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雜問題解決中計算機模擬情境的邏輯框架
本文關鍵詞: 復雜問題解決 計算機模擬 線性結構方程 有限狀態(tài)自動化 出處:《應用心理學》2014年02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計算機模擬情境擺脫了實驗室研究和現(xiàn)場研究的不足,滿足了復雜問題解決的復雜性、動態(tài)性和模糊性等特征,受到研究者們的青睞。近年來,各種模擬情境在復雜問題解決研究中得到運用,其內(nèi)部邏輯結構主要有線性結構方程和有限狀態(tài)自動化,線性結構方程適用于等距數(shù)據(jù),而有限狀態(tài)自動化適用于稱名數(shù)據(jù)。當前,對復雜問題解決的測量注重結果,而相對忽視過程。未來的模擬情境可以從問題特征、任務邏輯和測量方式來提高信度和效度。
[Abstract]:Computer simulation situation, which gets rid of the deficiency of laboratory research and field research, mee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plexity, dynamics and fuzziness of complex problem solving, and has been favored by researchers in recent years. All kinds of simulation scenarios are applied in the research of complex problem solving. The internal logical structure mainly includes linear structural equation and finite state automation. Linear structural equation is suitable for equidistant data. The finite state automation is suitable for naming data. At present, the measurement of complex problem solving pays attention to the result, but neglects the process. The simulation situation in the future can be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roblem. Task logic and measurement to improv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作者單位】: 浙江工業(yè)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
【基金】:國家自然青年科學項目(71101128) 國家自然科學項目(71071137) 教育部社科青年項目(10YJC630075)
【分類號】:B849
【正文快照】: 1引言由于復雜問題具有復雜性、動態(tài)性、模糊性以及時間滯后性,傳統(tǒng)的紙筆實驗方式已經(jīng)無法滿足研究的要求(BrehmerDorner,1993)。Funke(1995)提出復雜問題解決研究必須遵循以下原則:使用合適特征的情境;運用小規(guī)模的系統(tǒng);能評價問題解決者以往的知識;對于系統(tǒng)的解釋和控制有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何銓;馬劍虹;Hora H.Tjitra;;復雜問題解決:探索人們?nèi)绾慰刂茝碗s動態(tài)系統(tǒng)[J];應用心理學;2005年04期
2 安晶卉,張建新;人格心理學研究中新的探索——從模擬情境中尋找個體行為無序背后的有序[J];心理科學進展;2004年03期
3 李玉山;學校心理素質(zhì)教育活動課教學初探[J];天津教育;2002年01期
4 王紹銘;情境認知新論[J];上海教育;2003年21期
5 "基礎教育教學質(zhì)量監(jiān)測系統(tǒng)"項目組;;IRT下題量與被試量對參數(shù)估計模擬返真性能的影響[J];中國考試(研究版);2009年06期
6 何存道,陳瑋,胡克定;評價中心簡介——選拔和評價管理人員的一種方法[J];心理科學;1983年04期
7 魏柳青;張學民;劉冰;魯學明;李迎娣;;多目標視覺追蹤的現(xiàn)象、規(guī)律和認知加工機制[J];心理科學進展;2010年12期
8 A.艾拉馬濟揚 ,M.列別捷娃 ,常文;心理學研究中的業(yè)務游戲及其應用[J];國外社會科學;1984年02期
9 陳順森;;箱庭療法治療自閉癥的原理和操作[J];中國特殊教育;2010年03期
10 高學德;周愛保;;內(nèi)疚和羞恥的關系——來自反事實思維的驗證[J];心理科學;2009年01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5條
1 何銓;Hora W.Tjitra;馬劍虹;;群體復雜問題解決中策略使用和信息獲取的模擬研究[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2 Hora Tjitra;何銓;;群體復雜問題解決動態(tài)過程對群體有效性影響的定性研究[A];第十一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C];2007年
3 陳順森;;對一例阿斯伯格綜合征兒童的箱庭治療過程[A];第十二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9年
4 段文杰;李婷婷;張永紅;;人格特質(zhì)、時間壓力與沖動性購買行為關系的實驗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5 林俊吉;王文中;;應用平行分析于二元變項全訊息之因素分析[A];全國教育與心理統(tǒng)計與測量學術年會暨第八屆海峽兩岸心理與教育測驗學術研討會論文摘要集[C];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5條
1 劉滿霞;基于過程分析的群體復雜問題解決研究[D];浙江大學;2006年
2 龔濤;大學生的捐助行為及其與人格的關系[D];上海師范大學;2011年
3 高學德;反事實思維與內(nèi)疚和羞恥關系的實證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6年
4 吳玉潔;6-10歲兒童對承諾的心理反應特點[D];上海師范大學;2010年
5 李勝男;10-16歲兒童誠信價值觀現(xiàn)狀的心理學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03年
,本文編號:1451359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45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