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肯定對個體失敗后焦慮情緒的緩沖作用
本文選題:自我肯定 + 自尊 ; 參考:《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4年03期
【摘要】:目的:探討自我肯定對不同自尊個體失敗后焦慮情緒的緩沖作用。方法:以216名大學生為對象,運用自尊量表篩選出122名大學生為被試,采用問卷調(diào)查、誘導實驗及情境實驗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研究。結果:①t檢驗中,無自我肯定條件下的被試焦慮緩沖量的平均值為4.74,自我肯定條件下被試焦慮緩沖量的平均值為8.66;②方差分析中,對于被試失敗后的焦慮緩沖量,自尊、自我肯定主效應及二者之間的交互作用均顯著,分別為F(1,118)=63.36,P0.001,F(1,118)=11.59,P0.01,F(1,118)=4.59,P0.05。結論:自我肯定可以有效緩沖失敗后被試的焦慮情緒,自我肯定與自尊對焦慮情緒的影響存在交互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self-affirmation on anxiety after failure of different self-esteem individuals. Methods: 216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and 122 college students were selected by using self-esteem scale. The methods of questionnaire, induction experiment and situational experiment were used to study. Results in the 1 t test, the mean of anxiety buffer without self-affirmation was 4.74, and the average of anxiety buffer with self-affirmation was 8.66 / 2 in ANOVA. The main effect of self-affirmation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two were significant, which were 63.36P0.001P0.001, 11.59 (P0.01P0.01) and 4.59 (P0.05),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elf-affirmation can effectively buffer the anxiety of the subjects after failure, and there is interaction between self-affirmation and self-esteem.
【作者單位】: 河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
【基金】:河南省政府決策研究招標課題(2013B124) 河南省教育廳青年基金項目(2012-QN-130) 河南科技大學青年基金項目(2012QN048) 2013年度河南科技大學教改課題項目的資助
【分類號】:B844.2
【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9條
1 田錄梅;張向葵;;高低自尊者不同記憶偏好的發(fā)生機制[J];心理科學;2010年06期
2 張向葵,田錄梅;自尊對失敗后抑郁、焦慮反應的緩沖效應[J];心理學報;2005年02期
3 石偉;劉杰;;自我肯定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06期
4 洪冬美;;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源對大學生自我肯定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年06期
5 袁立新;張積家;陳曼;;幽默感對壓力事件與心理健康關系的調(diào)節(jié)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8年06期
6 高麗;張向葵;田錄梅;;歸因方式對不同自尊水平個體狀態(tài)焦慮情緒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年01期
7 洪冬美;許芳;湯福球;;自助式心理輔導對大學生自我肯定水平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年04期
8 孫仕秀;關影紅;覃滟云;張露;范方;;青少年社會支持與情緒行為問題的關系:心理彈性的中介與調(diào)節(jié)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年01期
9 趙鑫;金戈;周仁來;;什么樣人更善于情緒調(diào)節(jié)?—情緒調(diào)節(jié)的個體差異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年03期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汲慧麗;;論抑郁與內(nèi)隱自尊和外顯自尊的關系[J];安康學院學報;2007年01期
2 鄒先云;馮維;;成敗歸因理論及其對學生成就動機培養(yǎng)的啟示[J];達縣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自然科學);2006年05期
3 陳煦海;王曉剛;林曉敏;;幽默感和主觀幸福感、抑郁的關系探討[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1年01期
4 盧芳芳;鄒佳佳;張進輔;;福清市流動兒童、留守兒童及一般兒童自尊感比較研究[J];保健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11年04期
5 杜蕾;;初中生社會支持、自我接納與應對方式的關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2年10期
6 姜永志;白曉麗;;手機互聯(lián)網(wǎng)依賴與心理和諧的關系:自尊的中介作用[J];廣州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2期
7 程麗;秦楠;朱姝娟;晏春麗;王云;雷俊;;不孕癥患者抑郁的影響因素和心理干預研究進展[J];護理學雜志;2011年14期
8 許秀芬;馬偉娜;曹亮;;自尊研究進展[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yī)學版);2008年03期
9 王仲星;王欣星;張涵;周偉;;信任、心理控制源對醫(yī)學生主觀幸福感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9年02期
10 吳麗;歐陽文珍;;幽默感的心理學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年01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高麗;中小學生自我調(diào)節(jié)特點及對學校適應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11年
2 叢曉波;自尊的本質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6年
3 田錄梅;自尊的認知加工偏好及其對情感反應的影響[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4 陽澤;自尊需要的結構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7年
5 徐華春;中國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白崇鵬;初中生焦慮與歸因方式的關系[D];山東師范大學;2011年
2 劉文華;大學生良性壓力與其心理健康的關系:基于幽默感的研究[D];河南大學;2011年
3 高鄭玉;歸因誘導對不同焦慮水平中學生的自尊影響[D];曲阜師范大學;2011年
4 王愛芬;大學生的幽默風格及其與認知風格、應對方式、心理健康的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1年
5 付建麗;高職生自我增強與自尊的關系研究[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2011年
6 劉宏彥;高中生自尊量表的編制及其應用研究[D];山東大學;2011年
7 鄧小平;自尊雙重兩因素結構特性與功能的實驗研究[D];寧波大學;2009年
8 曹華英;社交拒絕對個體社會適應的影響:自尊的中介與調(diào)節(jié)效應[D];寧波大學;2011年
9 施燕;異質性高自尊在認知加工偏好和自我妨礙策略下的差異性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
10 徐憲斌;情緒狀態(tài)對學習判斷的影響及其機制[D];浙江師范大學;2011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羅增讓;不同焦慮者的歸因模式研究[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2 李玉麗;曹楓林;孔箴;董方虹;陳倩倩;劉佳佳;程培霞;;高三學生焦慮抑郁情緒與心理彈性的關系[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10年07期
3 洪冬美;許芳;劉淳松;;大學生自助式心理健康教育的實驗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8年06期
4 王沛,舒陽花;情緒的實驗誘發(fā)及其分類系統(tǒng)淺析[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年01期
5 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醫(yī)學雜志;1994年02期
6 洪冬美;;大學生自我肯定狀況的分析及對策[J];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6期
7 崔麗娟;俞彬彬;黃敏紅;;家庭關懷、心理彈性與社會支持對流浪兒童的影響研究[J];心理研究;2010年03期
8 黨彩萍;焦慮研究述評[J];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04期
9 龔藝華,黃希庭;大學生心理控制源與自我價值感的相關研究[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1期
10 施向東;盧潔;梁惠寧;;青少年心理健康及危險行為的研究進展[J];現(xiàn)代預防醫(yī)學;2009年07期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張雯;舞動心理團體輔導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實驗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7年
2 范方;留守兒童焦慮/抑郁情緒的心理社會因素及心理彈性發(fā)展方案初步研究[D];中南大學;2008年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許秀芬;;同伴拒絕情境下大學生自尊補償效應的研究[J];遵義師范學院學報;2011年02期
2 洪冬美;;社會支持、心理控制源對大學生自我肯定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7年06期
3 潘友蘭;趙畢華;;自我防衛(wèi)機制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學理論;2010年06期
4 洪冬美;許芳;湯福球;;自助式心理輔導對大學生自我肯定水平的影響[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0年04期
5 牛拴奇;學生自信心的培養(yǎng)[J];心理與健康;2002年09期
6 樹人;;3~6歲兒童自我肯定心理的變化[J];父母必讀;1995年04期
7 黃小忠;徐兒;徐蕓;;大學生自我肯定團體心理輔導效果[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2006年05期
8 史彩娥;自我設障傾向的形成與矯正[J];思想教育研究;2003年02期
9 石偉;劉杰;;自我肯定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進展;2009年06期
10 良言;;對自我進行果敢訓練[J];醫(yī)學心理指導(校園心理);2006年1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許秀芬;馬偉娜;;智力測驗成敗情境下大學生內(nèi)隱自尊補償效應的研究[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2 高麗;張向葵;田錄梅;;歸因方式和自我肯定對不同自尊水平個體焦慮情緒的影響[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春玲;佐斌;;內(nèi)隱自我中心的概念、機制及研究方法[A];中國社會心理學會2006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6年
4 熊紅星;張t,
本文編號:178624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786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