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債問題與奧斯曼帝國的深層危機
本文關鍵詞: 晚期奧斯曼帝國 外債問題 公債管理處 帝國危機 出處:《世界歷史》2014年06期 論文類型:期刊論文
【摘要】:奧斯曼帝國并不是由于外債而亡國,但探討外債問題,可以揭示奧斯曼帝國逐漸衰弱、幾度危機直至最后瓦解過程中的一些細節(jié)問題。雖然帝國政府的稅收收入和貿易收入一直是增長的,但趕不上軍費、警務開支和其他行政費用的增長。由于財政困難未能從根本上得到解決,政府被迫舉債。奧斯曼政府不同時期舉借外債的原因不同,外債規(guī)模也有差異。為清償債務而成立的公債管理處,帶給奧斯曼帝國直接的益處和深層的危害。這個機構化解了帝國的外債危機,但其職能擴大之后深入奧斯曼帝國的各個領域,對帝國的政府管理和普通民眾的觀念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同時削弱了帝國臣民對統(tǒng)治者的忠誠。
[Abstract]:The Ottoman Empire did not die because of foreign debt, but exploring the problem of foreign debt can reveal the gradual decline of Ottoman Empire. Several crises until the final collapse of some of the details of the process. Although the imperial government's tax revenue and trade revenues have been rising, but not enough to keep up with military spending. The increase in police and other administrative costs. The Government was forced to borrow because the financial difficulties could not be fundamentally resolved. The reasons for the Ottoman Government's borrowing of foreign debt varied from time to time. There were also differences in the size of foreign debt. The Public debt Administration, established to pay off debts, brought direct benefits and deep harm to the Ottoman Empire. This institution defused the Empire's external debt crisis. But its function expanded into various fields of the Ottoman Empire, which had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government management of the empire and the concept of the ordinary people, and weakened the loyalty of the imperial subjects to the rulers.
【作者單位】: 山西大學歷史學院;
【基金】:山西省高等學校優(yōu)秀青年學術帶頭人支持計劃資助項目“晚期奧斯曼帝國與中國晚清的差異——從衰退根源比較”(2011)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551
【正文快照】: 在奧斯曼帝國被外債問題所困擾的時候,西方學者就已開始關注并研究奧斯曼帝國的財政和金融。除了一些報刊的評論文章,20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就有莫拉韋茨的《土耳其財政》和比列奧提的《奧斯曼帝國銀行》兩本書1問世。1929年出版的布萊斯戴爾的《歐洲對奧斯曼帝國的財政控制》2一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董偉;愛崗敬業(yè)的呂濤[J];安徽稅務;2001年11期
2 ;心底無私天地寬─—記大同市稅務二分局局長劉武[J];經(jīng)濟師;1994年08期
3 柳叢偉;新說文解字[J];吉林財稅;2001年04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6條
1 李向明;;對當前組織稅收收入工作中疑難問題的探討[A];改革與探索——吉林省稅務科研優(yōu)秀論文集[C];2001年
2 鄒洋;丁穎;葉金珍;;美國稅收收入預測實踐及對中國的啟示[A];科學發(fā)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會科學界第八屆學術年會優(yōu)秀論文集(下)[C];2012年
3 閆海;;地方政府收費:一個憲政分析框架[A];當代中國遼寧發(fā)展·創(chuàng)新·和諧——遼寧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學術年會獲獎成果文集[C];2009年
4 嚴彥;鄭艷麗;徐劍琦;;GDP與稅收收入的關系研究[A];北京市第十五次統(tǒng)計科學討論會獲獎論文集[C];2009年
5 運城市地方稅務局課題組;趙柏良;高恒山;趙海生;;從地稅收入態(tài)勢看如何壯大地方可用財力[A];稅收實踐與探索——山西地稅系統(tǒng)優(yōu)秀稅收科研成果文集(2006)[C];2007年
6 王長晟;;我國個人所得稅淺析[A];科學發(fā)展與社會責任(B卷)——第五屆沈陽科學學術年會文集[C];2008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張譯;發(fā)達國家稅負出現(xiàn)分化趨勢[N];中國財經(jīng)報;2004年
2 李瓊 鐘昱;增長將穩(wěn)步 增幅會有限[N];中國財經(jīng)報;2005年
3 鄭文敏 曾智慧;增千過萬 輝煌五年[N];中國稅務報;2000年
4 任原;保證完成和超額完成全年預算稅收收入[N];中國稅務報;2002年
5 吳云飛;談稅收與GDP的關系[N];中國稅務報;2004年
6 楊海濤;菲律賓稅負上升[N];中國稅務報;2004年
7 張亞倩 王江霞 張鎖林;各稅種全線飄紅 全方位亮點紛呈[N];中國稅務報;2004年
8 國家稅務總局計統(tǒng)司;稅收收入緣何大幅增長[N];中國稅務報;2005年
9 ;深圳地稅突破300億之謎[N];中國稅務報;2005年
10 孫勇;去年稅收收入首超15000億元[N];經(jīng)濟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2條
1 辛浩;我國地方稅種收入能力測算方法及應用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9年
2 趙巖;稅源管理問題研究[D];廈門大學;2004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段玲;云南國稅稅收收入能力評估分析[D];廈門大學;2008年
2 宋鵬源;德州市稅收收入與經(jīng)濟增長相關性研究[D];中國海洋大學;2008年
3 鄒穎璐;青島市稅收收入能力估算研究[D];重慶師范大學;2010年
4 李琪;稅收收入計劃管理的研究[D];東北財經(jīng)大學;2005年
5 李潔;四川省稅收收入預測模型探討及實證分析[D];西南財經(jīng)大學;2004年
6 胡縣東;山東省稅收收入與經(jīng)濟增長相關性分析[D];山東大學;2007年
7 王麗;國際金融危機對河北省稅收收入的影響研究[D];河北大學;2009年
8 齊永旭;完善我國稅收收入計劃管理的對策分析[D];東北大學;2008年
9 于曉;重慶市稅收收入與經(jīng)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D];重慶大學;2011年
10 常敏;稅收收入與經(jīng)濟發(fā)展的相關性研究[D];南京農業(yè)大學;2008年
,本文編號:148706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87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