大屠殺歷史認知的公共建構[J]. 李昕. 江海學刊. 2017(05)
[5]抵抗與創(chuàng)傷:抗日戰(zhàn)爭歷史的媒介記憶偏向[J]. 黃月琴,王文岳. 當代傳播. 2016(03)
[6]日本人戰(zhàn)爭記憶的選擇、建構——兼談中日如何共享戰(zhàn)爭記憶[J]. 胡澎. 東北亞學刊. 2016(03)
[7]中韓日“戰(zhàn)爭記憶”的差異與歷史認識重構[J]. 鄭毅. 日本學刊. 2016(03)
[8]從進步敘事到悲劇敘事——講述大屠殺的兩種方法[J]. 陶東風. 學術月刊. 2016(02)
[9]日本中學歷史教科書中的中國抗戰(zhàn)[J]. 楊彪. 歷史教學問題. 2015(06)
[10]記憶中的傷痛:階級建構邏輯下的集體認同與抗戰(zhàn)敘事[J]. 高蕊. 社會. 2015(03)
博士論文
[1]歷史記憶研究[D]. 賴國棟.復旦大學 2009
碩士論文
[1]哈奇森的道德情感研究[D]. 馮楚.湖南師范大學 2018
[2]邁克爾·斯洛特的“共感”概念研究[D]. 郭詩宜.湖北大學 2018
[3]2005-2015年《人民日報》的抗戰(zhàn)報道研究[D]. 白雪.南京師范大學 2017
本文編號:339533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395331.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