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一戰(zhàn):中立國身份下的預籌與會
本文選題:參會外交 切入點:劉式訓 出處:《人文雜志》2014年11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一戰(zhàn)爆發(fā)后,為保全自身利益,北京政府因求中立而不可得,開始籌劃加入戰(zhàn)后和會。在進行理論探討的同時,先派駐巴西公使劉式訓赴歐調(diào)研,繼之以外交部參事夏詒霆為特使探詢歐洲各國狀況。為達到參會目的,外交部分別分析了交戰(zhàn)雙方及中立國的態(tài)度,在中國屢求參戰(zhàn)而不可得的狀況下,為設(shè)想以中立國身份出席和會作了大量外交調(diào)研。外交部在中國參戰(zhàn)前所做的這些調(diào)研,為中國做出正確的選擇提供了重要參考。然而,戰(zhàn)爭的走向決定中國外交政策的調(diào)整方向,隨著中國對德宣戰(zhàn),參會之議步入一個新的階段。
[Abstract]:After the outbreak of the first World War, in order to preserve its own interests, the Beijing government began to plan to join the post-war peace conference because it was seeking neutrality. At the same time of conducting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the Beijing government sent Liu Shishun, a Brazilian minister, to Europe for research. Then Xia Yi-ting, Counsellor of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was chosen as a special envoy to inquire about the situation in various European countri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participating in the meeting,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separately analyzed the attitudes of both warring parties and neutral countries. Under the circumstances where China repeatedly sought to participate in the war and was not available, A large number of diplomat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to conceive of attending and meeting as neutral countries. These investigations conducted by the Ministry of Foreign Affairs before China's participation in the war provided an important reference for China to make the right choice. However, The trend of war determines the direction of adjustment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As China declares war on Germany, the participation in the conference enters a new stage.
【作者單位】: 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分類號】:E19;K143
【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2條
1 陳春華;沙俄等列強與中國參戰(zhàn)(一)——俄國外交文書選譯[J];民國檔案;2005年01期
2 王建朗;北京政府參戰(zhàn)問題再考察[J];近代史研究;2005年04期
【共引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胡曉;;近20年來大陸段祺瑞及北洋皖系研究述評[J];安徽史學;2010年06期
2 李華程;;民初職業(yè)外交家與中國參加一戰(zhàn)——以陸徵祥和顧維鈞為中心的一個考察[J];北京大學研究生學志;2009年01期
3 李會合;;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與中國的國際地位[J];滄桑;2008年01期
4 郭寧;;中國參加一戰(zhàn)的美國因素——以駐華公使芮恩施為中心的考察[J];民國檔案;2014年01期
5 虞和平;;2005年中國近代史研究綜述[J];近代史研究;2006年05期
6 汪朝光;;北京政治的常態(tài)和異態(tài)——關(guān)于黎元洪與段祺瑞府院之爭的研究[J];近代史研究;2007年03期
7 孟凡明;;中英庚款交涉:緩付、停付及退還的歷史考察[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8 劉桂海;唐延超;;一戰(zhàn)時期的中國:國家認同的尋求與國際意識的覺醒[J];黑龍江史志;2013年08期
9 左雙文;王杰;;改革開放以來的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J];史學月刊;2010年01期
10 侯中軍;;北京政府出兵西伯利亞與中日交涉再研究[J];史學月刊;2011年10期
相關(guān)會議論文 前3條
1 左雙文;王杰;;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回顧與前瞻[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2 侯中軍;;北京政府出兵西伯利亞與中日外交交涉再研究[A];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學術(shù)論壇2010年卷[C];2011年
3 左雙文;王杰;;中華民國外交史研究:回顧與前瞻[A];過去的經(jīng)驗與未來的可能走向——中國近代史研究三十年(1979-2009)[C];2009年
相關(guān)博士學位論文 前3條
1 岳巍;論1900—1924年中俄關(guān)系之特點[D];外交學院;2007年
2 馬建標;權(quán)威的缺失:民初外交事務的政治化(1915-1922)[D];復旦大學;2008年
3 穆丹萍;近代哈爾濱地區(qū)俄國企業(yè)研究(1898-1926)[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相關(guān)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徐婷;巴黎和會與中國近代外交的偉大轉(zhuǎn)折[D];吉林大學;2007年
2 余杰;“二次革命”后的北京國會:以國民黨議員為中心的考察(1913-1923)[D];四川師范大學;2008年
3 叢愛娟;參加一戰(zhàn)的華工與威海衛(wèi)[D];山東師范大學;2008年
4 李會合;一戰(zhàn)前后美日在遠東的爭奪與中國的國際地位[D];山西大學;2008年
5 孟凡明;中英庚款用途爭議研究(1923-1931)[D];華中師范大學;2009年
6 陳靜;試論顏惠慶的外交實踐[D];河北大學;2009年
7 安月喬;中國輿論界對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反應[D];遼寧師范大學;2009年
8 陳桂杰;北洋政府的外交現(xiàn)代化研究[D];鄭州大學;2009年
9 路遙;簡論中國近代外交的轉(zhuǎn)型[D];外交學院;2010年
10 王小偉;英國庚子賠款退還及使用情況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2年
【二級參考文獻】
相關(guān)期刊論文 前4條
1 陳劍敏;段祺瑞力主中國參加一戰(zhàn)緣由新探[J];安徽史學;2001年04期
2 唐啟華;“北洋外交”研究評介[J];歷史研究;2004年01期
3 劉振嵐;梁啟超與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的參戰(zhàn)問題[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年06期
4 董繼民,董俊霞;論一戰(zhàn)外交與中國[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年01期
,本文編號:1565343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565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