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學史論文
本文關鍵詞:西方哲學的Being中文只能從“是”去理解,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但實際上,人們談論的只是“存在物”。亞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學》中提出了“存在之為存在的意義是什么”這樣一個存在論的問題,但卻做出了不正確的回答。亞里士多德的錯誤在于混淆了“存在”(Being)與“存在物”(beings)這兩個概念:“存在”的意義是過程,是動詞(to be)的含義:“存在物”的意義是實體,是名稱的含義。然而,亞里士多德卻把存在物看作“存在”的基本含義,這樣做就使得人們將存在與存在者兩者對調(diào)過來,從而不能真正的從存在本身去研究。
但是,傳統(tǒng)形而上學又告訴我們:研究存在不能直接從存在的一般意義開始,它的出發(fā)點必須是“存在物”。正如海德格爾所說的:“要從存在物身上拷打出它的存在”。這是由于,,對于存在本身,我們很難用語言去描述,在存在面前,我們的語言是那樣的貧乏與無力,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用語言對于存在本身的描述,也是一種對于存在本身的限定與歪曲。那么正如上文所說,我們既然不能從存在本身去考察存在,我們完全可以從“存在”的衍生物——“存在者”入手,并從其身上得出關于存在本身的一般性概念。
在海德格爾看來,如果我們從存在者入手對其進行“拷打”,那么這個存在者不能是一般意義上的存在者,相反,必須其他存在物存在的基礎,亦即由于這么一種存在者的存在而賦予其他物以意義。而人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物。為了限定人的存在,海德格爾以“生存”表示人的存在。其他物的存在只能是一般意義上的存在。為此,海德格爾用“此在”來表述人這類存在者。而“此在”區(qū)別于其他存在者則
是基于自身的兩個特征:
一、此在的本質(zhì)在于他的存在。
二、這個存在者之為存在的那個存在,總是我的存在。
第一點是說:人不像其他的存在物那樣具有固定的、不變的本質(zhì),他的本質(zhì)是由他的存在過程決定的。第二點是說:人并不是如同他物那樣是一個類屬,相反,每一個人都是一個存在者!按嗽凇睋碛猩鲜龅膬蓚特征,決定了它完全不同于其他存在者的地方,這不僅僅是對于人的獨特地位的一種肯定,同時德格爾通過將“此在”的地位的樹立,也告訴我們:當我們在繁蕪叢雜的世界中追尋存在本身的時候,我們習慣于從他物追尋,但是這很容易使得我們喪失自我,形成一種“無人”的世界。在海德格爾看來,因為人是這樣一種特殊的存在,是能夠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存在,那么如果我們從人類這里入手,可以排除掉很多表面上的因素,從而更能達到存在的本身。所以,海德格爾的的“此在”是一種具有現(xiàn)實性的、活生生的存在,是我們研究存在所應立足的出發(fā)點。
正如上文所述,海德格爾通過辨析哲學史上的本體論,將存在本身與存在者區(qū)別開來,并且以“此在”這種特殊的存在入手研究存在本身。雖然他最終也沒有建立起完整的存在論,但是他這種思路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僅僅實現(xiàn)了存在本身與存在者的區(qū)分,使得形而上學獲得了新生,而且也深深影響了后續(xù)的現(xiàn)代西方哲學特別是存在主義哲學。
五、結(jié)語
在相當長的時間內(nèi),眾多哲學家將本體論的對象定位為關于存在者的學說,使得“存在”在一定程度上被“歪曲”了,但是他們關于存在者的研究,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廣度與深度。而海德格爾的關于存在的研究,也與他們的成果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對于哲學家們種類繁多的本理論思想,無論是存在本身,亦或是關于存在者的思想,我們都需要辯證的看待,用一種揚棄的態(tài)度,從中尋找出真諦。 參考文獻:
1.
2.
3.
4.
5. 【蕭詩美】西方哲學的Being中文只能從“是”去理解《武漢大學學報》2000年01期 【高秉江】從語言與存在的維度看巴門尼德的Being 《華中科技大學學報》2009年3期 張志偉 《西方哲學史》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北京 2002 【程金生】論對主體存在的三種方式的追問 《福建論壇》1999年05期 趙敦華 《現(xiàn)代西方哲學新編》 北京大學出版社 北京 2010
博泰典藏網(wǎng)btdcw.com包含總結(jié)匯報、高中教育、教學研究、農(nóng)林牧漁、求職職場、表格模板、高等教育、初中教育、出國留學、外語學習以及西方哲學史論文-在者與在等內(nèi)容。
本文共2頁12
本文關鍵詞:西方哲學的Being中文只能從“是”去理解,由筆耕文化傳播整理發(fā)布。
本文編號:123741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xifanglishiwenhua/1237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