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zhàn)時盟國處置德國政策研究
本文選題:二戰(zhàn) 切入點:盟國 出處:《中國青年政治學(xué)院學(xué)報》2014年05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二戰(zhàn)時期,美國、英國、蘇聯(lián)三大國一度主張戰(zhàn)后分裂德國,以便保障世界和平,并且積極磋商,尋找分裂德國的具體辦法。但是雅爾塔會議后,大國改變初衷,傾向于將德國作為一個整體看待。盟國轉(zhuǎn)變對德政策主要是為了順利落實就德國問題達成的協(xié)議,恢復(fù)德國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順利地獲取戰(zhàn)爭賠償;實施分區(qū)占領(lǐng)實際上起到了分裂德國的作用;隨著盟國內(nèi)部矛盾加劇,美英與蘇聯(lián)都希望囊括整個德國以遏制對方。
[Abstract]:During World War II, the United States, Britain, and the Soviet Union once advocated splitting Germany after the war in order to safeguard world peace, and actively negotiated to find concrete ways to split Germany. But after the Yalta meeting, the big powers changed their minds. It tends to treat Germany as a whole. The main purpose of the allies' transformation of their policy towards Germany is to smoothly implement the agreement reached on the German issue, restore the normal social order of Germany, and smoothly obtain war compensation. Regional occupation effectively divided Germany; both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viet Union wanted to include Germany in order to contain each other, as tensions between the allies intensified.
【作者單位】: 肇慶學(xué)院旅游與歷史文化學(xué)院;
【分類號】:K152
【相似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蘇惠民;以史為鏡,免蹈覆轍——德國對二次大戰(zhàn)的反思[J];國際問題研究;1995年03期
2 朱維毅;;為二戰(zhàn)懺悔,因為德國人反省歷史[J];南方人物周刊;2006年15期
3 李伯杰;;“德國病”與“德國人的恐懼”[J];中國圖書評論;2008年02期
4 ;沒有希特勒,德國還會走向二戰(zhàn)么?[J];芳草(青春版);2011年03期
5 林力;摧毀希特勒原子彈力量的科學(xué)間諜小組[J];湖北檔案;2002年03期
6 劉政仙;德、日兩國在對待戰(zhàn)爭問題上的不同態(tài)度剖析[J];遼寧教育行政學(xué)院學(xué)報;2005年07期
7 黃錦華;德國和日本對二戰(zhàn)不同歷史態(tài)度的評述[J];延安大學(xué)學(xué)報(社會科學(xué)版);2005年05期
8 孫紅國;;淺析近代德國公民身份的發(fā)展軌跡[J];歷史教學(xué)(下半月刊);2011年05期
9 陳捷;;奧拉杜爾大屠殺[J];世界博覽;1995年05期
10 毛春初;;為英國盡忠的德國軍人[J];時代教育(先鋒國家歷史);2009年08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2條
1 張逵;;英語在美國作為第二語言的教學(xué)歷史[A];紀念《教育史研究》創(chuàng)刊二十周年論文集(19)——外國教學(xué)與課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2 王長流;;中國抗戰(zhàn)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中的地位和作用[A];紀念抗戰(zhàn)暨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60周年文集[C];2005年
相關(guān)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景德祥 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世界歷史研究所研究員;近百年來德國人的國家認同[N];中國社會科學(xué)報;2010年
2 佳谷;從職業(yè)到人體器官———有趣的德國姓氏[N];西部時報;2006年
3 記者 于濤;寸土寸金之地,德國人為何舍得留給“歷史”?[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4 李學(xué)江;強烈的反差[N];人民日報;2005年
5 ;檔案顯示:一些德國名人曾集體加入納粹[N];新華每日電訊;2007年
6 曉青 新華社特稿;他們是無名烈士,沒能等到成為英雄的那一天[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7 本報評論員 于威;有勇氣擦亮歷史的德國令人尊敬[N];經(jīng)濟觀察報;2005年
8 黃恒 新華社特稿 記者 郭建國;普京:德國悔罪深刻,支持“入!盵N];新華每日電訊;2005年
9 范大鵬;隱瞞幾十年的萬人大海難[N];協(xié)商新報;2005年
10 曉青;鮮為人知的沉沒巨輪[N];中國藝術(shù)報;2006年
相關(guān)博士學(xué)位論文 前7條
1 李鳳艷;蘇聯(lián)對德國的改造政策研究(1945-1949)[D];東北師范大學(xué);2011年
2 孫文沛;二戰(zhàn)后德國賠償問題研究[D];武漢大學(xué);2010年
3 徐繼玲;1861-1914年德國對華投資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13年
4 張沛;鳳凰涅i肹D];華東師范大學(xué);2003年
5 陳e,
本文編號:1617716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6177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