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戰(zhàn)時的英德對抗看當前國際關系三大走勢
本文選題:國際關系 + 日本京都大學; 參考:《領導科學》2014年17期
【摘要】:正一戰(zhàn)爆發(fā)于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在薩拉熱窩突然被暗殺的事件,結束于1918年11月11日簽署停戰(zhàn)協(xié)定。就世界歷史而言,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作為一個歷史轉折點十分引人注目。1914年秋,正當一個又一個歐洲國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大屠殺之際,英國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評論道:"燈光正在整個歐洲熄滅。"(《全球通史》下,北京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第536頁)。如今,一戰(zhàn)已經(jīng)過去100年了。日本京都大學教
[Abstract]:World War I broke out on June 28, 1914, when the Austro-Hungarian crown prince was assassinated in Sarajevo, ending with the signing of an armistice on November 11, 1918. As far as world history is concerned, the first World War was a remarkable turning point in history. In the autumn of 1914, as one European country after another was involved in the Holocaust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e lights are going out all over Europe," commented the British Foreign Secretary count Gray. (in the General History of the World,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10, p. 536. Today, 100 years have passed since the first World War. Kyoto University, Japan
【作者單位】: 浙江大學;
【分類號】:K143;D81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劉波;;凡爾賽體系未能維護一戰(zhàn)后世界和平的原因探析[J];國際關系學院學報;2007年06期
2 黃正柏;;五十年代西德的重新武裝問題與歐洲國際關系[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年03期
3 顧瑩惠;;“史迪威事件”與戰(zhàn)時中美英三角關系[J];蘇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4 孫晨旭;;能源安全與國際關系——以加拿大國家能源計劃與80年代美加關系為中心的考察[J];國際政治研究;2009年01期
5 李世安;;“和合”文化與“文明沖突”——東亞國際關系中的文化[J];史學理論研究;2006年03期
6 梁志明;;關于中國東南亞學研究的幾個問題[J];東南亞研究;2007年02期
7 陳文藝;均勢原則的特點及其在近代國際關系中的作用[J];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2年02期
8 陳志強;國際關系研究視角中的世界史[J];史學集刊;2003年04期
9 宋曉梅;;宗教改革與16世紀上半期歐洲的國際關系[J];中國天主教;2007年02期
10 劉俊;;戰(zhàn)后美歐關系探析[J];安徽文學(下半月);2006年10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4條
1 王立新;;“國際關系的基督化”:對一戰(zhàn)的反思與美國傳教團體內國際主義的興起(英文)[A];北京論壇(2009)文明的和諧與共同繁榮——危機的挑戰(zhàn)、反思與和諧發(fā)展:“危機與轉機——對現(xiàn)實問題的歷史反思”歷史分論壇論文或摘要集(上)[C];2009年
2 王俊彥;;論美國對審判日本戰(zhàn)犯的功過及影響[A];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痆C];2005年
3 俞辛q;;“滿洲國問題”與日本的戰(zhàn)時外交[A];1945—1995抗日戰(zhàn)爭勝利五十周年紀念集[C];1995年
4 蘇智良;;“慰安婦”問題的過去與近況[A];紀念七七事變爆發(fā)7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7條
1 閻明復;揭示大國悲劇真相根由[N];中國新聞出版報;2008年
2 鹿鳴野;游走在灰色地帶[N];東方早報;2010年
3 中共中央辦公廳翻譯組組長 閻明復;“大國悲劇”的真相根由[N];北京日報;2008年
4 北京大學教授 黃宗良;東歐史研究——不只是劇變史,應是全史[N];北京日報;2010年
5 王南;中國非洲史研究會第八屆年會舉行[N];人民日報;2007年
6 記者 王鵬權;八卷本《世界歷史》即將推出[N];中國社會科學院報;2008年
7 本報記者 肖國忠;為戰(zhàn)爭與和平提供有益啟示[N];光明日報;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范鴻達;巴列維國王時期的美國伊朗關系研究(1941—1979)[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2 丁超;冷戰(zhàn)時期中國與歐共體關系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1年
3 惠敏;當代美國大眾文化的歷史解讀[D];山東師范大學;2009年
4 鈕維敢;東亞冷戰(zhàn)遺留問題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7年
5 韓莉;伍德羅·威爾遜與國際聯(lián)盟[D];首都師范大學;2000年
6 毛吉康;近代朝鮮半島中立問題研究(1882-1905)[D];復旦大學;2010年
7 劉磊;美國知識分子與美國核戰(zhàn)略思想的演變(1945-1960)[D];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
8 陳天社;埃及對外關系研究(1970-2000年)[D];西北大學;2004年
9 孫興杰;帝國·霸權·區(qū)域:權力邊界與東方問題的演進[D];吉林大學;2011年
10 馬若蘭(Maria de la O Moncada);當代中國對歐洲一體化進程的認知與歐洲的回應[D];復旦大學;2010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宋曉梅;瑪麗·斯圖亞特的婚姻及其對當時國際關系的影響[D];內蒙古大學;2004年
2 陳昀嵐;論西班牙菲利普二世的聯(lián)姻外交及其影響[D];安徽師范大學;2007年
3 常利鋒;第二次印巴戰(zhàn)爭對印巴美三角關系的影響[D];鄭州大學;2004年
4 張靖;中日俄在朝鮮半島的較量:1860-1910年[D];東北師范大學;2010年
5 馬鴻;跨國公司與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關系[D];蘇州大學;2006年
6 劉林泉;從“9·11”事件透視美國的安全觀轉變和危機決策[D];吉林大學;2007年
7 包麗麗;亞美尼亞大屠殺問題分析[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0年
8 李祥;朝鮮半島局勢的變化對東北亞新秩序形成的影響[D];延邊大學;2006年
9 劉孝萌;福澤諭吉的近代日本擴張思想[D];山東大學;2007年
10 王新國;擴張與依附[D];廣西師范大學;2007年
,本文編號:2002248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2002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