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心理論文 >

聽時距知覺的分段性研究

發(fā)布時間:2020-04-18 06:31
【摘要】:時間無處不在,卻也是難解之謎。對時間的分析是所有現(xiàn)象學問題中最困難也是最重要的,它吸引著來自哲學、社會學、心理學、生物學、醫(yī)學、歷史學、美學等諸多學科的研究者不斷地探尋。其中,心理學在研究時間的問題上具有特殊之處,因為人們對一段時間的心理感知常常與實際的物理時間存在差異。這在漢語中有非常精彩的描述,例如“一日不見,如隔三秋”,又或“恍若昨日,又似經(jīng)年”。此外,心理學對時間問題的探討還具有優(yōu)勢,該學科善于將抽象概念進行操作性定義(operational definition),這也正是心理學獨具魅力和創(chuàng)意之處。由此,心理學家從人的心理,即人的認知、情感、信念和行為等方面去探討這一與我們密切相關(guān)的問題。人類對時間的認知范圍十分寬廣,從毫秒、秒、分、小時、日、月、年及至更長。鑒于時間表征問題是當代時間心理學研究的熱點之一,我國心理學家黃希庭領(lǐng)導的學術(shù)團隊提出時間認知分段綜合模型(range-synthetic model of temporal cognition),認為人類加工和表征如此大跨度的時距應該具有不同的方式,即存在分段性,并且先后發(fā)現(xiàn)了未來和過去時間的心理結(jié)構(gòu),二者以現(xiàn)在為中心相互對稱,均分為三個心理時間段,各心理時間段短則以“秒”、“分”為計時單位,長則以“年”為計時單位。不過,當人們論到“過去”和“未來”時,總會有意無意地在大腦中區(qū)分出一個“現(xiàn)在”的概念,作為二者的參照點。現(xiàn)在是連接過去和未來的橋梁,是一種對于“正在發(fā)生什么”的整體的、連貫的感覺,被稱為“似是而非的現(xiàn)在”(specious present)、“主觀的現(xiàn)在”(subjective present)和“心理的現(xiàn)在”(psychological now)等。研究者在進行大量調(diào)查研究后認為,現(xiàn)在具有一定的限度,并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范圍,平均在2~3秒。一些來自時距復制任務(duration reproduction task)、感覺運動同步任務(sensorimotor synchronization task)、主觀節(jié)奏任務(subjective rhythmization task)等方面的研究結(jié)果也聚焦在大約2~3s范圍的時距知覺存在分段性,這為目前數(shù)秒范圍內(nèi)的時距知覺是否存在分段性的爭論提供了重要證據(jù)。然而,嚴格來講,這些研究尚不足以直接說明導致該分段性的原因與現(xiàn)在的限度有關(guān),也就無法為現(xiàn)在的限度提供直接證據(jù)。相關(guān)研究的最大難點在于尚未找到直接的研究角度和有效的測量指標,這也成為本研究以期取得突破的方面。此外,時間認知分段綜合模型還認為人類對每種時距的認知都具有綜合性,即很多因素會影響人們對時間的認知,包括時間刺激的物理屬性(如通道特點、事件的數(shù)量與結(jié)構(gòu)、時序和時點的性質(zhì)等)、個體的認知特點(如注意資源、編碼方式、分段和提取策略以及工作記憶等)、個體的人格特征(如人格特質(zhì)類型、自我構(gòu)念類型和時間信念等)以及個體的情緒、疾病、職業(yè)特點等。換言之,“現(xiàn)在”的限度也會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綜上,本研究依據(jù)時間認知分段綜合模型,集中探討“現(xiàn)在”這一心理時間段,考慮到聽覺通道在時間加工中的優(yōu)勢,從時間與工作記憶的密切關(guān)系出發(fā),以能夠反映信息成功保持的alpha波振蕩為指標,采用行為和電生理方法對聽時距信息在大腦中的表征特點進行了首次系統(tǒng)性探討,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細化時間認知分段綜合模型在“現(xiàn)在”時間范圍內(nèi)的理論觀點。本研究擬用三個研究7個實驗考察聽時距知覺的分段性特點。三個研究分別為:(1)聽覺實時距知覺的分段性;(2)聽覺空時距知覺的分段性;(3)工作記憶容量對聽時距知覺分段性的影響。研究一通過四個實驗探討聽覺實時距知覺的分段性特點。實驗1采用時間復制法,比較1~4s范圍的視、聽實時距的知覺時距差異。結(jié)果表明,在該時距范圍內(nèi)存在時距知覺的通道效應,即對于客觀相等的時距,聽時距總是比視時距知覺為更長。實驗2采用腦電圖(electroencephalogram,EEG)技術(shù)結(jié)合matching-to-sample任務考察聽覺實時距信息保持在工作記憶中的分段性特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聽覺實時距知覺具有分段性,分界線為2s,這是采用聽覺通道以實時距形式呈現(xiàn)的“現(xiàn)在”的限度。具體表現(xiàn)為alpha波在2s及以下時距保持期間明顯增強,而在2s以上時距保持期間明顯下降甚至消失。在實驗3基于韋伯定律改進了任務設置條件達到不同時距條件的任務難度相同后,實驗4繼續(xù)采用EEG技術(shù),在排除任務難度的干擾之后再次證實了聽覺實時距知覺具有2s分界線的發(fā)現(xiàn)。這也表明,與最近視覺實時距所發(fā)現(xiàn)的3s分界線相比,聽覺實時距的表征分界線更短,很可能與時距知覺的通道效應有關(guān),即聽覺實時距比視覺實時距知覺為更長,其能保持在工作記憶中的限度相應更短。并且,該分段性結(jié)果與時距長度有關(guān),與任務難度無關(guān)。研究二通過兩個實驗考察聽覺空時距知覺的分段性特點,以此探討由研究一所發(fā)現(xiàn)的影響時距知覺分段性的因素能否遷移到除不同感覺通道以外的不同時距類型之間。實驗5采用時間復制法,比較1~4s范圍的聽覺實時距和空時距的知覺時距差異。結(jié)果表明,在該時距范圍內(nèi)存在實時距錯覺(filled duration illusion,FDI)現(xiàn)象,即對于客觀相等的時距,實時距總是比空時距知覺為更長。實驗6采用EEG技術(shù)結(jié)合matching-to-sample任務考察聽覺空時距信息保持在工作記憶中的分段性特點。結(jié)果發(fā)現(xiàn),聽覺空時距知覺也具有分段性,分界線為1s,這是采用聽覺通道以空時距形式呈現(xiàn)的“現(xiàn)在”的限度。具體表現(xiàn)為alpha波在1s時距保持期間明顯增強,而在1s以上時距保持期間則明顯下降甚至消失。這也表明,與聽覺實時距的2s分界線相比,聽覺空時距的表征分界線更短,不適合用知覺時距差異來解釋,更可能與連續(xù)/離散的時距呈現(xiàn)方式有關(guān),即人們更容易將標記聽覺空時距開始和結(jié)束的兩個刺激知覺為兩個獨立的事件,導致聽覺空時距在工作記憶中被保持為一個整體單元的難度更大,其能在工作記憶中得到保持的限度則更短。研究三從個體的認知差異角度,初步選取工作記憶容量(working memory capacity,WMC)這一通常被視為區(qū)分個體之間差異的重要認知變量作為考察對象,探討不同工作記憶容量的個體在聽時距知覺分段性上的差異。實驗7a采用以聽時距信息為刺激材料的matching-to-sample任務篩選具有高、低聽時距工作記憶容量的被試,實驗7b采用EEG技術(shù)結(jié)合matching-to-sample任務對不同工作記憶容量被試的聽時距知覺分段性特點進行比較。結(jié)果表明,聽時距知覺的分段性存在個體差異。其中,高聽時距工作記憶容量個體的時距表征分界線更長(為3s),即3s及以下的聽時距保持在工作記憶期間的alpha波活動明顯增強,超過3s則無明顯alpha波活動。與之相比,低聽時距工作記憶容量個體的時距表征分界線更短(為1s),即1s聽時距保持在工作記憶期間的alpha波活動明顯增強,超過1s則無明顯alpha波活動。這表明,工作記憶容量是影響聽時距知覺分段性的因素。工作記憶容量越大,所能保持的時距限度越長,反之則越短。這對應的是“現(xiàn)在”的限度。本研究依據(jù)時間認知分段綜合模型,通過采用創(chuàng)新性的研究角度和技術(shù)分析手段,首次對聽時距知覺的分段性進行了系統(tǒng)探討,在一定程度上豐富和細化了該模型在“現(xiàn)在”時間范圍內(nèi)的理論觀點,并基于alpha波的功能為“現(xiàn)在的限度”提供了直接證據(jù),也為未來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測量指標。本研究還分別從刺激的物理特征角度和個體認知差異角度證明了該時距范圍的表征分界線(即現(xiàn)在的限度)并非一成不變,會受到時距呈現(xiàn)的感覺通道、時距的呈現(xiàn)方式以及個體的工作記憶容量的影響,由此提出的時距知覺的分段性受多因素影響的模型(包括知覺時距差異和連續(xù)/離散的呈現(xiàn)方式等因素)為解釋該范圍的時距知覺分段性機制、理解“時間在人類大腦中如何表征”提供了重要參考和思路。未來還需深入探討各因素的影響機制及其適用條件,并擴展到醫(yī)學、航天和人機交互等應用領(lǐng)域。
【圖文】:

時距,聽覺,視覺,通道


1s、2s、3s、4s 條件下,視覺和聽覺通道的復制時距平均值。橫坐標代表時距),分為 1s, 2s, 3s 和 4s 四種時距條件。縱坐標代表被試復制的時距長度(單位為虛線代表聽覺通道的時距復制結(jié)果,紫色實線代表視覺通道的時距復制結(jié)果。誤。如圖所示,四種時距條件下,,聽覺通道的時距復制長度均高于視覺通道,

時距,總平均,大腦,條件


圖 3-4 1s(A),2s(B),3s(C),4s(D)時距條件在大腦后頂葉的 ERSP 總平均圖。其中,dB 轉(zhuǎn)換以sample 刺激開始前 0.4~0.1s 為基線。橫坐標為時間(單位為 ms),包括完整的時距編碼階段、保持階段和部分的時距比較決策階段,0 點代表第一個聲音刺激(sample 刺激)開始呈現(xiàn)的時刻?v坐標為神經(jīng)振蕩的頻率(單位為 Hz),包括 4~8Hz 的 theta 波振蕩和 8~12Hz 的 alpha 波振蕩。
【學位授予單位】:西南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8
【分類號】:B84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四葉重樓;;有年夏天,他們?nèi)タ春J];文苑;2017年06期

2 劉瑞光;;短時距估計中的心理影響因素[J];心理科學;2013年05期

3 張志杰;黃希庭;;時距認知的年齡差異[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4 楊利利,方格;兒童時距認知的研究現(xiàn)狀[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年04期

5 郭秀艷,聶晶;大學生實時距、空時距估計的比較研究[J];心理發(fā)展與教育;2003年03期

6 楊姍,方格;兒童時距認知的研究簡介及發(fā)展趨向[J];心理學動態(tài);1998年01期

7 黃希庭,顧鑄;分時距認知特點的研究[J];心理科學;1997年03期

8 郭召良,黃希庭;短時距加工方式實驗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7年03期

9 方格,馮剛,方富熹,姜濤;學前兒童對短時時距的區(qū)分及其認知策略[J];心理科學;1994年01期

10 趙永平;張必成;陳永利;楊連素;吳術(shù)禮;宋珊;;不同時距平均風速換算關(guān)系的研究[J];海岸工程;1988年03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瑞樂;徐宏圖;劉焰;黃寶珍;楊琪;;死亡加工優(yōu)勢效應:場景抽象性及感知死亡時距的影響[A];第十八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摘要集——心理學與社會發(fā)展[C];2015年

2 劉鵬飛;張志杰;;4到7歲兒童時距概念的獲得機制[A];第十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摘要集[C];2016年

3 黃玉晶;張鋒;水仁德;;時距估計的錨定效應及其機制[A];增強心理學服務社會的意識和功能——中國心理學會成立90周年紀念大會暨第十四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1年

4 劉瑞光;黃希庭;;時距估計任務中的間斷期望效應[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5 夏燁;;時距長度和任務復雜度對成人時距估計的影響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6 李鑫;鄭美紅;;時間壓力下的時距知覺[A];第十九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摘要集[C];2016年

7 陳有國;黃希庭;;時距的選擇性注意調(diào)節(jié)早期感覺加工[A];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12年

8 劉瑞光;黃希庭;;短時距估計的標量特性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9 潘維;;女生情緒變化對完成文章聽音任務中時距估計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鐘姝;劉翔平;劉衛(wèi)衛(wèi);;兩種亞型注意缺損多動障礙兒童的時距估計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shù)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鞠紅梅;的士時距并計收費的現(xiàn)實距離[N];哈爾濱日報;2011年

2 記者 金永昌 通訊員 蘇立東;青島出租車時距并計 打“的”堵車也會蹦字兒[N];中國交通報;2009年

3 記者 孫大衛(wèi) 楊東溟;出租車時距并計收費仍是焦點[N];遼寧日報;2010年

4 記者 徐伯元;算賬+支招:打車費時距并計市民議一議[N];大連日報;2011年

5 記者 楊東溟 張春紅;沈陽出租車擬啟用時距并計收費[N];遼寧日報;2010年

6 顧榮 實習生 辛儀;時距并計能否試行[N];西安日報;2004年

7 記者 楊東溟 孫大衛(wèi);7月起沈陽出租車時距并計收費[N];遼寧日報;2010年

8 本報記者 張瑋煒;日均“增收”20元拒載現(xiàn)象未“根治”[N];大連日報;2011年

9 本報記者 鄧紅陽;堵塞成本該誰埋單[N];法制日報;2009年

10 記者 卞思杰;出租車時距并計收費辦法出臺[N];濟南日報;2008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8條

1 于曉琳;聽時距知覺的分段性研究[D];西南大學;2018年

2 談加林;時間洞察力中時間認知與體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4年

3 劉瑞光;短時距標量計時模型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5年

4 尹華站;視覺短時距加工的分段性研究[D];西南大學;2008年

5 張志杰;時距估計年老相關(guān)差異的實驗研究[D];西南師范大學;2002年

6 柳春香;短時距估計中的重復刺激效應[D];西南大學;2010年

7 李寶林;視時距知覺適應后效的認知和神經(jīng)機制[D];西南大學;2017年

8 李玲;車輛穩(wěn)定性五自由度模型的有效性驗證及車隊穩(wěn)定時距預測[D];吉林大學;2017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陳緣;顏色對時間認知影響的實驗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8年

2 倪虹;數(shù)字標記物對空時距知覺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8年

3 張明明;情緒對時距知覺的影響及其性別差異[D];閩南師范大學;2017年

4 劉鵬飛;4到7歲兒童時距概念的獲得機制[D];河北師范大學;2017年

5 馬清霞;數(shù)字對空時距知覺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12年

6 孔令明;材料性質(zhì)、人格特質(zhì)對時距認知的影響[D];湖南師范大學;2010年

7 吳靈丹;時距估計在距離知覺中的作用[D];西南大學;2006年

8 譚詠梅;句法歧義引發(fā)的心理負荷對時距估計的影響[D];江西師范大學;2009年

9 楊珍;時距估計范式與方法效應的實驗研究[D];西南大學;2006年

10 徐暾;時距估計范式的任務轉(zhuǎn)換研究[D];江西師范大學;2010年



本文編號:2631819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2631819.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4608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