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世界歷史論文 >

歷史題材小說名詞解釋_歷史小說排行榜前十名_《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博士論文

發(fā)布時間:2016-07-30 00:16

  本文關(guān)鍵詞:中國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山東師范大學》 2008年

中國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論

劉進軍  

【摘要】: 迄今為止,理論界、評論界對歷史題材小說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但這些成果大多只是針對單一類型的歷史題材小說進行的研究與論證。面對不同題材的歷史小說,理論界表現(xiàn)出的是冷、熱不均的研究態(tài)勢!盁帷,指的是眾多專家、學者將注意力大多拘泥于“新歷史”的小說上面。多年來,理論界對“新歷史”小說與西方新歷史主義思潮的研究論文多如牛毛?梢哉f,中國“新歷史”小說之所以在新時期中國小說主潮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理論界、評論界所做的貢獻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伴隨著清宮歷史電視劇的熱播,以二月河、唐浩明、凌力等作家創(chuàng)作的作品為代表的長篇古代歷史題材小說(尤其是明清歷史題材小說)也受到眾多專家、學者的熱情關(guān)注與研究。尤其是在《張居正》獲得“茅盾文學獎”之后,古代歷史題材小說更加受到重視,一大批有分量的學術(shù)論文應運而生。但是,我們也能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中看到,學術(shù)界對古代歷史題材小說的研究還僅僅停留在個別作家、個別作品的個案層面之上,還遠沒有達到系統(tǒng)化、理論化的高度。熱的只是幾個作家、幾部作品。既然歷史題材小說研究有熱的一面,那么也就必然有冷的一面!袄洹钡闹饕憩F(xiàn)有:(1)研究視角單一,政治標準仍在主導研究者視野。(2)研究方法單一,對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古代歷史題材小說的研究沒有采用普適性的現(xiàn)代性理論,仍在用框架式的話語來闡釋、評論文本。(3)更多地將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納入到“戰(zhàn)爭”的序列中進行解讀,忽略了其自身文學題材的豐富性。(4)以偏概全,忽略了全球化與新的文化語境對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的影響。(5)研究視野狹隘,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古代歷史題材小說、新歷史小說的研究各自為政,各有各的闡釋、分析,卻沒有人將三者聯(lián)系起來進行考查。 由此可見,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研究取得豐碩成果的背后,呈現(xiàn)出一種不平衡與失重的混沌狀態(tài),不同題材的歷史小說受到的待遇是各不相同的。尤其嚴重的是,各種不同題材的歷史小說之間缺乏有效、合理地溝通與聯(lián)系。在學術(shù)界的眼中,它們被視為一個個單獨的結(jié)構(gòu),結(jié)構(gòu)與結(jié)構(gòu)之間是孤立的、沒有聯(lián)系的,表現(xiàn)出明顯的疏離態(tài)勢。我們只能見到結(jié)構(gòu)內(nèi)部的梳理與對話,而無法見到結(jié)構(gòu)之間的互相交流。由此可見,近年來理論界對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的梳理與研究只是一種歷時性的演示,展現(xiàn)給我們的是你方唱罷我登場的線性文學史框架。但實際的情況是,多種歷史題材小說齊頭并進(有出現(xiàn)的時間早晚之分),它們在多元化的社會語境下對歷史所發(fā)出的音響是喧鬧與復雜的。本人在閱讀大量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與西方歷史哲學理論的基礎上,擬對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進行整體性、系統(tǒng)性、結(jié)構(gòu)性的統(tǒng)一論述,從而理清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的脈絡,全面揭示其審美價值、文化價值與歷史價值。 緒論部分,首先是梳理中國古代小說與歷史的淵源,闡明中國古代小說是怎樣在與歷史的糾纏不清中脫穎而出的。其次,介紹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題材小說的命名與發(fā)展,以及其在新中國成立后的興盛與衰落情況。第三,介紹新時期開始之后,中國歷史題材小說的發(fā)展概況。最后,對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古代歷史題材小說、新歷史小說做出初步的劃分與定義。 第一章主要論述新時期的革命歷史題材小說。本章共分四節(jié),第一節(jié)新時期政治、文化語境下的革命歷史題材小說,探討了在新的政治、文化語境下,中國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發(fā)展概況。本節(jié)共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對“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命名進行了探源;第二部分介紹了新時期初始的政治語境與文化語境;第三部分敘述了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發(fā)展脈絡。第二節(jié)歸納了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民族國家視野下的革命史詩品格。本節(jié)共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從形式上論述了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波瀾壯闊的歷史空間;第二部分從內(nèi)容上總結(jié)了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史詩性的宏大敘事與客觀歷史的真相。第三節(jié)從“由神到人、向內(nèi)轉(zhuǎn)的平凡人生”、“抽空階級意識的各色終生相”、“傳奇性的敘事模式”、“俠氣與匪氣的世俗英雄主義”四個方面論述了新時期革命英雄形象的嬗變。第四節(jié)從“現(xiàn)代性”的角度論述了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兩個關(guān)鍵詞“國民性”與“革命”。 第二章論述新時期的古代歷史題材小說。本章共分五節(jié),第一節(jié)主要從主流政治視野下的民族、階級斗爭史出發(fā),概括了80年代前期古代歷史題材小說。第二節(jié)探討了80年代中期以后的古代歷史題材小說的生成背景——三足鼎立的文化板塊,共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了80年代中期以后古代歷史題材小說的創(chuàng)作情況。第二部分介紹了新時期三足鼎立的文化立場。第三節(jié)從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文化立場出發(fā),概括了古代歷史題材小說民族、國家、史詩三大特性。共分為三部分,一是主流文化意識形態(tài)“實用理性”關(guān)照下的“以史為鑒”;二是民族國家視野下的大歷史圖景;三是史詩視野下的“歷史真實”與“藝術(shù)真實”。第四節(jié)從面對全球化語境的精英知識分子立場出發(fā),概括了古代歷史題材小說中歷史與文化的想象張力。在探討了新時期知識精英立場下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全息圖景之后,分別介紹了文人士子的辛酸史、帝王將相的榮辱史以及紛繁的儒、道、釋文化史。第五節(jié)從大眾民間文化的角度出發(fā),討論了古代歷史題材小說的逸趣。本節(jié)首先介紹了讀者期待視野下的大眾文化與民間通俗文化;其次,推出了大眾民間文化的天命史觀:循環(huán);第三,詳細考查了古代歷史題材小說的情欲敘事;第四,介紹了來自民間的通俗文學形式:傳奇與章回體。 第三章論述新時期的新歷史小說。本章共分七節(jié),第一節(jié)介紹了西方新歷史主義的有關(guān)理論,理清了“新歷史主義小說”與“新歷史小說”之間的糾葛,并為“新歷史小說”進行定義。第二節(jié),從解構(gòu)與建構(gòu)的角度,闡釋了新歷史小說對傳統(tǒng)權(quán)威話語與宏大敘事的消解。第三節(jié),從家族史、生活史、戰(zhàn)爭史、民家史、生存史五個角度描繪了新歷史小說中紛繁的歷史圖景,展現(xiàn)了作家對歷史主體的重新體認與建構(gòu)。第四節(jié)介紹了新歷史小說中的人與人性。第五節(jié)描繪了歷史的偶然性與神秘性。第六節(jié)通過介紹新歷史小說中作者搭構(gòu)的共時性、循環(huán)型的時空體,展現(xiàn)了歷史的寓言化。第七節(jié)主要闡釋新歷史小說的后現(xiàn)代性特征,包括:戲謔、反諷、戲仿等樣式。 結(jié)語部分主要是借用“互文性”這一文學評批工具,對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古代歷史題材小說、新歷史小說進行比較。通過“史詩性”與“反史詩性”、“螺旋上升”中的必然與“循環(huán)往復”中的偶然、“英雄”—“帝王將相”—“人”、三種不同的文本背后的歷史觀念四組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中隱性聯(lián)系的“互文性”比較,得出最終的結(jié)論,即:只有掌握了“現(xiàn)代性”這把鑰匙,我們才可以徹底打通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古代歷史題材小說、新歷史小說的界限,對它們加以系統(tǒng)性的整體考察,從而實現(xiàn)對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的總體把握。新時期的歷史題材小說始終對應著中國“現(xiàn)代性”的進程,沒有現(xiàn)代性,就不會有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它從現(xiàn)代性中來,它到現(xiàn)代性中去,它始終與現(xiàn)代性進行著文學的互動與精神的溝通,并始終參與著現(xiàn)代性的民族國家想象建構(gòu)。

【關(guān)鍵詞】:
【學位授予單位】:山東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博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8
【分類號】:I207.42
【目錄】:

  • 中文摘要7-10
  • 英文摘要10-13
  • 緒論歷史想象與文學想象13-33
  • 第一節(jié) 隸屬與曖昧——中國古代小說與歷史的淵源13-24
  • (一) “歷史”、“小說”何謂?14-17
  • (二) 古代小說與歷史的糾纏17-24
  • 1、史官文化與稗史小說17-20
  • 2、講史評話與歷史演義——古代歷史題材小說的破繭而出20-24
  • 第二節(jié) 中國近現(xiàn)代歷史題材小說的命名與發(fā)展24-29
  • (一) 現(xiàn)代歷史題材小說的奠基24-27
  • (二) 現(xiàn)代歷史題材小說的余緒與“17 年”歷史題材小說發(fā)展概況27-29
  • 第三節(jié) 世紀末與世紀初的遙相呼應——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29-33
  • (一) 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概況29-31
  • (二) 新時期不同類型歷史題材小說的劃分與定義31-33
  • 第一章 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33-101
  • 第一節(jié) 新時期政治、文化語境下的革命歷史題材小說33-53
  • (一) “革命歷史題材小說”探源33-35
  • (二) 文學與政治的互動——新時期初始的政治語境與文化語境35-41
  • 1、新時期初始的政治語境對文學的影響36-39
  • 2、新時期初始的文化語境對文學的影響39-41
  • (三) 世紀之交的崛起——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發(fā)展脈絡41-53
  • 第二節(jié) 傳承與疏離——民族國家視野下的革命史詩品格53-69
  • (一) 形式上的史詩化:波瀾壯闊的歷史時空55-62
  • (二) 內(nèi)容上的史詩化:宏大敘事與客觀歷史的真相62-69
  • 第三節(jié) 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英雄形象的嬗變69-89
  • (一) 理想、本真、另類——革命歷史題材小說英雄與英雄主義書寫的嬗變69-74
  • (二) 英雄:由神到人、向內(nèi)轉(zhuǎn)的平凡人生74-81
  • (三) 英雄:抽空階級意識的各色眾生相81-83
  • (四) 英雄:傳奇性的敘事模式83-86
  • (五) 英雄:充滿俠氣與匪氣的世俗英雄主義86-89
  • 第四節(jié) 關(guān)鍵詞——關(guān)于新時期革命歷史題材小說革命歷史圖景的哲學思89-101
  • (一) 關(guān)鍵詞之一:革命89-94
  • (二) 關(guān)鍵詞之二:國民性94-101
  • 第二章:新時期古代歷史題材小說101-180
  • 第一節(jié) 主流政治視野下的民族、階級斗爭史——80 年代前期古代歷史題材小101-117
  • (一) 80 年代前期的古代歷史題材小說概況101-104
  • (二) 政治化的歷史觀照104-107
  • (三) 整齊、劃一的古代史107-117
  • 第二節(jié) 三足鼎立的文化板塊——80 年代中期以后的古代歷史題材小說117-125
  • (一) 80 年代中期以后古代歷史題材小說的創(chuàng)作情況117-121
  • (二) 文化合力撞擊下的歷史文學產(chǎn)物121-125
  • 第三節(jié) 民族、國家、史詩——主流文化意識形態(tài)的歷史文學想象訴說125-147
  • (一) 主流文化意識形態(tài)“實用理性”觀照下的“以史為鑒”125-130
  • (二) 民族國家視野下的大歷史圖景130-139
  • (三) 史詩視野下的“歷史真實”與“藝術(shù)真實”139-147
  • 第四節(jié) 歷史與文化的想象張力——精英知識分子立場的歷史訴說147-167
  • (一) 新時期精英知識分子立場下的歷史傳統(tǒng)文化全息圖景147-153
  • (二) 精英文化:文人士子的辛酸史153-157
  • (三) 權(quán)謀文化:帝王將相的榮辱史157-163
  • (四) 儒、道、釋的多元文化景觀:紛繁的文化史163-167
  • 第五節(jié) 大眾文化與民間逸趣的合謀167-180
  • (一) 讀者期待視野下的大眾文化與民間通俗文化167-169
  • (二) 循環(huán):大眾民間文化的天命史觀169-174
  • (三) 情欲敘事:大眾獵奇心理與自然人性欲望書寫的合謀174-176
  • (四) 傳奇與章回體:來自民間的通俗文學形式176-180
  • 第三章 新時期的新歷史小說180-245
  • 第一節(jié) 何謂“新歷史小說”180-191
  • (一) 混亂的命名與定義180-184
  • (二) 西方新歷史主義批評理論的內(nèi)涵與外延184-189
  • 1、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產(chǎn)生與發(fā)展184-186
  • 2、新歷史主義批評的特征186-188
  • 3、新歷史主義的批評策略188-189
  • (三) “新歷史小說”的命名189-191
  • 第二節(jié) 解構(gòu)與顛覆——新歷史小說對傳統(tǒng)權(quán)威話語與宏大敘事的消解191-199
  • 第三節(jié) 紛繁的歷史圖景——新歷史小說對歷史主體的重新體認與建構(gòu)199-214
  • (一) 興衰變遷的家族史:小歷史對大歷史的置換199-201
  • (二) 日常生活的世俗史:歷史的零散性201-203
  • (三) 含混的戰(zhàn)爭史:對另類歷史的重新思索203-205
  • (四) 色彩斑斕的民間史:關(guān)于民族歷史的隱秘訴說205-209
  • (五) 晦暗的生存史與欲望史:權(quán)力與暴力、性欲與情欲209-214
  • 第四節(jié) 異樣的視域——新歷史小說中的人與人性214-221
  • (一) 歷史映像中的人214-217
  • (二) 關(guān)于人性的訴說217-221
  • 第五節(jié) 捉摸不定的命運——歷史的偶然性與神秘性221-226
  • 第六節(jié) 共時性、循環(huán)型時空體:歷史的寓言化226-230
  • 第七節(jié) 戲謔、反諷、戲仿——新歷史小說的后現(xiàn)代特征230-245
  • (一) 戲謔的喜劇歷史231-234
  • (二) 反諷的荒唐歷史234-238
  • (三) 戲仿的滑稽歷史238-245
  • 結(jié)語:歷史的互文性——關(guān)于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的“現(xiàn)代性”情結(jié)245-259
  • (一) 文學批評的工具——互文性245-247
  • (二) 互文性的對話——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的隱性聯(lián)系247-259
  • 1、“史詩性”與“反史詩性”:現(xiàn)代性的宏大敘事意圖247-250
  • 2、“螺旋上升”的必然與“循環(huán)往復”的偶然:現(xiàn)代性的進化論與傳統(tǒng)型的循環(huán)論250-252
  • 3、“英雄”—“帝王將相”—“人”:“向內(nèi)轉(zhuǎn)”的現(xiàn)代性思考252-254
  • 4、文本背后的歷史觀念: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的歷史觀254-257
  • 5“、現(xiàn)代性”與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的文學互動257-259
  • 注釋259-281
  • 參考文獻281-285
  • 后記285-287
  • 攻讀學位期間發(fā)表論文目錄287
  • 下載全文 更多同類文獻

    CAJ全文下載

    (如何獲取全文? 歡迎:購買知網(wǎng)充值卡、在線充值、在線咨詢)

    CAJViewer閱讀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萬陸;試談羅旋革命歷史題材小說創(chuàng)作的特色[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1982年01期

    2 劉進軍;;商業(yè)市場運作與紅色情結(jié)的合謀——論世紀之交革命歷史題材小說與電視劇崛起[J];山東文學;2008年04期

    3 王仲生;歷史是一種對話——土地、戰(zhàn)爭與人[J];小說評論;1990年05期

    4 陳金泉;;審美價值藝術(shù)回歸的精神跋涉——俞林、楊佩瑾、羅旋革命歷史題材小說漫評[J];創(chuàng)作評譚;1999年03期

    5 沈陽;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異類——重讀《百合花》[J];湖北社會科學;2004年03期

    6 陳鼎如;試論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崇高美[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02期

    7 孫先科;“個人無意識”及其“碎片化”的存在方式——論“前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知識分子形象敘事的話語“裂縫”[J];中州學刊;2004年02期

    8 劉秉山;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新收獲──喜讀馬加長篇小說《血映關(guān)山》[J];滿族研究;1996年03期

    9 徐小鳳;;從“英雄浪漫主義”到“革命現(xiàn)實主義”的潛移——論新時期我國革命歷史題材創(chuàng)作審美觀念的轉(zhuǎn)變[J];船山學刊;2005年04期

    10 陽麗君;王東祁;;當前革命歷史題材影視劇熱播原因之探討[J];解放軍藝術(shù)學院學報;2008年04期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5條

    1 賀仲明;[N];中華讀書報;2003年

    2 楊光祖;[N];甘肅日報;2003年

    3 閻連科;[N];解放日報;2002年

    4 曾慶江;[N];中國文化報;2003年

    5 路侃;[N];中華讀書報;2002年

    中國博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劉進軍;中國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論[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中國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2條

    1 陳文中;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人物話語模式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蘇麗璇;論十七年革命歷史題材小說的信仰敘事[D];廈門大學;2008年


      本文關(guān)鍵詞:中國新時期歷史題材小說論,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

    本文編號:78662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78662.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6938c***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