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歷史主義崛起的文化史釋析
本文選題:新歷史主義 + 文化史。 參考:《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1期
【摘要】:經(jīng)過20世紀60年代的激進政治的熔爐,批評家意識到批評必須致力于具有政治和歷史意識的學術(shù)研究,而20世紀60年代末左派在政治上失敗后,撤退到學術(shù)界,通過顛覆學術(shù)的手段繼續(xù)戰(zhàn)斗。同時,學術(shù)自身發(fā)展對變革的要求,同學者自身性別、階級、種族等的多元化一起,帶來了學界的"重新劃界"。而現(xiàn)實世界對歷史的遺忘,則促使新歷史主義者在研究中對歷史進行補償性的擁抱。
[Abstract]:After the melting pot of radical politics in the 1960s, critics realized that criticism had to be devoted to political and historical academic research, and the left retreated to academia after political failure in the late 1960s. Continue to fight by subversive means of learning. At the same time, the demands of academic development for change, the diversity of students' own gender, class, race and so on have brought about the "redemarcation" of academic circles. However, the oblivion of history in the real world prompts Neo-historicists to make compensatory embrace of history in their research.
【作者單位】: 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
【基金】:2011年度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格林布拉特的新歷史主義研究》(11YJC752042)
【分類號】:K103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張進;“批評工程論”——新歷史主義批評理論的當代意義[J];文藝理論研究;2005年01期
2 朱靜;;新歷史主義之后——近年來莎士比亞和現(xiàn)代早期研究中的新趨勢[J];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9年09期
3 于淑娟;;歷史與國產(chǎn)青春偶像劇[J];大眾文藝;2010年04期
4 朱安玉;論當代文學批評的歷史化潮流[J];當代文壇;1993年02期
5 張清華;論“第三代詩歌”的新歷史主義意識[J];詩探索;1998年02期
6 張進;新歷史主義文藝思潮的思想內(nèi)涵和基本特征[J];文史哲;2001年05期
7 趙靜蓉;顛覆和抑制——論新歷史主義的方法論意義[J];文藝評論;2002年01期
8 曾耀農(nóng),童業(yè)富;新歷史主義在電影中的一次有益探索——評張藝謀影片《英雄》[J];綏化學院學報;2005年01期
9 胡鵬;;論新歷史主義與文化唯物主義之差異[J];文藝理論與批評;2008年06期
10 陸天明;我為什么要寫《省委書記》——求助于新歷史主義的一次闡述[J];當代作家評論;2002年06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10條
1 王新新;;菲利普羅斯:新歷史主義的實踐者——《反美陰謀》的新歷史主義解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2 阿盧黑格;;略論彝族文字與文化史料[A];少數(shù)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國近現(xiàn)代史史料學學會學術(shù)會議論文集[C];1998年
3 顧婧;;從新歷史主義的角度重新思考《反美陰謀》[A];首屆海峽兩岸外語教學與研究學術(shù)研討會暨福建省外國語文學會2011年會論文集第二輯[C];2011年
4 馮石崗;賈麗娜;;后現(xiàn)代主義在文化史上的地位探索[A];河北省第四屆社會科學學術(shù)年會論文專輯[C];2009年
5 萬繩楠;;對文化史研究的思考[A];中國魏晉南北朝史學會第三屆學術(shù)討論會論文集[C];1992年
6 任道斌;;間野潛龍《明代文化史研究》簡介[A];明史研究論叢(第五輯)[C];1991年
7 周延良;;卷首語[A];中國古典文獻學叢刊(第六卷)[C];2007年
8 馬相武;;歷史寫作中的“新歷史”與“后現(xiàn)代”[A];和諧社會:社會公正與風險管理——2005學術(shù)前沿論壇論文集(下卷)[C];2005年
9 王國平;;謝本書云南文化史研究述評[A];謝本書史學研究評述[C];2006年
10 李炳均;劉敬坤;;關(guān)于我國歷代建都與文化史發(fā)展的關(guān)系及建都特點的初步研究(綱要)[A];中國古都研究(第二輯)——中國古都學會第二屆年會論文集[C];1984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本報記者 王宏偉;南京文化史再添濃墨重彩一筆[N];新華日報;2008年
2 余秋雨;文化大道與人心良知[N];解放日報;2011年
3 溫麗麗;湖北文化史的開山之作[N];光明日報;2007年
4 宇軒;一切從咖啡桌開始[N];文匯報;2008年
5 光明日報史學編輯組;老樹新花香益濃[N];光明日報;2009年
6 劉陽 黑龍江大學俄羅斯研究院編輯;俄羅斯對“文化”、“文明”的傳統(tǒng)闡釋[N];遠東經(jīng)貿(mào)導報;2010年
7 趙廷光;《云南瑤族文化史》序[N];云南政協(xié)報;2001年
8 ;我省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牛年奉獻給社會的一份精神大餐[N];青海日報;2008年
9 孟繁清(河北師范大學教授);元朝諸帝如何逐漸受漢文化影響?[N];中國圖書商報;2010年
10 ;在中國文化史上的地位和作用[N];人民日報海外版;2000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仰智;應(yīng)然存在的已然追問[D];河南大學;2004年
2 黃健;穿越傳統(tǒng)的歷史想象[D];浙江大學;2008年
3 劉永春;在后現(xiàn)代性的地平線上[D];山東大學;2005年
4 傅潔琳;格林布拉特新歷史主義與文化詩學研究[D];山東大學;2008年
5 鄭先興;文化史研究的理論與實踐(1900—1949)[D];華東師范大學;2004年
6 陳世丹;庫爾特·馮內(nèi)古特對現(xiàn)實世界與小說世界的解構(gòu)與重構(gòu)及其新歷史主義傾向[D];廈門大學;2002年
7 賀志凌;新疆出土箜篌的音樂考古學研究[D];中國藝術(shù)研究院;2005年
8 張秀娟;斷裂性問題與新歷史主義[D];上海師范大學;2006年
9 郭景華;觀看之道:作為精神史的藝術(shù)史[D];華東師范大學;2009年
10 谷紅麗;新歷史主義和文化唯物主義批評視角下諾曼·梅勒的作品研究[D];廈門大學;2003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丁慧;新歷史主義視角下的《大街》[D];內(nèi)蒙古大學;2011年
2 李庚敏;心靈的布魯斯[D];華南師范大學;2005年
3 童業(yè)富;歷史的另類書寫[D];湖南師范大學;2006年
4 王艷;個人記憶中的歷史[D];蘇州大學;2005年
5 李慧;新歷史主義文學批評在中國[D];山東大學;2006年
6 李曙光;《午夜之子》的新歷史主義解讀[D];首都師范大學;2009年
7 康建偉;新歷史主義與年鑒學派比較研究[D];蘭州大學;2008年
8 張云;戲仿安妮·弗蘭克[D];廈門大學;2007年
9 劉慶爭;小說化的歷史[D];廣西師范大學;2008年
10 覃徐芳;在歷史的隧道中傾聽與對話[D];重慶師范大學;2005年
,本文編號:2105967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059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