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輩親屬詞語義加工中長幼概念的空間隱喻和重量隱喻——來自中國朝鮮族和漢族的證據(jù)
[Abstract]:The physical cognitive paradigm i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and weight metaphors of the concept of "long and young" in the semantic processing of the relatives of the ordinary generation, and to compare the concepts of "long and young" between the Korean and Han nationalities in China. Experiment 1 shows that the Chinese Korean people process the words of the older relatives faster than the words of the younger relatives in the semantic processing of the kinship words of the ordinary generation, and there are some metaphorical consistency effects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parts of the word, and there are some similarities between the upper and lower metaphors of the Chinese Korean people. The younger kinship words appear quickly at the bottom of the screen. There is a complete concordance between upper and lower metaphors in the semantic processing of relatives of Han nationality: the words of older relatives of ordinary generation are processed quickly above the screen, and the words of younger relatives of the generation are processed quickly at the bottom of the screen. Experiment 2 shows that the kinship word pair of "left big and right small" promotes the Chinese Korean people's judgment on the tilt direction of "left heavy right light" balance, and indicates that the concept of "long and young" contained in kinship word pair activates the concept of weight. However, it has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judgment of the tilt direction of the Han people's balance. Experiment 3 shows that the tilting direction of "left weight, right light" promotes the age comparison of Korean kinship pairs of "left, large, right and small" among Chinese Koreans, indicating that weight processing activates the concept of "long and young". However, it does not affect the age comparison of Chinese relatives' word pairs in Han nationality. The different metaphorical ways of the kinship words in the Han Dynasty and the Han Dynasty originated from the different cultural schemata, which reflected the differences in the culture of the two nationalities: compared with the Han people, the Korean people in China attached more importance to the order of the long and young. The standards for children and adults are more stringent.
【作者單位】: 中國人民大學心理學系;國家民委民族語言文化心理重點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發(fā)展中心民族心理與教育重點研究基地;延邊大學師范學院 延邊大學民族教育研究所;
【基金】:全國民族教育研究合作課題(課題批準號:MJZXHZ15003) 2016年北京市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親屬詞空間隱喻表征的效應(yīng)與機制研究”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項目批準號:13&ZD155) 中國人民大學科學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yè)務(wù)費專項資金資助)項目成果(項目批準號:14XNLQ05;16XNLQ05;朝鮮族平輩親屬詞研究)
【分類號】:B842.1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舒蘭;淺析中國朝鮮族的歷史、文化和心理特點[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8年03期
2 全國權(quán),雨田;對中國朝鮮族生存與發(fā)展問題的世紀思考[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9年04期
3 ;年會作家熱烈研討李英淑散文[J];安徽文學;2008年01期
4 藍帆;;長白山下的中國朝鮮族之家[J];環(huán)境與生活;2012年11期
5 金元石;關(guān)于中國朝鮮族的含義[J];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03年04期
6 金虎雄;;全球化與多元共生時代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以中國朝鮮族社會的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為中心[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02期
7 金浩;;中國朝鮮族文學學科發(fā)展的一個里程碑——評吳相順教授主編的《中國朝鮮族文學史》[J];黑龍江民族叢刊;2008年06期
8 韓今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朝鮮族對社會主義思想的選擇[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1年01期
9 金虎雄;紫荊;;編寫中國朝鮮族文學史的幾個問題[J];延邊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10 黃有福;中國朝鮮族移民史研究[J];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93年04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金虎雄;;全球化與多元共生時代的文化戰(zhàn)略——以中國朝鮮族社會的生存與發(fā)展為主[A];北京論壇(2007)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人類文明的多元發(fā)展模式:“族群交往與宗教共處”社會學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C];2007年
2 張子波;楊康鵑;金雄吉;金艷花;;中國朝鮮族CCR5△32基因突變的研究[A];“加入WTO和科學技術(shù)與吉林經(jīng)濟發(fā)展——機遇·挑戰(zhàn)·責任”吉林省第二屆科學技術(shù)學術(shù)年會論文集(下)[C];2002年
3 張子波;楊康鵑;金雄吉;金艷花;王欣昊;;中國朝鮮族Ⅰ型膠原蛋白A2、低密度脂蛋白受體基因多態(tài)性的研究[A];中國的遺傳學研究——中國遺傳學會第七次代表大會暨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3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特派記者 呂瑞東;建立中國朝鮮族博物館[N];吉林日報;2010年
2 記者 王春榮;延邊中國朝鮮族民俗風情園開工建設(shè)[N];延邊日報(漢);2011年
3 本報記者 楊守玉;中國朝鮮族非遺展館接待客人4.4萬人次[N];延邊日報(漢);2011年
4 記者 戰(zhàn)德全;文化戰(zhàn)線要以展示中國朝鮮族風貌為己任[N];延邊日報;2006年
5 記者 王軍;帽兒山下打造中國朝鮮族民俗風情園[N];延邊日報;2008年
6 記者 王軍;《中國朝鮮族移民史研究》出版[N];延邊日報;2009年
7 本報記者 顏玉芝;為繁榮中國朝鮮族音樂文化盡心盡責[N];延邊日報(漢);2010年
8 明亮;踏著古老歌謠走過滄桑巨變[N];延邊日報(漢);2011年
9 中國電視劇制作中心導演 電視劇《長白山下我的家》制片人 劉立京;從“小家”透視出民族的“大家庭”[N];中國藝術(shù)報;2012年
10 景志英;自覺傳承中國朝鮮族民族文化[N];延邊日報(漢);2011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林哲煥;中國朝鮮族社會變遷與發(fā)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7年
2 崔玉花;解放前中國朝鮮族歌謠研究[D];延邊大學;2014年
3 金英蘭;中國朝鮮族小說與在日朝鮮人小說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1年
4 全美英;中國朝鮮族與在日朝鮮人民族教育比較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年
5 全信子;中國朝鮮族女性涉外婚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侯蘇庭;關(guān)于《中國朝鮮族文學通史(下)》朝漢翻譯的實踐報告[D];延邊大學;2015年
2 高春艷;關(guān)于《中國朝鮮族文學通史》(下冊)的朝漢翻譯實踐報告[D];延邊大學;2015年
3 鄭香丹;中國朝鮮族大學生英語節(jié)奏模式研究[D];延邊大學;2016年
4 申蘭雪;在韓中國朝鮮族對當?shù)厣鐣挠绊慬D];延邊大學;2016年
5 曹琳瑛;當代中國朝鮮族小說中的佛教因子研究[D];延邊大學;2013年
6 樸光星;論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朝鮮族社會的重組[D];延邊大學;2000年
7 李叢叢;中國朝鮮族小說中的韓國人形象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8 金晶花;中國朝鮮族抗日戰(zhàn)爭時期革命歌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9 姜成;中國朝鮮族體育的文化審視[D];延邊大學;2007年
10 李泰周;中國朝鮮族民族自治的歷史和現(xiàn)狀[D];中央民族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468364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2468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