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記憶理論視角下的日本端午節(jié)“藥獵”習俗形成探析
本文關鍵詞:文化記憶理論視角下的日本端午節(jié)“藥獵”習俗形成探析
【摘要】:"藥獵"是日本端午文化的初始形態(tài),指日本貴族采草藥和獵取鹿茸的活動。"藥獵"作為一種端午儀式,屬于文化記憶的一種,它不是自行生成,而是目標極為明確的記憶政策努力和干預的結果。其"藥"元素深受中國端午節(jié)采百草習俗和道教神仙思想的影響,反映了日本貴族渴求輕身、長壽的愿望。而"獵"元素則受到中國和朝鮮半島的雙重影響。對其的攝取直接反映了日本民族對尚武精神的偏重及皇族鞏固王權統(tǒng)治的意圖。由此可見,日本最初的端午文化是一個多元文化的混合體。德國學者揚·阿斯曼的文化記憶理論可以用來分析日本端午文化"藥獵"產(chǎn)生的原因與過程以及日本的文化記憶模式。
【作者單位】: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
【關鍵詞】: 端午 藥獵 文化記憶
【基金】:教育部留學回國人員基金(44760180)的階段性成果
【分類號】:K893.13
【正文快照】: 德國學者揚·阿斯曼認為,文化記憶是一個究端午節(jié)時最為詳盡的古代文本資料。在探索端范圍極廣的概念。與記憶直接相關的文獻、文物,午起源的論著中最重要的是聞一多、江紹原、黃石旨在進行或者促進記憶的形式和活動都可以被納的研究?箲(zhàn)時期,聞一多在經(jīng)過大量歷史考證入到
【參考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4條
1 李佳;;神仙食鹿考源[J];福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2 劉曉峰;;端午節(jié)與東亞地域文化整合——以端午節(jié)獲批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為中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03期
3 武宇林;;中日端午民俗文化比較[J];北方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年02期
4 關童;端午新考[J];杭州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年06期
【共引文獻】
中國期刊全文數(shù)據(jù)庫 前10條
1 金晶;陳興秀;;文化記憶理論視角下的日本端午節(jié)“藥獵”習俗形成探析[J];原生態(tài)民族文化學刊;2016年04期
2 達菲;;東亞鹿崇拜研[J];青年文學家;2014年32期
3 盧江琳;;中日兩國端午節(jié)的比較[J];環(huán)球人文地理;2014年16期
4 姚瓊;;韓國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保護機制探析[J];文教資料;2014年23期
5 張海楠;;探析端午節(jié)的文化價值和意義[J];黑龍江史志;2014年13期
6 高艷芳;孫正國;;生態(tài)和諧與日常幸福:都市“非遺”保護的觀念與策略——以武漢“非遺”的層級規(guī)劃為例[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6期
7 R墭利;;“江陵祭”,
本文編號:918410
本文鏈接:http://sikaile.net/shekelunwen/wenhuayichanlunwen/918410.html