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呂尼運動的性質(zhì)及其與格列高利改革的關系
本文選題:政教關系 切入點:克呂尼運動 出處:《學術探索》2014年03期
【摘要】:本文旨在考察克呂尼運動的性質(zhì)及其與格列高利改革的關系。作為中世紀歐洲集權嘗試的開端,克呂尼運動和格列高利改革分別指向集權的兩個基本面,即道德方面和政治方面。克呂尼運動在本質(zhì)上是一場道德革新運動,其成功關鍵在于將集權作為道德革新的基本手段。格列高利改革將克呂尼的經(jīng)驗拓展至政治領域,一反遁世離俗的本尼迪克式理想,要求按照基督教原則改造現(xiàn)實世界,從而奠定了12、13世紀政教斗爭的基本邏輯。一方面,克呂尼運動為格列高利改革提供了思想條件和技術手段;另一方面,克呂尼運動始終將自己約束在道德革新領域。究其原因,它的理想本質(zhì)上是本尼迪克式的。
[Abstract]: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vestigate the nature of the Clunian Movement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Gregorian Reformation.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European totalitarian attempt in the Middle Ages, the Clouney Movement and the Gregorian Reform pointed to the two fundamental aspects of centralization, respectively. That is, the moral and political aspects. The Cluni movement is essentially a movement of moral innovation, the key to its success lies in the centralization of power as a basic means of moral innovation. Against the secluded Benedict ideal, he demanded that the real world be remade according to Christian principles, thus laying the basic logic of the 13th-century struggle between church and state. On the one hand, The Croni Movement provided the ideological conditions and technical means for the Gregorian reform. On the other hand, the Clunian Movement always confined itself to the field of moral innovation. The reason is that its ideal is essentially Benedict.
【作者單位】: 西南政法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
【分類號】:K503
【共引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鄧洪禹;16~18世紀法國政治思想觀念的演進[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03期
2 徐希軍;華盛頓政治思想散論[J];安慶師院社會科學學報;1992年03期
3 周少來;亞里士多德政治邏輯的當代釋義[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02期
4 楊曉東;馬俊峰;;政治正義的哲學傳統(tǒng)與馬克思的正義觀[J];北方論叢;2009年01期
5 李霞;明輝;;對法治政府理論的法理分析——解讀洛克《政府論》中的有限政府理論[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6 李道軍;古代思想家對法的應然與實然問題的追尋[J];比較法研究;2001年02期
7 張廣輝;;意識形態(tài)合法性面臨的困境及其超越[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09年02期
8 牛廷偉;;加強領導干部恥感文化建設芻議[J];哈爾濱市委黨校學報;2012年02期
9 李文勝;馬金廣;;羅馬共和晚期刑事訴訟模式探微——以西塞羅為克魯恩求斯辯護為中心[J];濱州學院學報;2010年02期
10 李俊方,李惠娟;民主與為民作主——古代雅典民主與中國古代民本比較研究[J];長春師范學院學報;2002年06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倪稼民;郝宇青;;從建構到失語——社會變遷中布爾什維克知識分子的心路歷程[A];中國國際共運史學會2007年年會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2 鄒小站;;自由主義若干思想觀念的早期輸入[A];中國近代史上的自由主義——“自由主義與近代中國(1840~1949)”學術研討會論文集[C];2007年
3 于明;;《柯克報告》與英國判例法文化[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多元的法律文化[C];2006年
4 何柏生;;公理法:構筑法學理論體系的重要方法[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混合的法律文化[C];2007年
5 時亮;;“以色列共和國的憲法”——從猶太—基督教文化史論《憲政古今》中一處嚴重譯誤[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法與宗教的歷史變遷[C];2010年
6 李明倩;;國際私法性質(zhì)的歷史演變——兼談其與國際公法的關系[A];全國外國法制史研究會學術叢書——公法與私法的互動[C];2011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孔晶;希臘古典時期訴訟制度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0年
2 劉衛(wèi)先;后代人權利論批判[D];中國海洋大學;2010年
3 劉宇;從臣民到公民[D];南開大學;2010年
4 孫經(jīng)國;從理想性政治哲學到現(xiàn)實性政治哲學[D];南開大學;2010年
5 孫一平;組合式運氣平等[D];吉林大學;2011年
6 聶興超;自由主義中立性研究:辯護與批判[D];吉林大學;2011年
7 付剛;奧爾森集體行動理論研究[D];吉林大學;2011年
8 房?;國家高等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11年
9 徐偉;超越與救贖:神秘主義精神氣質(zhì)與中國近代政治思想[D];浙江大學;2010年
10 董石桃;公民參與和民主發(fā)展[D];浙江大學;2011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王天瑞;馬克思市民社會理論研究[D];長沙理工大學;2010年
2 湯U喎,
本文編號:1691572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91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