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国产午夜亚洲专区-少妇人妻综合久久蜜臀-国产成人户外露出视频在线-国产91传媒一区二区三区

當(dāng)前位置:主頁 > 社科論文 > 世界歷史論文 >

聯(lián)邦德國人納粹記憶中的受害者意識

發(fā)布時間:2018-07-07 16:57

  本文選題:聯(lián)邦德國 + 納粹 ; 參考:《華東師范大學(xué)學(xué)報(哲學(xué)社會科學(xué)版)》2017年05期


【摘要】:二戰(zhàn)一結(jié)束,面對戰(zhàn)爭末期的痛苦經(jīng)歷以及同盟國的非納粹化改造和"集體罪責(zé)"的指責(zé),聯(lián)邦德國社會迅速發(fā)展出了一種"防御性"的受害者意識。直至1960和1970年代,在法蘭克福審判、學(xué)生運動和社民黨政府歷史反思策略的推動下,德國人開始從自身歷史中尋找受害的根源,這種受害者意識越來越帶有"批判性"。1980年代,基民盟/基社盟保守主義的歷史政策將納粹政權(quán)的執(zhí)行者同樣視為納粹主義的受害者。在比特堡事件中,出現(xiàn)了以塑造德國人自我認(rèn)同為目標(biāo)的"建構(gòu)性"的受害者意識。從1990年代尤其是21世紀(jì)初開始,德國人的受害者意識經(jīng)歷了新的復(fù)蘇和膨脹,涌現(xiàn)出大量出版物和影視作品。在這種控訴式的記憶呈現(xiàn)模式中,德國人的受害者意識逐漸呈現(xiàn)"攻擊性",隱含著與猶太人的受害者話語競爭的趨勢。德國人本身的二戰(zhàn)創(chuàng)傷記憶自有其合法性和意義,不應(yīng)將其妖魔化。但重要的是,我們應(yīng)如何在公共領(lǐng)域深入討論它,批判而不是否定地看待它,并且擺脫民族國家的束縛進(jìn)一步將其歐洲化。
[Abstract]:At the end of World War II, in the face of the painful experience of the end of the war and the denials of the non-Nazi transformation of the allies and the "collective guilt", the Federal German society developed a "defensive" consciousness of victims. Until the 1960 and 1970s, driven by the Frankfurt trials, the student movement and the SPD government's historical rethinking strategy, Germans began to look for the root causes of victimization from their own history, a sense of victimization that became increasingly "critical" in the 1980s. The historical policy of CDU / CSU conservatism treats the implementers of the Nazi regime as victims of Nazism. In the event of Bitburg, the victim consciousness of "constructiveness" aimed at shaping German self-identity emerged. Since the 1990s, especially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the German victim consciousness has experienced a new recovery and expansion, and a larg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and film and television works have emerged. In this mode of memory presentation, the German victim consciousness gradually presents "aggression", which implies the tendency of competition with Jewish victim discourse. Germany's own World War II traumatic memory has its legitimacy and significance, should not be demonized. But what is important is how we should discuss it in depth in the public sphere, critically rather than negate it, and further Europeanize it free from the bondage of nation-states.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xué)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
【基金】:國家社會科學(xué)規(guī)劃基金青年項目“二戰(zhàn)后聯(lián)邦德國關(guān)于納粹問題的歷史研究與歷史政策”(14CSS019)
【分類號】:K516.5

【相似文獻(xiàn)】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伯杰;;“德國病”與“德國人的恐懼”[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02期

2 戴云陽;陸迪民;;從德國人的性格看二戰(zhàn)的爆發(fā)[J];新學(xué)術(shù);2009年01期

3 王澤;自愿的劊子手[J];讀書;1996年11期

4 姚寶,鄧白樺;淺析德國人和猶太人的不同歷史認(rèn)識[J];歷史教學(xué)問題;2004年02期

5 朱維毅;;為二戰(zhàn)懺悔,因為德國人反省歷史[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15期

6 郭建;;德國:中國的一面鏡子[J];炎黃春秋;2013年07期

7 呂晗子;;德國的贖罪之路[J];青年博覽;2014年15期

8 曹莉莉;;歐盟發(fā)展歷程及其各發(fā)展階段中德國的作用分析[J];商;2012年19期

9 李樂曾;孫中山的南方政府與德國[J];上海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1992年06期

10 何蘭;德國不承認(rèn)偽滿洲國政策的形成原因[J];世界歷史;2002年02期

中國重要會議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威廉·瑞伯亨格;梁潔;;中世紀(jì)至今德國的城市和國家:現(xiàn)代市民社會在城市傳統(tǒng)中的起源[A];都市文化研究(第2輯)——都市、帝國與先知[C];2006年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記者 于濤;寸土寸金之地,,德國人為何舍得留給“歷史”?[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2 上海市世界史學(xué)會副會長 華東師范大學(xué)教授 鄭寅達(dá);德國興衰中的文化因素[N];解放日報;2012年

3 新華社記者 吳黎明;德國對二戰(zhàn)從來不止是道歉[N];新華每日電訊;2013年

4 裘元倫;德國如何在大變革中保持社會穩(wěn)定[N];學(xué)習(xí)時報;2013年

5 本報駐德國記者 江建國;德國 回憶歷史反思責(zé)任[N];人民日報;2005年

6 本報特約作者 許晟;從德國的歐洲到歐洲的德法[N];財經(jīng)時報;2005年

7 魯?shù)婪颉ね吒窦{;處理過去的陰影:國家的責(zé)任(上)[N];南方周末;2005年

8 本報駐德國記者 江建國;不能“歷史化”的過去[N];人民日報;2005年

9 本報專稿 虞南;德國新納粹謀建“第四帝國”[N];世界報;2009年

10 本報駐柏林記者 柴野;德國不能容忍為納粹歷史張目[N];光明日報;2005年

中國博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條

1 苑爽;兩次世界大戰(zhàn)后美國處理德國戰(zhàn)爭賠償問題的政策演變[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8年

中國碩士學(xué)位論文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李雪;伍德羅·威爾遜與德國疆界調(diào)整[D];內(nèi)蒙古師范大學(xué);2015年

2 梁茜茜;對德國一戰(zhàn)猶太士兵的歷史考察(1914-1923)[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5年

3 沈辰成;別理德國人。棵绹鴮Φ路从H善政策探微,1944-1945[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3年

4 閆俊屹;冷戰(zhàn)后德國外交政策探微[D];黑龍江大學(xué);2015年

5 白雪;試析統(tǒng)一后德國的聯(lián)合國政策[D];中國政法大學(xué);2010年

6 蔣健健;德國知識分子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D];華中師范大學(xué);2014年

7 王倩;四國占領(lǐng)期間的德國婦女(1945-1949)[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1年

8 方一幸;聯(lián)邦德國的歷史政策與社會參與(1949-1958)[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3年

9 蘇文彪;魏瑪時期德國反猶主義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xué);2014年

10 田煥云;魏瑪時期德國猶太人的社會地位及身份認(rèn)同[D];河南大學(xué);2013年



本文編號:2105620

資料下載
論文發(fā)表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105620.html


Copyright(c)文論論文網(wǎng)All Rights Reserved | 網(wǎng)站地圖 |

版權(quán)申明:資料由用戶6d4bf***提供,本站僅收錄摘要或目錄,作者需要刪除請E-mail郵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