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絕對君主制時期貴族階層社會角色研究
本文關鍵詞: 法國貴族階層 社會角色 悖論 大革命 出處:《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碩士論文 論文類型:學位論文
【摘要】: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法國絕對君主制時期貴族階層的社會角色。絕對君主制時期是法國從封建主義衰落向資本主義發(fā)展的轉(zhuǎn)變時期。在這一時期,法國社會的政治格局、經(jīng)濟體制、社會結(jié)構以及人們的思想觀念都發(fā)生不同程度的變化。面對社會的巨大變遷,法國貴族階層在貴族制度不斷衰落的同時,頑強并成功地適應了新的社會形勢,仍然保持著相當?shù)膶嵙,其社會政治、?jīng)濟、文化角色在有所保留其傳統(tǒng)特征外,也在積極進行新的轉(zhuǎn)變。在論文的第一部分,筆者主要交代了法國貴族階層的研究概況和法國貴族階層的源流及演化,包括貴族的定義、貴族的來源、貴族的人數(shù)、貴族的構成和貴族身份界定標準的變化。在論文的第二、第三和第四部分,筆者分別論述了貴族階層的政治角色、經(jīng)濟角色和文化角色,得出如下結(jié)論,貴族階層的政治實力并沒有下降,,在政治領域扮演的角色依舊鮮明;經(jīng)濟實力總體上仍屬強大;教育文化水平亦不斷得到提高。最后,筆者著重分析探討了法國貴族發(fā)展到絕對君主制時期出現(xiàn)的一對悖論,即一方面貴族有趨新之勢,另一方面卻又招致社會中下層的厭惡并最終在大革命中落得悲慘命運。
[Abstract]:The object of this paper is the social role of the aristocrat in the period of French absolute monarchy. The period of absolute monarchy is the period of transition from the decline of feudalism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pitalism. The political structure, economic system, social structure and people's ideas of French society have changed to different degrees. In the face of the great changes of the society, the French aristocratic class has been declining while the aristocracy system is declining. Tenaciously and successfully adapted to the new social situation, still maintain a considerable strength, its social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roles in the preservation of its tradi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first part of the thesis, the author mainly describes the general situation of the French aristocracy and the origin and evolution of the French aristocrat, including the definition of aristocracy and the origin of aristocrats. In the second, third and 4th parts, the author discusses the political role, the economic role and the cultural role of the aristocratic class.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the political strength of the aristocracy has not declined and the role played in the political field is still clear; The economic strength is still strong on the whole; Finally, the author focuses on th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rench aristocracy to the absolute monarchy appeared a pair of paradoxes, that is, on the one hand, the aristocracy has the trend of new. On the other hand, it caused the disgust of the middle and lower strata of society and ended up in the tragic fate of the Great Revolution.
【學位授予單位】:華南師范大學
【學位級別】:碩士
【學位授予年份】:2007
【分類號】:K565
【相似文獻】
相關期刊論文 前10條
1 曾釗新;范黎波;李建華;;論角色的道德跟蹤[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89年04期
2 洪峰;相遇[J];文藝爭鳴;1992年01期
3 查引娟,廖年忠;體育在社會發(fā)展進程中扮演的角色[J];體育學刊;2004年04期
4 蔣寅;;考察中唐文化與文學轉(zhuǎn)型的新視角——讀馬自力《中唐文人之社會角色與文學活動》[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1期
5 姚崇新;;在宗教與世俗之間:從新出吐魯番文書看高昌國僧尼的社會角色[J];西域研究;2008年01期
6 葉寧;井春妹;;《色戒》觀后札記——社會角色與人性的沖突[J];電影評介;2008年10期
7 游容華;;《范進中舉》淺析[J];現(xiàn)代語文(文學研究版);2008年11期
8 張璇;徐娟;鄭瑋;;論薩特的自由選擇論對人社會角色選擇的影響[J];青年文學家;2009年23期
9 陳來;;中國哲學話語的近代轉(zhuǎn)變[J];文史哲;2010年01期
10 蔣暉;;女以弱為美——談中國古代女性美對女性角色的影響[J];數(shù)位時尚(新視覺藝術);2010年02期
相關會議論文 前10條
1 梁轉(zhuǎn)琴;;試論現(xiàn)代高校圖書館館員的社會角色[A];圖書館改革與發(fā)展——陜西省社會科學信息學會第六次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2003年
2 高雪梅;陳利華;李紅;;社會角色對心理理論推理的影響[A];第十屆全國心理學學術大會論文摘要集[C];2005年
3 吳清芳;;大眾傳播·社會角色·和諧社會[A];2006中國傳播學論壇論文集(Ⅰ)[C];2006年
4 宓忠祥;薛桂榮;;角色認同在心理治療中的意義[A];全國首屆康復技術學術會議論文匯編[C];1995年
5 韓民青;;論人的個體與社會的二重性[A];人學與現(xiàn)代化——全國第二屆人學研討會論文集[C];1998年
6 齊慧峰;倪劍波;;高等院校城市規(guī)劃專業(yè)的職業(yè)道德教育——以山東建筑大學為例[A];城市規(guī)劃和科學發(fā)展——2009中國城市規(guī)劃年會論文集[C];2009年
7 郭孔輝;;汽車技術的變革[A];新世紀中國城市公共交通現(xiàn)代化論壇論文集[C];2001年
8 唐建敏;張?zhí)K;;文化價值觀與社會角色行為的預測[A];第六屆中國跨文化交際研究會年會論文摘要匯編[C];2005年
9 蕭炳南;;轉(zhuǎn)型期行業(yè)協(xié)會社會角色建構模式新探[A];上海市社會科學界第五屆學術年會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會學科卷)[C];2007年
10 肖川;;校長的職責與境界[A];第三屆中國教育家大會論文集[C];2006年
相關重要報紙文章 前10條
1 黃建林;重塑老師們的光榮[N];福建日報;2004年
2 楊播邋李先知;關注“窮人”抑或“富人”?[N];中華新聞報;2008年
3 張欣;富有成就感有助于長壽[N];衛(wèi)生與生活報;2003年
4 劉李偉;道德教育與角色承擔[N];光明日報;2004年
5 潘屹;健康、社會福利與人民福祉[N];中國社會報;2008年
6 王純;蓋茨夫人:成功女性的表率[N];健康時報;2007年
7 孫慨;全民攝影時代的攝影精英[N];中國攝影報;2009年
8 太原社會科學院院長 劉錦春;平凡而理性的光輝[N];太原日報;2010年
9 干振廷;成都兒博會“超級城市”助兒童體驗社會角色[N];中國貿(mào)易報;2005年
10 沈杰;中國社會學的社會角色與時代使命[N];光明日報;2002年
相關博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李彬;村衛(wèi)生室在新農(nóng)村衛(wèi)生服務體系中的社會角色研究[D];華中科技大學;2008年
2 趙玉寶;先秦性別角色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5年
3 胡金平;學術與政治之間:大學教師社會角色的歷史分析[D];南京師范大學;2005年
4 禹平;漢代儒生的社會活動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丁小麗;孔孟荀“名分”思想研究[D];北京師范大學;2002年
6 李艾麗莎;混合動機沖突決策的人際因素影響研究[D];西南大學;2007年
7 蘇濱;中國清末民初的美術與社會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4年
8 王曉燕;“偏離”與“重構”[D];上海大學;2008年
9 黃劍;美術場域“藝術家”角色的建構[D];上海大學;2007年
10 鮑國政;稅費改革與我國鄉(xiāng)鎮(zhèn)政權角色分化[D];復旦大學;2009年
相關碩士學位論文 前10條
1 龐玉姬;法國絕對君主制時期貴族階層社會角色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7年
2 周春濤;新時期知識分子的社會角色與歷史作用[D];新疆師范大學;2009年
3 陳夢莉;社會角色與私人本位[D];福建師范大學;2001年
4 張迎娟;農(nóng)民工社會地位低下問題研究[D];吉林大學;2008年
5 劉文霞;廣西優(yōu)秀運動員社會角色評價體系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6年
6 馮宇飛;我國財經(jīng)媒體的社會角色與現(xiàn)實功能問題研究[D];暨南大學;2004年
7 楊林;生涯規(guī)劃對青少年個體社會化的作用[D];山西大學;2007年
8 遲英楠;建筑改造合理性的研究[D];同濟大學;2006年
9 李嵐;成都市鐘點女工幸福感結(jié)構研究[D];四川大學;2006年
10 李魏華;QQ空間中的自我呈現(xiàn)[D];蘭州大學;2009年
本文編號:148692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486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