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模糊程度和動機強度對有意識和無意識自我欺騙的影響
發(fā)布時間:2021-03-10 21:51
三個實驗分別探討了無意識和有意識自我欺騙存在的可能性,以及認知模糊程度與動機強度對兩種自我欺騙的影響。實驗1的結果發(fā)現(xiàn),自我欺騙存在無意識和有意識兩種形式;實驗2的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認知模糊程度的降低,無意識自我欺騙人數(shù)明顯減少,而有意識自我欺騙人數(shù)顯著增加;實驗3的結果發(fā)現(xiàn),隨著動機強度的增加,有意識自我欺騙人數(shù)顯著增多,無意識自我欺騙人數(shù)并無顯著變化。結果提示,自我欺騙具有現(xiàn)實存在性,且有兩種不同形式;兩種形式自我欺騙具有不同的產生機制。
【文章來源】:心理學報. 2019,51(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1 頁
【文章目錄】:
1 問題提出
2 實驗1:兩種自我欺騙存在可能性研究
2.1 實驗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被試
2.2.2 實驗材料
2.2.3 實驗設計
2.2.4 實驗程序
2.3 結果與討論
3 實驗2:認知模糊對兩種自我欺騙的影響
3.1 實驗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試
3.2.2 實驗材料
3.2.3 實驗設計
3.2.4 實驗程序
3.3 結果與討論
4 實驗3:動機對兩種自我欺騙的影響
4.1 實驗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試
4.2.2 實驗材料
4.2.3 實驗設計
4.2.4 實驗程序
4.3 結果與討論
5 總討論
5.1 無意識和有意識自我欺騙的特點
5.2 無意識和有意識自我欺騙區(qū)分的必要性
5.3 無意識和有意識自我欺騙的關系
5.4 本研究意義和未來研究方向
6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自我欺騙:為了調節(jié)個體心理狀態(tài)[J]. 范偉,楊博,劉娟,傅小蘭. 心理科學進展. 2017(08)
[2]自傳體敘事中的自我欺騙:個體的自我認同策略[J]. 朱艷麗,席思思,吳艷紅. 心理科學進展. 2016(12)
[3]自我欺騙問題研究——意向論vs.非意向論[J]. 馬翰林,陳剛.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6(05)
[4]自我欺騙:通過欺騙自己更好地欺騙他人[J]. 陸慧菁. 心理學報. 2012(09)
本文編號:3075335
【文章來源】:心理學報. 2019,51(12)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頁數(shù)】:11 頁
【文章目錄】:
1 問題提出
2 實驗1:兩種自我欺騙存在可能性研究
2.1 實驗目的
2.2 研究方法
2.2.1 被試
2.2.2 實驗材料
2.2.3 實驗設計
2.2.4 實驗程序
2.3 結果與討論
3 實驗2:認知模糊對兩種自我欺騙的影響
3.1 實驗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被試
3.2.2 實驗材料
3.2.3 實驗設計
3.2.4 實驗程序
3.3 結果與討論
4 實驗3:動機對兩種自我欺騙的影響
4.1 實驗目的
4.2 研究方法
4.2.1 被試
4.2.2 實驗材料
4.2.3 實驗設計
4.2.4 實驗程序
4.3 結果與討論
5 總討論
5.1 無意識和有意識自我欺騙的特點
5.2 無意識和有意識自我欺騙區(qū)分的必要性
5.3 無意識和有意識自我欺騙的關系
5.4 本研究意義和未來研究方向
6 結論
【參考文獻】:
期刊論文
[1]自我欺騙:為了調節(jié)個體心理狀態(tài)[J]. 范偉,楊博,劉娟,傅小蘭. 心理科學進展. 2017(08)
[2]自傳體敘事中的自我欺騙:個體的自我認同策略[J]. 朱艷麗,席思思,吳艷紅. 心理科學進展. 2016(12)
[3]自我欺騙問題研究——意向論vs.非意向論[J]. 馬翰林,陳剛. 自然辯證法通訊. 2016(05)
[4]自我欺騙:通過欺騙自己更好地欺騙他人[J]. 陸慧菁. 心理學報. 2012(09)
本文編號:307533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3075335.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