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于十字路口的1920年代——《蘇聯(lián)史》第三卷《新經(jīng)濟政策的俄國》的特色
[Abstract]:If the three years between the armed uprising of October 1917 and the victory of the civil war were the period of the establishment and establishment of the Soviet regime, the 1920s was the time to determine the future direction and road of Soviet development. Lenin's new economic policy was a road that might have led the Soviet Union to prosperity, but it was interrupted by Bukharin's defeat in the party struggle. Trotsky's path to world revolution was abandoned with his failure. With the defeat of the opposition, the Stalin model became the only model of the Soviet Union for decades to come, which, although it contributed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Soviet industry, led to an imbalance in the entire economic balance of the Soviet Union, with the exception of heavy industry and military industry. Agriculture and light industry, which are related to the national economy and the people's livelihood, have been lagging behind for a long time.
【作者單位】: 中共中央編譯局;俄羅斯研究中心;
【分類號】:K512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建華;;20世紀20年代蘇聯(lián)知識分子的日常生活和社會地位[J];社會科學;2010年10期
2 徐春蓮;;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及其評價[J];考試周刊;2007年38期
3 朱磊;;新經(jīng)濟政策時期蘇聯(lián)國家安全機關問題研究狀況綜述[J];俄羅斯學刊;2011年03期
4 張建華;;新經(jīng)濟政策時期高爾基的思想肖像[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5期
5 張建華;;從政治整肅到行政規(guī)訓:新經(jīng)濟政策時期蘇維埃政權的知識分子政策[J];俄羅斯研究;2009年04期
6 王家福;;論二十年代蘇聯(lián)農(nóng)村政策兩次轉折的后果[J];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4年04期
7 王勇;;早期蘇(俄)經(jīng)濟制度的變革述評[J];世紀橋;2006年11期
8 李聰;;對蘇聯(lián)社會主義模式的評價——兼論蘇共執(zhí)政惰性[J];改革與開放;2010年02期
9 王慶忠;;蘇聯(lián)新經(jīng)濟政策失敗根源探析——從列寧對待“耐普曼”的態(tài)度說開去[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0年04期
10 鄭異凡;;列寧的一次改革嘗試[J];同舟共進;2011年05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蒲國良;;關于十月革命研究中兩個基本問題的思考[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黃宗良;;從民主民生問題看蘇共政權之得失——紀念十月革命90周年[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曲延明;;“戰(zhàn)時共產(chǎn)主義”:意識形態(tài)還是生存方式[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4 項佐濤;;歷史中的觀念與觀念中的歷史——國外對十月革命的看法及其演變研究[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5 蒲國良;;關于十月革命的點滴思考[A];“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前沿和熱點問題”學術研討會暨2007年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專業(yè)委員會年會論文集[C];2007年
6 曾曉祥;;馬來西亞社會重組與現(xiàn)代化[A];“東南亞民族關系”學術研討會論文匯編[C];2003年
7 邢如萍;;“李森科”事件的再思考[A];山西大學2008年全國博士生學術論壇(科學技術哲學)[C];2008年
8 陳新明;;俄國十月革命與社會轉型[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9 孔寒冰;項佐濤;;十月革命與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選擇——解讀中國人的十月革命觀[A];紀念十月革命九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10 周振國;湯德森;;斯大林的肅反運動與執(zhí)政黨建設問題的反思[A];提高領導科學發(fā)展能力暨紀念新中國成立60周年理論研討會論文集[C];2009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聞一;布列斯特——開啟了怎樣的一扇門?[N];學習時報;2008年
2 聞一;十月革命史是一門科學[N];學習時報;2010年
3 聞一;貧苦農(nóng)民委員會:無所不包的權力機構[N];學習時報;2008年
4 朱景文;蘇聯(lián)學界的一個壞傳統(tǒng)[N];北京日報;2007年
5 邢和明;陳獨秀對列寧新經(jīng)濟政策的認識[N];北京日報;2003年
6 聞一;一切從“準尉總司令”開始[N];學習時報;2008年
7 孫叔林;有關蘇聯(lián)參加對日作戰(zhàn)的幾個問題[N];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5年
8 聞一;“葉若夫現(xiàn)象”(下)[N];學習時報;2006年
9 金雁;俄國知識分子的真實形象[N];經(jīng)濟觀察報;2008年
10 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雷頤;文人的激情[N];經(jīng)濟觀察報;2007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沈宗武;斯大林模式的是與非[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趙鶴梅;蘇聯(lián)官僚特權階層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3 吳偉;蘇聯(lián)與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的“波蘭問題”[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4 馮佩成;蘇聯(lián)干部制度的形成、發(fā)展與影響[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5 葉艷華;俄羅斯早期政黨研究[D];吉林大學;2007年
6 沈莉華;從對抗到承認:1917—1933年的俄美關系[D];吉林大學;2006年
7 郭春生;勃列日涅夫時期蘇聯(lián)各社會政治階層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03年
8 劉偉;列寧和斯大林時期的蘇聯(lián)官制研究[D];吉林大學;2009年
9 陳愛茹;蘇聯(lián)二十年代的黨內(nèi)斗爭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1年
10 李瓊;蘇聯(lián)、阿富汗、美國:1979—1989年三國四方在阿富汗地區(qū)的一場博弈[D];華東師范大學;2008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馬曉燕;布哈林“富農(nóng)和平長入社會主義”述評[D];華東師范大學;2006年
2 張麗;阿富汗和蘇聯(lián)的兩國關系(1953—1979年)[D];西北大學;2004年
3 李鵬程;1947—1957年蘇聯(lián)對以色列政策的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4 徐妍;經(jīng)互會改革的原因及結果剖析[D];陜西師范大學;2008年
5 公擎;蘇聯(lián)與朝鮮戰(zhàn)爭[D];曲阜師范大學;2009年
6 江山;高爾基與蘇維埃政權[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7 郭新昌;戰(zhàn)爭與決策[D];華東師范大學;2005年
8 李桂峰;蘇南沖突與南斯拉夫不結盟之路[D];曲阜師范大學;2005年
9 畢立群;恩怨三十年[D];西北大學;2005年
10 宋萍;論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蘇德關系的演變[D];華中師范大學;2006年
,本文編號:2414895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4148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