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道德直覺早期加工機制的ERP研究
本文關鍵詞:探索道德直覺早期加工機制的ERP研究
更多相關文章: 道德判斷 道德直覺 事件相關電位(ERP) 識別電位(RP)
【摘要】:道德判斷是指個人運用已有的道德觀念和知識對道德現(xiàn)象進行分析、選擇和評價的心理過程。在認知心理學等領域,道德判斷的加工機制問題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而認知推理與直覺(情緒)在其中的性質和作用仍是個充滿爭議的熱點問題。早期的研究者認為道德判斷是一個有意識的認知推理過程,而近期的研究則發(fā)現(xiàn),道德判斷不僅包括認知推理,還包含了早期的自動化加工過程,即道德直覺。因此,從時間進程上考查道德判斷(尤其是早期階段)的加工過程則非常有意義。事實上,近期有關道德判斷時程加工特點的研究也較為一致的發(fā)現(xiàn),大腦在時程早期就能對道德信息進行識別,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德直覺的功能。然而,現(xiàn)有研究所用的實驗范式仍存在某些缺陷(如,難以排除刺激的物理性質、視覺相關成分對ERP早期成分的影響),這導致了研究結果的可靠性令人質疑。因此,為有效減少無關因素對道德判斷早期加工階段的影響,本研究采用快速流刺激范式(RSS,rapid stream stimulation),利用具有良好時間分辨率的事件相關電位(ERPs,event-related potentials)技術,考察道德判斷的早期階段是否確實存在一種道德直覺,幫助人們對道德信息進行快速的識別加工。具體而言,本實驗中的RSS范式是以每個刺激詞出現(xiàn)250ms的速度向被試快速、交替隨機呈現(xiàn)可識別刺激(共4種,包括道德違反詞、純厭惡詞、中性詞及國家名或地名)與不可識別的材料(背景刺激),被試的任務是看到國家名或地名時,迅速按數(shù)字鍵“1”。RSS范式可以誘發(fā)識別電位(RP,recognition potential),RP常被認為可以反映語義的早期加工,而道德判斷過程必定首先涉及語義加工。因此,我們以RP成分為指標,通過對比三類實驗材料(道德違反詞、純厭惡詞、中性詞)所誘發(fā)RP波幅的差異,探究道德判斷早期加工的特點。隨后,我們利用厭惡情緒量表、道德基礎量表(MFQ-30)對被試進行測量,希望進一步探究道德判斷早期的識別加工是否存在個體差異。ERP結果發(fā)現(xiàn),被試間的RP成分呈現(xiàn)出兩種不同的趨勢。其中,一組被試(12名)的結果顯示:道德違反詞所誘發(fā)RP成分的波幅顯著大于純厭惡詞和中性詞(moral組);另一組被試(15名)的結果則顯示出相反的趨勢:純厭惡詞所誘發(fā)的RP成分的波幅顯著大于道德違反詞和中性詞(disgust組)。量表測量結果顯示,moral組被試在道德基礎量表(MFQ-30)中的關懷/傷害維度上的得分顯著高于disgust組被試,而在厭惡情緒量表中的病原體厭惡維度上的得分則顯著低于后者。結合兩項結果我們發(fā)現(xiàn),對道德信息(尤其是與傷害相關的信息)敏感性較高的moral組被試的RP成分似乎表現(xiàn)出對于道德信息的優(yōu)先識別,而對病原體厭惡信息更為敏感的disgust組被試的RP成分則顯現(xiàn)出對厭惡信息的優(yōu)先識別。本研究結果表明,道德信息與非道德信息在RP成分上的分離顯示了大腦確實在時程加工早期階段就能夠快速對道德信息進行識別加工,而這種早期的識別加工可能反映的正是一種道德直覺。然而,這種早期的對道德信息快速的識別加工可能存在個體差異,這可能是由于不同個體道德敏感性、厭惡敏感性的差異所造成的,而這其中具體的影響機制則需今后的研究進一步探查。
【關鍵詞】:道德判斷 道德直覺 事件相關電位(ERP) 識別電位(RP)
【學位授予單位】:杭州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15
【分類號】:B842
【目錄】:
- 致謝4-6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1 引言12-13
- 2 道德判斷加工機制之爭:認知推理VS道德直覺13-18
- 2.1 道德判斷中的理性推理13-14
- 2.2 道德判斷中的直覺加工14-17
- 2.2.1 社會直覺模型——情緒15-16
- 2.2.2 普遍道德語法——無意識推理16-17
- 2.2.3 其他有關“道德直覺”的解釋17
- 2.3 雙加工理論17-18
- 3 道德判斷的腦神經成像研究18-20
- 4 道德判斷的時程加工機制研究20-23
- 5 問題提出與研究思路23-24
- 5.1 問題提出23-24
- 5.2 研究思路24
- 6 研究的意義24-25
- 6.1 理論意義24-25
- 6.2 實踐意義25
- 7 實驗報告25-38
- 7.1 實驗材料的編制、評定與選取25-26
- 7.2 實驗方法26-29
- 7.2.1 被試26
- 7.2.2 ERP實驗程序與任務26-28
- 7.2.3 量表施測與事后材料評定28
- 7.2.4 實驗數(shù)據的采集、處理與分析28-29
- 7.3 實驗結果與分析29-34
- 7.3.1 行為數(shù)據結果29
- 7.3.2 材料評定結果29-30
- 7.3.3 EPR數(shù)據分析30-32
- 7.3.3.1 所有被試的ERP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30-31
- 7.3.3.2 moral組被試的ERP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31-32
- 7.3.3.3 disgust組被試的ERP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32
- 7.3.4 量表測量結果32-34
- 7.3.4.1 moral組被試的量表測量結果33
- 7.3.4.2 disgust組被試的量表測量結果33-34
- 7.3.4.3 moral組與disgust組測量結果的比較34
- 7.4 討論34-38
- 8 研究創(chuàng)新與不足38-39
- 9 研究展望39-40
- 參考文獻40-45
- 附錄一 實驗材料45-46
- 附錄二 實驗指導語46-47
- 附錄三 厭惡情緒量表47-48
- 附錄四 道德基礎量表(MFQ-30)48-50
- 附錄五 指導語50-51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庫 前10條
1 龍杰;試論道德直覺[J];東岳論叢;1991年02期
2 楊宗元;徐輝;;道德直覺及其理性特征[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0年08期
3 王鵬;方平;姜媛;;道德直覺背景下的道德決策:影響因素探究[J];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04期
4 廖小平;道德直覺:道德認識的一種思維方式[J];貴州社會科學;1993年02期
5 龐學光;;淺論道德直覺及其培養(yǎng)[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4年04期
6 李亮學;論道德直覺[J];懷化師專學報;1997年03期
7 林瑞青;;道德直覺之心理學視野的哲學論辯[J];伊犁教育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8 R·A·施維德;E·圖列爾;N·C·瑪奇;陳會昌;;兒童的道德直覺[J];心理學動態(tài);1988年04期
9 田學紅;楊群;張德玄;張燁;;道德直覺加工機制的理論構想[J];心理科學進展;2011年10期
10 黃富峰;;道德直覺與道德信仰的養(yǎng)成[J];中國教育學刊;2006年07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1條
1 李亞丹;張慶林;;道德直覺和道德推理的研究述評[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庫 前3條
1 段慶芳;探索道德直覺早期加工機制的ERP研究[D];杭州師范大學;2015年
2 張博;論道德直覺能力及其培養(yǎng)策略[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3 左有才;情緒在道德雙加工模型中的作用[D];河北師范大學;2013年
,本文編號:10570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nlixingwei/10570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