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精神病藥對大鼠母性行為的影響及其機制
發(fā)布時間:2017-12-06 07:26
本文關鍵詞:抗精神病藥對大鼠母性行為的影響及其機制
更多相關文章: 母性行為 抗精神病藥 大鼠 多巴胺D受體 -羥色胺A/C受體 伏隔核
【摘要】:母性行為是一個復雜的本能行為,可以作為研究藥物影響社會行為的一個有效模型。人和動物的母性行為具有很多相似的特征。很多臨床上用的抗精神病藥物,像氟哌啶醇、氯氮平、利培酮、奧氮平、奎硫平、阿立哌唑和氨磺必利都會破壞一種或幾種母性反應(比如:幼鼠叼回、舔幼鼠、筑巢行為等)。在闡述產生母性行為的生物學機制的基礎上,我們綜述了近年來抗精神病藥對母性行為的影響及其神經生理機制,并且討論了這些前臨床研究的潛在臨床意義。我們認為抗精神病藥主要是通過抑制母性動機來影響母性行為的主動成分。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引起的鎮(zhèn)靜對于母性行為的破壞起了重要作用。受體機制上,典型抗精神病藥破壞母性行為主要是通過抑制D2受體,而非典型抗精神病藥則主要通過抑制5-HT2A/2C受體。包括伏隔核殼區(qū)在內的相關獎賞環(huán)路是抗精神病藥影響母性行為的主要神經網絡。這一系列的研究不僅增加了對調控母性行為神經化學機制的理解,也有助于理解抗精神病藥的治療范圍及其副作用,并幫助我們理解抗精神病藥對人類母性關懷的影響及機制,改善或減弱抗精神病藥所帶來的消極影響,以便提出更好治療精神病的方法。
【作者單位】: 認知與人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西南大學);西南大學心理學部;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心理學系;
【分類號】:B845.4
【正文快照】: (2內布拉斯加-林肯大學心理學系,內布拉斯加州美國68588-0308)1引言母性行為(maternal behavior)是指雌體對其后代或親緣個體的后代提供撫育的全部活動,屬于本能行為,具有高度動機性及良好組織性(Li,Sun,Zhang,Hu,2010;Numan,2007;Numan,Rosenblatt,Komisaruk,1977;NumanSm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 前1條
1 姜長青;排憂解難[J];心理與健康;1999年02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前2條
1 今圣嘆;精神分裂反復發(fā)作的原因[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3年
2 文亦多;治療精神分裂癥需注意哪些問題[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3年
,本文編號:125782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257823.html
教材專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